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研究顯示台灣人創意比西方人少,但你不知道我們贏在其他地方!



文/李柏頤
  隨著當今創意產業的抬頭,許多企業也開始嘗試要求員工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然而根據康考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人的創造力是與其社會文化息息相關的。某些文化下的人面對這些需要絞盡腦汁的工作,確實比別人更能得心應手、而更容易形成心流[註1]的。
  最近一篇發表在《商業研究期刊》的文獻,分別從台灣(東方集體主義社會)與加拿大(西方個人主義社會)各取出約300人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這兩個文化對於創意產業的地位幾乎同等重視,來自個人主義社會的樣本卻能夠產出為數較多的點子。

  這份文獻由康考迪亞約翰莫爾森學院(John Molson School)的教授加德薩德(Gad Saad),與兩位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畢業生路易斯何(Louis Ho)、馬克克里夫蘭(Mark Cleveland)共同著作。他們認為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的文化脈絡,會影響個體是否「被允許」盡情發揮創意。

  薩德說:「腦力激盪常被用來當作創造力的代名詞,所以我們決定透過給予中性刺激,讓台灣人與加拿大人進行腦力激盪作業。」他們假設,西方人在「跳脫框架思考」時會表現得格外優秀;反倒在集體主義的思維下,大家並不太願意表現出那種思考模式,因為他們不太願意表現得不像自己所屬的那個群體。

  研究人員分別從台北與蒙特婁的各一間大學中招募學生,蒐集他們在腦力激盪作業中的五種數據:
1. 創造出的點子的數量。
2. 創造出的點子的品質。
3. 他們在腦力激盪作業中表達負面敘述的次數。(例如:這種餿主意不會成功的。)
4. 那些敘述的負向程度。(例如:「這根本是徹底的爛點子」比「這想法太平凡了」還要負向。)
5. 相較於其他組,組員對於自己組內表現得是否有信心。

創造力質精勝於量多

  薩德表示研究結果非常支持我們的假設:「雖然個人主義組的人容易想出為數較多的點子,但在作業中表達出的負向敘述較多也較負面。且個人主義者較易過度自信。另一方面集體主義組的人雖然點子較少,卻比較有辦法想出優秀的主意。」他們認為這與集體主義社會的人面對問題時另一個重要的文化特質有關,也就是東方人處事比較會三思而後行。

  這類的研究除了有助於我們了解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可以解釋部分經濟重心往東亞移動的理由--雖然東方人創意的產出量比較少,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創意品質有時還是稍微勝過西方人的!顯然這也會變做往後企業主管請員工進行腦力激盪時需要更加留心的注意事項之一!

[註1] 心流(Flow):在正向心理學中,Mihaly Csikszentmihalyi形容人們陶醉在其專精領域裡工作、活動或表現行為時的一種狀態。滿足心流的條件有二,必須事件對當事人而言能引起興趣、且具適度的挑戰性。若一個人心無旁鶩地投入在這件事當中,且充滿正向情緒,甚至可能為了這件事忘記時間,我們便形容他達到「心流」的狀態了。

資料來源: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1/150127122549.htm
圖片來源:http://cn.last.fm/group/i%27d+die+without+music/forum/35979/_/410218/22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