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社群舒適圈太危險,塊陶吧人類!

圖/imgflip.com 文/盧舒言

近期臉書的前副總裁發表一篇聲明,新聞標題熱辣辣地寫了抱歉創造了撕裂社會的怪物。

上個世紀人們期待網路通訊帶來的意見交流能更加實踐民主價值,充分討論、理性決策,然而時至今日怎麼了?為什麼愈來愈多人感受到的是社會意見正趨向立場相反的兩端,沒有理性交流的可能?

很多人早已清楚,社群軟體是拿來跟朋友們互動用的,卻不是一個好的溝通平台。為什麼?因為社群中有所謂的舒適圈存在。

社群中的舒適圈一詞,指人們以個人偏好選擇交友、及主動訂閱及追蹤粉絲專頁的同時,也建立了自己認同立場的訊息壁壘,這意味著,人們大量排除了與自己立場相反的訊息。

這為什麼危險?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一則法國研究。

在法國進行了一個社會資訊對個人決策影響的實驗。首先,研究者請186人回答一系列需要估計的問題,例如甘地是在幾歲過世、或銀河系中有幾個星星等。每個人回答了之後,實驗者會向參與者公佈所有人估計出的答案的平均值,也就是所謂的社會資訊。接著,實驗者會請所有參與者再回答一次同一個問題,並觀察人們接收到社會資訊之後改變答案的比例。

經過大約11,000筆資料分析後,結果指出,有29%的決策者會堅持自己原本的答案,相反的極端,4%的決策者會完全遵從社會資訊。而最大宗的59%決策者,則在自己的答案與社會資訊中間取得折衷,6%極容易被社會資訊牽著走,最後的2%,則迷路在提供參考的社會資訊與自己的答案之間,無法決策。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什麼?
除了29%的人堅持己見之外,剩下71%的人都被社會資訊影響了。

當人們面對不確定該如何決定立場的問題時,時常拿社會資訊當作決策的參考依據。而當社群軟體裡的舒適圈提供的訊息過於一致,導致我們沒有發現,其實在真實世界中,並不是像人們在不自覺建構的資訊壁壘裡所看到的那樣,意見如此一致又篤定時,就很容易會誤會了,所有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這麼確定又單一。

回到實驗之前的提問。為什麼社群中的舒適圈是危險的?

在人們容易被社會資訊影響的情況下,在舒適圈中被洗立場是難以避免、絕對會發生的事情。接觸不到意見的反方,時常都靠想像來建構對方,把對方想得很可怕、很沒有人性、很無腦、難以理解時,當我們的發文是在對想像中的對方喊話,那不過就是一齣又一齣的獨角戲而已。

再加上演算法使兩方難以接觸到彼此,虛耗了人眾的憤怒、敵愾、悲戚、無奈,這麼花力氣,卻沒有效果,才發現了,並不是人們冷漠不表達意見,而是意見不能被好好傳達,沒辦法有組織的溝通。

人們並不是不討論,而是目前為止的討論都還不夠有效率。
人們並不是不能理性溝通,而是沒有被放在適合理性溝通的情境中。

所以,今天人類需要的是什麼?
需要讓人有架構地討論議題的新的介面設計與演算設計。
需要讓人們前仆後繼耽溺使用並採用上述架構的社群軟體。

研究文獻/
CNRS. (2017, November 7). Modeling social interactions to improve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13, 2017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11/171107113057.htm

14 則留言:

  1. 就算演算法等改變,會不會閱聽人仍然只接收自己所認同的事物,而忽略了異於自己的意見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應該說,在人很容易被社會資訊影響的情況下,光是資訊的風向就會影響這個人的決策,所以才會著墨在演算法呈現給閱聽人的資訊是否平衡。
      至於實驗中說到的,他們做出來的結果是有29%的人在被問到不太確定正確答案為何的問題時,會不顧社會資訊依然堅持己見,但仍然有約三分之二的人是很受風向影響的,我關注的是這個會被影響的部分。

      刪除
  2. 研究的部分希望可以再講得清楚一點
    主要是文中舉例的幾個問題,都是有標準答案的,而且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正確答案,那麼,和文中所述"意見不能好好傳達",情況不盡相同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實驗中問參與者的問題是屬於大家都不太確定答案為何的問題,那用來討論人很容易在不知道正確答案為何時,受社會資訊影響而改變決策
      意見不能好好傳達是在討論臉書等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會讓有相似觀點跟價值認同的人聚集,而讓兩個意見相左的對立方變成兩個社群,社群之間連結很少,不容易觸及到對方的資訊,而很難達到對立雙方溝通的效果

      主要是想講我觀察到的現象
      一是社群分化
      二是社群內不斷交換資訊接著意見極化因為受到社群內各自的風向影響
      三是兩個社群之間很難溝通

      刪除
  3. 人會受到社會資訊的影響,但不代表會全盤接受社會資訊,研究結果71%受到社會資訊影響,只有6%會完全服從,其他人在自己的答案和社會資訊之間猶疑,表示即使受到影響,也不會不思考就全盤吸收,而29%堅持己見的人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如果它們不願意接收新的資訊進行思考只堅持自己的想法,也未必正確,重要的是閱聽人是否會對收到的資訊進行邏輯思考。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的想法比較像社會資訊提供的觀點,會把每個個人的答案某程度上往社會資訊的觀點位移
      所以雖然邏輯思考有用但是社會資訊還是很有影響力
      也容易侷限群眾的思考方向

      刪除
  4. 文後提到需要讓人有架構地討論議題的新的介面設計與演算設計,不過覺得不管是不是在網路或是有沒有更好的設計,都免不了舒適圈的存在,畢竟人總是會找與自己理念相符的在一起

    回覆刪除
  5. 建議可以在研究過程中的%數那一段以圖示說明,會比較清楚

    回覆刪除
  6. "在法國進行了一個社會資訊對個人決策影響的實驗。"<<<法國的哪個機構或組織進行的實驗?有點不清不楚

    "除了29%的人堅持己見之外,剩下71%的人都被社會資訊影響了。"
    為什麼將2%無法決策的人,歸類在"都被社會資訊影響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他原本有自己的答案,但在公布社會資訊之後才變得無法決策,我是覺得應該把這個狀況歸類在受社會資訊影響下

      刪除
  7. 文章的結論在理論上是滿好的方向,不過我滿好奇的是目前有往這個方向相關(特別的演算法)等等實行的網站之累的嗎?他們詳細又是如何做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目前我是還沒聽說QQ
      如果有人做的話應該能拯救世界吧

      刪除
  8. 請問研究中,研究者向參與者公布可參考答案時,有特別說明那是所有人估計出的答案的平均值嗎,還是單純給個答案?如果有說明的話,人可能脫離舒適圈還是會受主流的想法所影響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跟參與者說這是大家估計答案的平均值
      我的想法比較像是從這樣的角度切入──
      因為人就是會受主流想法影響,所以要怎麼讓人在使用社群媒體或其他媒介交換意見的時候不要只接收到舒適圈內的資訊,就變得很重要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