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從"心"出發,憂鬱焦慮去去走

   
(文/嚴翰威)
      擔心期中考不及格而熬夜苦讀、跟朋友吵架而感到難過、被炒魷魚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們總是為生活的事件感到憂鬱和焦慮嗎?「山不轉路轉,路不轉心轉。」事實上,可能只要腦中轉個念頭,一切並沒有那麼糟。

        現代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緊湊,龐大的生活壓力壓得很多人喘不過氣,常常一個人把苦水往肚裡吞,造成許多憂慮和焦慮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學者們總是相信一個人的憂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是綜合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生物因素被認為是健康的主導原因,不過研究顯示,無論是生理遺傳、社會還是環境因子,在歷經這些因子影響後的心理運行過程才是指向心理健不健康的最終通路,而這也打破傳統對於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的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的觀念,對於臨床心理人員來說,必須更重視心理治療,才會是患者從憂鬱和焦慮復原的關鍵。

        來自利物浦大學心理系的研究中,分析了年齡介在18歲到85歲、超過32000個樣本,透過完成BBC'壓力測試,以探討造成壓力的原因以及後果和壓力反應。本實驗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調查實驗參與者的生活事件、收入、教育水平、家族病史、人際關係狀態和社會環境等因子以及基本的認知能力。第二部分則調查心理歷程和心理健康問題;首先,他們接受施測生活事件威脅經驗問卷,而在心理歷程上透過反映風格問卷和情境歸因問卷,來研究他們面臨壓力情況的處理反應和歸因方式,例如,與朋友談談心理問題,借酒澆愁,責怪自己等等。而心理健康問題則是用郭德堡憂鬱焦慮量表和BBC的幸福感量表來進行評估。最後利用結構方程模型(SEM)來分析各項因子對於心理健康的預測力。

    研究結果顯示創傷性的生活事件是造成憂慮和焦慮的最大決定因子,也是較低的幸福感的預測因子,其次是家族病史,然而,研究者發現心理的運作歷程在這些因子和憂鬱焦慮之間扮演著強力中介的重要角色,並且,我們的思維方式可以主宰著憂鬱和焦慮的程度,特別是找不到適合的應對措施、反覆的鑽牛角尖和責怪自己的情況下對於憂鬱和焦慮有很高的預測力。也就是說,雖然我們遭遇了重大負向事件、社會情境抑或是先天的遺傳而可能更容易感到憂鬱和焦慮,但我們不必灰心沮喪,因為我們如何處理訊息、感知世界才是掌握心理健康的鑰匙。

   
     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受心理健康的問題所擾,而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失能,不僅讓我們的生活更不快樂,也阻礙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雖然我們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家族病史或生活經驗,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並學習積極的應對策略,可以減低壓力和負面情緒並邁向更快樂的生活。       
        記得「心念一轉,當下自在。」但若真的難以紓發,相信專業的心理師和你的朋友都很樂意提供你不同的思維和方法哦。


來源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0/131016213223.htm
http://news.liv.ac.uk/2013/10/17/dwelling-on-negative-events-biggest-cause-of-stress/
參考文獻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76564



延伸閱讀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6434/

17 則留言:

  1. 1.這是個很有趣的新知,尤其是前兩篇有個描述''換個角度想不見得都是好事的文章'',會讓人增加想點進來一探究竟的慾望。
    2.''透過完成BBC的'壓力測試,以探討的造成壓力原因和後果和壓力反應'',這一句話有一點不太懂意思,是不是有少打什麼字呢?
    3.此研究結果感覺只是在講有哪些情況下特別會造成憂慮,以及我們的感知和處理資訊的方法可以掌握心理健康。但是要如何得知結論中的''轉念''可以減低壓力和負面情緒呢?期待這部分將來會有更進一步的探討或補充。

    回覆刪除
    回覆
    1. 1、3:本文重點在於"心理運行過程才是指向心理健不健康的最終通路"、"我們的思維方式可以主宰著憂鬱和焦慮的程度",著重在"心理的運行過程"是影響憂鬱和焦慮的主要因子,心理的運作過程,包含許多,如接受、積極面對、處理訊息的方式,而非只特別強調轉念的方式。不過最後一段的寫法確實會造成這種誤會XD 之後在撰寫上會再修正,感謝指教。

      2.已修正,謝謝,文章果然更通順了。

      刪除
  2. 寫這篇的人是誰@@ 拜託跳出來讓我評分阿~~~~~~~

    回覆刪除
  3. 看標題會覺得滿吸引我的,會很好奇「從心出發」是用什麼角度或方法來去除憂鬱及焦慮的!看了文章就會了解到心理運行過程是對治療心理疾病重要的關鍵。但文章的研究是探討生活中那些因子會造成我們憂鬱或產生心理問題,未提到心理過程是關鍵影響,又如何透過改變心理運行或是其他方法來改善。
    另外,我很好奇對心理師來說,是否真的不了解心理運行過程的重要性@@
    是否有其他原因讓現在的心理治療普遍以藥物為主,而非他們不重視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1.文中提到心理的運作歷程在這些因子和憂鬱焦慮之間扮演著強力中介的重要角色,意指那些造成憂鬱焦慮的因子指向了心理運作過程,最後再指向心理健
      康。所以顯現出心理運作過程的關鍵性。

      2.實驗中確實沒有再探討心理運行方式如何改善,但有調查面對事件的反應方式對於憂鬱焦慮的預測立,其中提到"我們的思維方式可以主宰著憂鬱和焦慮的程度,特別是找不到適合的應對措施、反覆的鑽牛角尖和責怪自己的情況下對於憂鬱和焦慮有很高的預測力。" ;原始實驗也有提到何種反應方式比較不會憂鬱焦慮(預測力較低),如找朋友訴苦

      3.臨床心理人員包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但在臨床上醫師和個案較著重較有效率的藥物治療,反觀心理治療療程久,所以利用度低,但藥物治療常常只會有初步的改善,所以更顯得心理治療的重要性。.

      刪除
  4. 感覺可以跟述''換個角度想不見得都是好事的文章''成為系列文章~

    回覆刪除
  5. 開頭、結尾及中間的研究都蠻通暢且有趣的,很吸引人!把重點加粗很貼心,有幫助我閱讀文章,也讓人知道從"心"出發的重要性,讓自己幸福不必仰賴「命運的安排」,讓有家族病史的人帶來的新希望,有種命運操之在己的感覺,只是標題的「去去走」是什麼梗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位客官掌握到本文重點"從心出發"了!
      感謝您的稱讚
      去去走發想自哈利波特去去武器走。

      刪除
  6. 看到標題會讓人對文章內容產生興趣,首段也寫得相當精彩
    重點部分加粗加黑真的超級貼心!!
    內容很豐富,會有種得到很多東西的感覺XDD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誇獎,貼心是我的專長(诶?自己講)

      刪除
  7. 這篇文章真的是幫我們心裡人發聲爺!!
    很妙的是這篇雲彰與趙佳玲發的"隱藏在轉念裡的陷阱,換個角度想不見得都是好事"
    剛好是兩個不同的論點爺
    好像可以進一步研究看看喔

    回覆刪除
    回覆
    1. 1.的確,心理治療是治本之策,應當重視
      2.關於另一篇重點在於轉念的時機,但本文重點在於"心理運行過程才是指向心理健不健康的最終通路"、"我們的思維方式可以主宰著憂鬱和焦慮的程度",著重在"心理的運行過程"是影響憂鬱和焦慮的主要因子,心理的運作過程,包含許多,如接受、積極面對、處理訊息的方式,而非只特別強調轉念的方式。

      刪除
  8. 1. 我發現這篇新知的結論與我新知的結論有互相支持同一個論點的樣子
    (就是前面被大家提及到的「換個角度想不見得都是好事」的文章XD)
    我那篇新知有提到如果是重大壓力事件、創傷性的生活事件,
    屬於我們「無法改變」的壓力源,轉念是一個不錯的因應方式
    (與本文章所想傳達的論點有match到)
    我的轉念是focus在我們「可以」改變的壓力源,研究結果發現轉念就沒有像本文中 所提到的有良好的因應效果了
    我覺得我們的文章可以成為同系列的文章
    發現同樣的事物(轉念)在不同情況下(可以vs不可改變的壓力源)會有不同的效果
    我覺得很有趣XD


    2. 雖然文章地內容較長,但是透過粗黑體字減輕閱讀者的負擔,我覺得這部份很棒!既不失內容深度,也不失閱讀者閱讀上的方便。這樣的表達方式我很喜歡,可以當作我撰寫新知文章的參考XD

    回覆刪除
  9. 整篇文章完整度很高,雖然文字很多,但有粗體字標注重點這點很好。

    然後是建議,如果我是一個對這方面毫無涉獵的人,我就會不懂BBC,後面可以括號寫出中文。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不是夯姐蘇昭嗎?能替妳解答真是我的榮幸
      BBC就如同於美國的CNN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B%BD%E5%B9%BF%E6%92%AD%E5%85%AC%E5%8F%B8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