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社交軟體使你欲罷不能?快樂已將你們綁在一起

圖/網路 文/許淳菱


每天早上睜開眼睛,你第一件事會做什麼?刷牙、洗臉還是仍躺在床上滑手機?想必大多數的人是滑手機吧!不只早上起床滑,吃飯滑,沒事的時候也滑,睡前也要滑手機來結束一天的行程。你是否真的有這麼多事情需要處理,還是你的手機畫面總是FacebookInstagramLine再輪流出現呢?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社群軟體究竟為何這麼吸引人?


為了探索這個問題,Guido M. van Koningsbruggen Tilo Hartmann等人用FACEBOOK做了一項研究,使用了AMP(見註解),透過顯示FB 圖像(75ms),例如FB 標誌(實驗組),或是無關圖像,例如釘書機(對照組),其後皆伴隨一個呈現(100ms)的中性刺激,然後詢問受試者對中性刺激的評論為愉快或不愉快,若是愉快按下I鍵,不愉快按下E鍵。在完成作業後透過詢問受試者多頻繁使用FB等開放性問題,由頻率轉換成數值分析而將受試者分為高頻率社群軟體組和低頻率社群軟體組,結果顯示高頻率社群軟體組在面對與FB有關之圖像時有明顯的正向情緒提升,而低頻率社群軟體組在面對不論是與FB有關之圖像或是一般圖像,心情上都沒有明顯差異。受試者同時也被要求填寫社交軟體當前渴望使用之五點量表,結果也指出愈渴望使用社交軟體者,在實驗組的正向情緒顯著高於對照組,也就是說與FACEBOOK有關的一切可能已經讓社群軟體高度使用者感到愉快而上癮了。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只是看到FB的圖像或朋友發布動態的消息,都有可能讓內心感到愉快,也因為這個感覺讓我們不自主地想要再次打開這些社交軟體,當我們試圖不看社交軟體,心裡並不好受,於是再度打開它,如此惡性循環,造成社交軟體的成癮。到底該怎麼戒掉這種無形的成癮或是學會與它共存將是現代科技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



註解:AMP(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情感錯誤歸因程序-一種透過對中性刺激做出的評價來間接測量真正要測得的刺激之內隱態度的方法。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8/170803103131.htm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photo/apple-applications-apps-cell-phone-607812/

10 則留言:

  1. 我自己就是睡前滑很多手機的人QQQ
    不過會好奇有沒有反轉現象,像這樣子被社群軟體制約而有被控制的感覺
    即使仍然無法逃脫制約但內心是痛苦的
    因此對社群軟體的內隱態度是仇恨?
    我好胡鬧XD

    回覆刪除
  2. 想請問在還沒分高低頻率使用者之前,實驗組的正向情緒有顯著高於對照組嗎?

    回覆刪除
  3. 會否是因為本身圖像內容相關,而不在因該圖像在FB上,

    如自身有興趣的事物才會,例如對籃球,棒球等有興趣!看到相關圖片才因此有內心感到愉快

    那麼當看到不想看(如支持的球隊輸了)或恐怖圖片時又如何?

    負向情緒方面的資訊?

    回覆刪除
  4. 研究中使用FB頻繁低的人,並不代表使用社交軟體的程度也低吧,可能他用其他的

    回覆刪除
  5. 最後一段所提,因fb圖像感到愉快的感覺,後面好像不太能說是因為此愉快感覺而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再次打開社交軟體,因為研究是不是沒有針對愉快的感覺導致上癮來進行因果的研究,而只有讓參與者填寫「社交軟體當前渴望使用之五點量表」來看相關?

    回覆刪除
  6. 我覺得文章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出社群軟體成癮的確實原因,最多只能推論FB圖像可能與正向情緒提升有關,所以因愉快而上癮之類的文句都不太適合出現,有點過度推論的感覺。

    回覆刪除
  7. 最後一段說的惡性循環似乎有些詭異,在研究中僅能推論fb圖像與提升正向情緒有關,但不開真的會引發"心裡不好受"嗎?此篇研究感覺不能明確說明社群軟體成癮。

    回覆刪除
  8. 選的文章題材很吸引人,也很符合時勢

    回覆刪除
  9. 文章第一段和其他段的字體好像大小不大相同,不知到是否是故意的?另外這篇文章帶出了一個關於手機成癮滿有趣的想法,滿想知道有沒有後續的研究或是把這個研究的成果帶入其它研究的相關文章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