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你剛剛打電話給誰?


 

你有發現手機的通話紀錄永遠是那幾通嗎?在偌大的世界裡,你有發現,當你有想說的話、或是想分享的事情,對象永遠只有那幾個人?

現在越來越多人相信,人只會傾向於跟特定幾個人或是相似的人溝通,而這個現象會限制住社會網路的資訊及思想的流動。這些研究結果即將被阿爾托大學的研究組,刊登在本週的國家科學院。

透過研究小組開發的計算方法,並將此方法,應用到大量且不記名的移動電話數據,而獲得這些結果。資料是從手機電信業者的計費系統取得,其中包含定時的數百萬筆手機電話紀錄、年齡、性別、匿名使用者的資費類型等詳細資料。

相關研究指出,人類溝通具有複雜的結構模型。有研究者研究通訊型態是如何受到不同的個人資料的影響,像是,性別以及年齡。研究者建造了一個虛無模型,節點之間是由不同的顏色所連接,且會反應互動頻率。透過虛無模型,我們可以輕易的預測到一個顯著的模型,但是此模型不易在,只統計加權互動頻率的網絡中觀察到,此模型也必須將時間列入考慮。研究者發現,在這個龐大數據的手機通信紀錄模型中,存有性別差異,以及時間同質性(temporal homophily)(暫譯,尚無中文對應)。人們的溝通有可能超出,僅以平均互動頻率較高為基礎的模型範圍。研究者也發現,不同的密集程度的節點網絡,也會有不同的時間模型,這研究發現也同時受到互動頻率的影響。

 

研究小組根據統計分析精確的撥電話時間,作為他們的計算方法。研究者由此可以立即得到從哪裡撥打電話到哪裡的綜合類型圖表(像是,A打電話給B,隨即,誰打電話給C),電話另一端的人也越來越有相似的年齡、相同性別以及為共同朋友或是特定的朋友的趨勢。這圖表所使出的訊息,遠比只有以數字為根據的資料,可以觀察到更多的資訊。


這計算方法屬於跨領域科學中的計算社會科學,而近期跨領域科學也日趨重要。在跨領域科學中,常透過從海量數據中挖掘訊息的量化方法,來得知人類行為。此方法不會專注在個人,而是致力於了解一大群人行為的共同點。這與作為以情報為目的,挖掘訊息以及資料收集大大的不同,而近幾年,此方法也吸引了不少的目光。更重要的是,此方法的數據,永遠具有匿名性!



此方法的發展應用並不僅限於研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大腦研究等領域,同樣的具有潛力。雖然現在尚未有大腦研究使用此方法的先例,但筆者認為:有可能是以此方法建立神經傳遞的模型,但是此方法有待開發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上。

 


研究方法相關延伸:Graph



外電:People Tend to Communicate With Similar People, Even Mor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原始文獻:L. Kovanen, K. Kaski, J. Kertesz, J. Saramaki. Temporal motifs reveal homophily, gender-specific patterns, and group talk in call sequenc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DOI: 10.1073/pnas.1307941110
圖片來源:Link

16 則留言:

  1.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你剛剛打電話給誰'',看到了標題我就開始思考,裡面內容可能是剛剛打出去的電話會造成我心情變好、或是剛剛打給誰可以預測出某個驚人的結論,之類的。怎料,文章的內容和結論好像是在敘述一個新研究技術的發展,而和文章主軸相關的''人們常和相似的人溝通''反而花了相較集小的篇幅來敘述。因為這個主題非常吸引人,所以建議可以多花些篇幅介紹它。
    但最後也想問,此研究將會如何運用到大腦研究等領域?

    回覆刪除
    回覆
    1. 修正:第四行,''極小''才對!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3. 謝謝您的建議:)

      關於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相關研究是使用手機的匿名通話紀錄來建立模型,所以應該是比較偏向,大家都是傾向於只會跟特定幾個人,說特定的事情。
      而研究僅發現他們有相似的年齡、性別等。暫無說明是否為個性相似。

      因為目前尚未找到外電所指的結果(研究結果即將被阿爾托大學的研究組,刊登在本週的國家科學院。),所以這部分無法給您較大的篇幅做說明了,真是抱歉了!

      關於大腦領域部分,因為目前尚未找到應用的例子,或是還沒有被應用的先例,所以筆者只能猜測應用方向,在此深感抱歉!

      在看過相關文獻之後,筆者認為,文章主軸相關的''人們常和相似的人溝通'',的"相似"在此應是說明年齡層、或是性別。

      刪除
  2. 這篇文章給人一種撲朔迷離之感啊親愛的頭~

    有些語句好像未完成,感覺有點突兀啊!
    像是第一段第二句忽然出現了「越來越堅信」
    但是不知道是誰堅信呢ˊ____ˋ

    另外文章好像比較著重在介紹這個研究方法
    研究本身的介紹比較少
    而且最後結論感覺很匆忙,看了會有一種"什麼?!真的嗎!?為什麼?!?!?"
    這樣的感覺XDDDD
    應該可以再詳細一點講一下關於這個研究的結果和比較詳細的未來發展~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是不好意思了!米血ˊˋ

      我已經找到相關文獻了~~大致上有改過了!希望你現在看得懂了> <

      謝謝您的回覆:)

      刪除
  3. 我覺得這篇文章可以加點這個研究跟生活相關的內容會更吸引人、更完整
    例如對於第一段說的"人傾向於跟自己相似的人溝通"多一點的描述和解釋(單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其實讓人蠻有興趣的),再說說為什麼"這個現象會限制住社會網路的資訊及思想的流動"(到最後都還是沒有解釋原因)
    這樣可能可以更幫助看這篇文章的人了解整個研究的核心和延伸應用的部分,不會有種好像只看到研究方法的感覺=)

    回覆刪除
    回覆
    1. 關於文章主軸:"人傾向於跟自己相似的人溝通"這部分,在筆者找到相關文獻閱讀之後,覺得有待討論,在此造成您誤會這篇研究的方向,深感抱歉!

      關於:"這個現象會限制住社會網路的資訊及思想的流動"這部分,相關研究只指出,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中,您會有高互動頻率的對象只有特定幾個人,所以資訊的流動性會侷限於特定幾個人之內。

      謝謝您的建議喔!:)

      刪除
  4. 標題及首段很吸引人,想看看實驗對於打電話的對象是不是真的和自己相似。

    但二三段都著墨在資料的取得及重要性,最後看完感覺不是得到一個結論,而是該實驗方法的重要性。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您的建議!

      關於文章主軸:"人傾向於跟自己相似的人溝通"這部分,已做修改,謝謝您的建議!

      文章內容也做修改了喔!

      刪除
  5. 標題和第一段很生活化,使人想閱讀下去
    但內容卻大多在形容研究方法
    看完有一種得不到結論的感覺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此已作修正,謝謝您的回覆!:)
      希望修正後的文章可以幫助您了解到一則新的新知!

      刪除
  6. 親愛的大頭,我看不懂你在寫什麼啊啊啊!!!
    標題跟內容也讓我無法聯結啊啊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已作修正,還有延伸閱讀可以參考喔!
      謝謝您的回復!:)

      刪除
  7. 看標題很吸引人,但是在內容方面可以多做修飾,加入更有趣的生活經驗,而非單純陳述實驗內容及方法。另外標題和內容似乎有點無關,可以想想更好的標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標題部分尚無想到更好的> <

      不過正文部分已作修正,感謝您的不吝指教!:)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