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他人對我們的身分認知取決於道德品質而非記憶



文/心理三 邱恩翎


就算是每天相處在一起的家人,有時心中也會浮現「眼前的人,真的是我原本所認識的那個人嗎?」會出現這種想法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出了差錯,而是因為道德品質所產生的身分認知差異。

我們也許會認為記憶是辨別個體的要件,但根據最新研究發現,他人對於如何辨識一個人,道德品質則成為主要的認同的核心組成部分。根據來自於遭受神經退化病變患者的家庭成員資料顯示,患者主要是道德行為的改變而非記憶的喪失,因此使得患者親密的家人不得不認為患者: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 

這項發現被發表於一份有關心理科學聯想,名為心理科學的期刊當中。

由耶魯管理學院心理科學家Nina Strohminger所領導的研究指出:「與你所想的正好相反,或者是說與一般哲學家或是心理學家所認定的並不相同-也就是說,記憶喪失並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與以前截然相異,即便是個人特質的改變,認知能力,沮喪,或是日常活動的基本能力的喪失。有趣的是,當一個事實上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但在外觀上卻絲毫與生病前無異,以至於看起來像是從未改變一般。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若道德損害,則將讓人難以認識出來。」

Strohminger以及亞利桑那大學的Shaun Nichols曾經共同發表一項研究,顯示相較於心理與生理的特質,道德特質與身分認知的關聯性更加強大。他們想要知道能否以這樣的關聯支撐真實世界中認知改變的情形。

研究中,實驗者徵募248名實驗參與者,這些實驗參與者的家人都擁有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 ALS),這三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其中一種。額顳葉型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都跟認知改變有關,額顳葉型失智症尤其會使額葉功能有所改變,因此而影響到道德行為。另一方面,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漸凍人症)則會喪失自主動作的控制。
 
這些大部分為患者配偶的實驗參與者指出,他們的另一半展現出所患疾病的典型症狀(程度則分別為無、輕微、中度以及重度)。同時也指出他們的家庭成員已經有三十種不同特質轉變,以及自從患者發病以來,與家人之間關係的惡化程度。

當實驗參與者回答,像是:「你是否感覺患者還是你所認識的那個人?」以及「不管疾病的嚴重程度,對於病人在患病以後依舊是原先的那個人,你能感覺到多少?」最後,實驗參與者的回答指出了他們察覺病人的身分認知就像疾病的結果一樣已經改變。

此項結果揭示了阿茲海默症以及導致嚴重退化的前顳葉失智症,對於身分認知崩解的感受遠大於漸凍人症。重要的是,這樣的關聯無法以全面功能退化的差異加以解釋。

統計結果顯示,察覺身分認知的改變與道德品質有強烈的關聯性。幾乎沒有其他的症狀,像是沮喪、健忘以及個人特質的改變,有著察覺身分認知改變這樣顯著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參與者察覺認知改變的程度與他們認為與患者間關係惡化的程度有關,而這樣的相關也被患者的道德品質改變的程度所驅使:

「對於社會聯繫的健康性而言,繼續將所愛的人視為患病前相同的那一個人,對他們而言是殘酷的。」Strohminger解釋著。

失語症同時也可以察覺身分認知的變化,雖然並不像道德品質上有那麼強烈的關聯:

「當你思考關於語言這件事,你會覺得再合理也不過:語言是我們擁有的一種能精確傳達內心想法給另一個人的工具」Strohminger說著:「若某人喪失這樣的能力,將輕易地被視為無物。」

因此,這些研究提示了我們道德能力形成了如何去察覺個別身分認知的核心。

全球大約有3600萬人口與患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人共同生活,這些發現與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上有直接的關聯。

「大部分的人多少都會認識患有神經退化性疾病或是某種形式的認知衰退的人。無論摯愛因此疾病的進展而自我消失抑或繼續存在,皆是取決於心智所受影響的部分多寡而定。」Strohminger如此結論。

隨著這些發現,研究人員認為未來關於神經退化疾病的療法務必提出維持一個一向被忽略的因素-道德作用-的相關議題,以確保這些飽受神經退化性疾病之苦的病患以及家屬,能夠擁有一份安寧正常的生活。
 
參考資料: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August 17). How others see our identity depends on moral traits, not memory.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2, 201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8/150817110647.htm
 

28 則留言:

  1. 恩翎妳好:
    哇!妳的這篇文章好有深度,光是寫出來感覺就很費力!
    比較不好意思的是,我反覆看了幾次,還是有看沒有懂QAQ
    我還時不太懂文章中所提到的:
    患者主要是道德行為的改變而非記憶的喪失,
    因此使得患者親密的家人不得不認為患者: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

    所謂的道德行為的改變指的是甚麼?
    變得比較沒品還是喪失道德感@@?
    應該說,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道德品質和身分認知有關係QAQ

    謝謝恩翎:)

    回覆刪除
  2. Hi~ 我也看了好幾遍
    覺得這篇文章有點複雜
    像是前面提到
    道德行為的改變使患者家屬認為患者不在是以前那個人
    道德特質與身分認知(是在辨認他人身分的意思?)關聯性較大

    後面又提到
    額顳葉型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都跟認知改變有關,對於身分認知崩解的感受遠大於漸凍人症
    這裡的"身分認知崩解"應該是要講說病患家屬察覺病患變了一個人似的,可是光看此句沒有對照前後文,卻比較像是患者本人對他人認知身分的能力沒有了

    到底認知改變、道德品質、身分認知之間有什麼關係
    真的有點不太了解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看不懂的問題啦~~
    麻煩你再說明一下子~~

    感恩~~~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芳慈把我看完文章的疑惑非常有條理又完整的陳述了!!
      非常需要恩翎大大替我們解惑一下><

      刪除
  3. 所謂本篇文章中的「道德品質」或可謂「道德特質」,皆有別於一般社會學或倫理學所提及之道德特質,而是歸於「人格心理學」(或稱「特質心理學」)裡有關於道德判斷的部分。此一部分在認知神經系統相關研究當中,已經可以找到某些相對應的大腦區塊,例如VMPFC(腹内側前額葉(ventral media prefrontal cortex,VMPFC))與皮層下各情緒中樞均有投射連結。

    在某些針對VMPFC受損病人的實驗也為道德判斷神經機制研究提供了更直接和充分的證據。另外,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也累積了大量證據證明DLPFC(背外側前額葉(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在人類進行道德判斷過程中有著相當的作用。

    簡言之,在各項情緒與認知功能系統與腦科學層面的相關研究當中,所謂的道德特質(moral traits)因為與腦科學的分布研究有著許多相關而複雜的部份,也與情緒與認知系統相關,因此在該篇文章當中,對於神經退化疾病的療法,應該納入道德特質的部分,也就不難理解。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身分認知與道德特質有所相關,而同學看不懂的部分,可能是筆者翻譯功力太差。非常抱歉。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妳辛苦的解惑,我覺得可能是多了很多容易混淆詞彙在文章中,
      所以在看的時候需要非常清晰的思緒才可以連結起來> <
      這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科普文!!!

      刪除
  4. 阿哈哈哈 靠北 我有切身之痛啊
    我覺的難懂的點在於標題不太好?
    「他人對我們的身分認知取決於道德品質而非記憶」
    後面那句的主詞不建了阿
    誰的道德品質 和誰的技藝
    若是一開始就 說清楚可能會好懂些

    PS哪位哲學家?

    回覆刪除
    回覆
    1. 范范的鐵粉:您的留言出現了很有趣的錯字XD
      和誰的技藝:記憶~

      刪除
    2. ''How others see our identity depends on moral traits, not memory"這是這篇文章的原文標題~
      哲學家是哪位,我也不清楚,文中並沒有提到!

      刪除
  5. Bello!我有一個點搞不懂的說
    就是文章中的“道德”怎麼不知不覺就變成了“認知”的感覺
    我會有這樣的feel哈哈~

    回覆刪除
  6. 看完覺得受益良多,「對於社會聯繫的健康性而言,繼續將所愛的人視為患病前相同的那一個人,對他們而言是殘酷的。」這句帶給我很大的震撼,如果有天遇到這樣的景況,必須馬上調整自己的心態,才不會對眼前生病的人再造成傷害,有更多的理解才會有更多的寬容,也才會有更多耐心照顧病人,這篇應該要被更多病人的家屬看到。建議有些用詞可以更簡單些,句子可以調整的更通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宗平的留言充滿溫暖與熱度,想必是因為經歷過許多深刻的感觸,謝謝你真誠地在留言底下回應,讓我們也能夠看到這樣充滿溫度的話語: ) 希望我們都能夠好好珍惜我們身邊的人,如果真的面臨了辛苦的時刻,這些新吸收的知識與獲得的體悟也能夠幫助我們度過許多困難的:)

      刪除
  7. 文章寫的超專業和詳細呢👍👍
    所以我能不能理解成,比起身體的障礙我們對於家人的個性轉換更不能接受。那個道德是不是指個性的大不同呢?

    回覆刪除
  8. 哈囉Annie~
    這篇文章...好難讀阿QQ
    翻譯這篇真是太厲害了...
    我看完文章及留言的解釋還是不太理解道德品質的定義@@
    有人能舉個例子嗎QAQ?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篇的道德其實就是指一般大眾所認為的道德,也就是好的行為或是不好的行為。

      刪除
  9. 這篇文章讓我感到非常的不明覺厲(雖然不是很明白但是看起來很厲害),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把裡面的一些敘述寫的簡單一點嗎?
    例如:「當一個事實上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但在外觀上卻絲毫與生病前無異,以至於看起來像是從未改變一般。但另一方面,一個人若道德損害,則將讓人難以認識出來」
    這句我就讀起來怪怪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即使當個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人從個體的外觀上看起來還是個體本身,但是當個體的道德損害時,他人便會認為個體已經不是原本的個體,就像是另外一個人一樣」
      感謝你的建議,這是筆者會努力改進的。

      刪除
  10. 想問一件事道德行為是甚麼?
    不知道原本的文獻怎麼定義
    但是看到這個詞彙害我聯想到傷風敗俗
    得了額顳葉型失智症的人不會就把衣服脫光光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文章裡面並沒有定義道德行為。
      原則上就是道德行為就是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的行為,就是好的行為或是不好的行為。

      刪除
  11. Hello
    想問一下
    研究是不是會因為家屬因病情所造成的症狀
    進而判斷 病患現在已經跟以前不同了
    即使要求他們將現在病症假想已經消失了
    我覺得對於實際的施行上也是有相當難度的
    想請問這樣會不會造成研究上的大誤差?

    回覆刪除
    回覆
    1. 研究是想要說明病患會因這些神經退化性疾病而影響到大腦,然後就會影響到病患的道德準則,以至於家屬會認為病患現在跟以前不同了。所以並不是利用這些病情的症狀去判斷病患是否跟以前不同。

      刪除
  12. 欸尼你好!我覺得這篇文章很不好懂QQ
    反覆看了文章以及下面妳補充的部分,我還是沒有搞懂道德行為、道德品質、身分認知的確切概念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另外我覺得標題不是很符合內容耶!感覺文章中你要表達的是那三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患者讓他人查覺到他們的身分認知有所不同是因為患者道德品質的關係,而不是他們的記憶出了問題。(不知道我的理解有沒有錯?)

    加上記憶的部分我不清楚究竟是指患者的記憶,或是我們的記憶。因為你一開始描述「會出現這種想法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出了差錯」,後面又提到「記憶喪失並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與以前截然相異」。所以標題的記憶究竟指的是我們的記憶還是患者的記憶?

    回覆刪除
    回覆
    1. "How others see our identity depends on moral traits, not memory"這是這篇文章的原文標題喔!
      文中主要是在強調:患者的大腦受損會影響到患者本身的道德準則,然後進而影響到他人對患者的身分認知。
      這裡的道德就像是一般社會大眾所能夠接受的,是好的行為,或是不好的行為。

      刪除
  13. 嗨恩翎~
    我覺得要翻譯這篇文章真的很厲害~
    因為道德與認知這些東西本來就很抽象
    然後文章的一開始讓我有點混淆重點:是患者自身的認知還是他人對患者的認知?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是不好意思!文章打得不容易理解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說明:患者的大腦區域受損會影響到患者的道德準則,然後進而影響到他人對患者的身分認知。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