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

善用幽默播報新聞,竟可讓Z世代廣發

 

(from Canva)

假如你們和我一樣看過前資深主播沈春華為知名外送平台為了搶頭條而拍的廣告,“頭條點不到,油條點得到”Slogan而會心一笑,那麼,也許你們和我一樣具有幽默感潛值(笑)。近期興起許多脫口秀和喜劇新聞節目,讓民眾對主播播報新聞的刻板印象改為幽默詼諧也引起了人們對對娛樂和新聞融合的擔憂。倘若政府政策和新聞要有效地傳遞,幽默和新聞的融合真的能幫助公眾瞭解情況嗎?美國賓州大學在2021年發表了一項「政治幽默、分享和記憶:神經成像的見解」研究。

在美國電視新聞的最初幾十年裡,華特·克朗凱(Walter Cronkite), 湯姆·布羅考(Tom Brokaw), 和丹·拉瑟 (Dan Rather)…等新聞記者的嚴厲面孔視為美國和世界各地重要事件新聞的可靠來源並以莊嚴和謹慎的聲音傳遞。 另一方面,由喬恩.史都華(Jon Stewart)、史蒂芬.赫伯(Stephen Colbert)、約翰.奧利弗(John Oliver)、崔佛.諾亞(Trevor Noah)、和莎曼沙.(Samantha Bee)…等人執導的喜劇新聞節目引起了人們對娛樂和新聞融合的擔憂,但幽默和新聞的融合真的能幫助公眾瞭解情況嗎?

“為了使民主發揮作用,人們參與新聞和政治並了解公共事務非常重要“,艾米麗·福爾克(Emily Falk)作家、傳播、心理學和行銷教授如此說。“我們想測試幽默是否會使新聞更具社會相關性,進而激勵人們記住它並分享它。” 研究人員招募了18-34歲的年輕人來觀看各種新聞剪輯,他們設計了各種新聞剪輯,這樣有些剪輯就以笑話結尾,而另一些則沒有。 除了使用fMRI技術收集參與者大腦活動的資料外,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記憶測試,以確定參與者從觀看剪輯中保留了多少資訊。 研究人員還要求參與者回答有關他們與他人分享新聞剪輯的可能性有多大的問題。

當參與者以幽默而不是非幽默的方式傳達有關政治和政府政策的資訊時,他們更有可能記住這些資訊,並且更願意在網上分享這些資訊。 研究結果還表明,幽默的新聞片段會引發與思考他人想法和感受相關的大腦區域的更大活動,這凸顯了喜劇的社會性質。“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幽默可以刺激與社會參與相關的大腦區域的活動,提高對政治事實的記憶,並增加與他人分享政治信息的傾向”俄勒岡州立大學傳播學助理教授傑森·科羅內爾(Jason Coronel)說,這很重要,因為娛樂媒體已成為政治新聞的重要來源,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我們的結果表明,幽默可以增加對政治的了解。

如今除了可選擇主播正襟危坐地播報風格外還多了種接地氣風格接收政府政策和新聞,只不過,前一陣子美國abc電視台新聞主持人Jimmy Kimmel因評論保守派人士柯克遇刺案節目遭停播,引起電視圈軒然大波也藉此提醒我們接收媒體或播報者所傳遞內容,你我應予以判斷和足夠的省思而非全盤接收。

 / 高雄醫學大學 114 心理碩ㄧ / 陳慧雅


參考資料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2021/01/210107125303.htm

2.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3. Jason C Coronel, Matthew B O’Donnell, Prateekshit Pandey, Michael X Delli Carpini, Emily B Falk. Political Humor, Sharing, and Remembering: Insights from Neuroimaging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20; DOI: 10.1093/joc/jqaa041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團體藝術活動的介入 - 可以緩解老年人的抑鬱和焦慮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的普及發達與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臺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持續增加。在2025年高齡人口超過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同時預估在2050年,高齡人口將達到最高峰,占總人口約36.6%

高齡人口不斷提升,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帶來影響,高齡者在生理老化的過程中,常會因身體機能衰退,導致負面情緒、自我價值低落,因此如何讓高齡者肯定自我的價值,維持心理健康,這也成為目前重要的課題,很多國家對此也陸續推出相關的政見、政策。

 

在英國有項研究發現繪畫、舞蹈或音樂等團體藝術介入措施,大大減輕了老年人的抑鬱和焦慮症狀,為傳統治療方法提供了強大的替代方案。這些發現支援將團體藝術介入納入社會處方計劃和醫療保健指南,為改善晚年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種合宜的、具有成本效益和幸福的方式。

 

由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研究人員主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團體藝術介入—如繪畫、音樂或舞蹈——可以顯著減輕老年人的抑鬱和焦慮症狀。 發表在《自然心理健康》上的調查結果為共享創意活動的好處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 

這項研究揭示了一個有前途的替代方案:一起創造藝術的簡單而深刻的為減少老年人依賴藥物的治療。

這項研究由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心理學博士生Elizabeth Quinn主管,對來自21個國家的39項研究進行了綜合薈萃分析,涉及3360多名抑鬱症參與者和949名焦慮參與者。 結果令人震驚:

l   團體藝術干預措施減輕了抑鬱和焦慮。 

l   效果大小與傳統抑鬱症和焦慮症治療(如服用抗抑鬱藥、談話療法或體育活動)相媲美

l   與生活在社群的人相比,養老院的老年人的抑鬱症狀減少幅度更大,這凸顯了這些干預措施支援社會一些最弱勢成員的潛力。 

此外,在不同型別的藝術中——無論是繪畫、跳舞還是製作音樂——以及不同人群中,好處是一致的,這表明魔法在於共同創造的共同經驗。 

 

該研究的高階作者Janelle Jones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團體藝術干預對減少老年人的抑鬱和焦慮是有效的。 我們認為,從團體中獲得的獨特資源和藝術活動的獨特成分共同有益於心理健康,可能會產生協同效應。」

Jones博士補充說:「藝術介入是可親近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和愉快的。」 「他們提供了一種解決心理健康挑戰的方法,而不僅僅是依靠藥物或傳統療法。 這對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他們在獲得常規治療方面可能面臨障礙。」 

研究團隊希望他們的發現能鼓勵醫療保健提供者將團體藝術介入納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護理計劃中。他們還呼籲進一步研究,以探索這些干預措施的長期益處及其在其他年齡組和環境中的潛在應用。 

 

 

資料來源

The art of well-being: Group activities shown to eas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older adults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3/250305135147.htm

撰文者:孫繼玲

2025-03-24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追求快樂反而讓我們更不快樂?研究揭示「快樂悖論」

我們常常聽到「追求快樂」這個詞彙,然而,最新研究顯示,刻意追求快樂可能適得其反,導致自控力下降,進而降低幸福感。


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持續嘗試讓自己更快樂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削弱自我控制能力。這種心理疲勞使人更容易屈服於誘惑,做出可能損害幸福感的決策。研究聯合作者、該校管理系及羅特曼管理學院的市場營銷教授山姆·馬格里奧(Sam Maglio)表示:「追求快樂有點像滾雪球效應。你決定讓自己感到更快樂,但這種努力會耗盡你做那些真正讓你快樂的事情的能力。」


研究人員調查了數百人,發現那些習慣性追求快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我控制的程度較低。他們推測,追求快樂與自我控制可能在競爭同一有限的心理能量來源。在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選擇能提升快樂的物品,結果顯示,這些人在隨後的自我控制測試中表現較差,表明追求快樂會耗盡心理資源。


馬格里奧建議,我們應該將快樂視為沙灘上的沙子。你可以緊握一把沙子試圖控制它,但握得越緊,你的手就越容易抽筋,最終不得不放手。他表示:「放輕鬆,不要試圖時時刻刻都感到超級快樂。與其試圖獲得更多你想要的東西,不如看看你已經擁有的,並接受它們帶來的快樂。」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應用心理學:健康與幸福》期刊,為我們理解「快樂悖論」提供了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Maglio, S. (2025, February 27). Pursuing happiness can paradoxically make you feel worse, new research shows. ScienceDaily.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2/250227125054.htm


文/許佳綺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每天練習正念10分鐘找回你的幸福感!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非常忙碌,工作、家庭、學業及各種人際關係造成對生活的焦慮和壓力。想像一下如果每天只要花10分鐘正念冥想,就能幫助自己的生活按下暫停鍵,練習把自己的心靜下來,進而增加生活中的幸福感!

       正念是一種專注於當下的心理狀態,有意識覺察自己在當下的經驗,而不作任何評價。幫助辨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進而提升心理健康。在2024年《英國健康心理學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每天10分鐘的正念練習,可以提升幸福感並減緩焦慮和憂鬱。也讓人更有動力去改善生活方式,擁有更健康的運動、飲食和睡眠習慣。

 

 

研究發現

        巴斯大學和南安普敦大學做了一項研究,透過免費行動應用程式Medito進行簡短的每日正念課程,招募91個國家及1247名成年人進行測試。在正念課程包含放鬆練習、意圖設定、身體掃描、專注於呼吸和自我反省。參與者被隨機分配至為期一個月的正念訓練組或對照組。

    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在經過30天的正念訓練後有以下改變:憂鬱症狀比對照組少了19.2%;幸福感提高6.9%以上;焦慮感減少12.6%;態度更積極增加7.1%,也更加關注健康的行為意願。持續保持正念的影響會在30天之後維持,在追蹤中顯示正念組的幸福感、憂鬱都得到改善甚至睡眠品質也提昇。參與者也回饋更能夠自我控制、感恩及感受當下的快樂。

    巴斯大學的心理學家Masha Remskar這項研究表示每天簡短的正念練習,好處不限於減少憂鬱、更幸福及降低焦慮,還可以幫助你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健康行為。就從今天開始來試試看吧!每天運用10分鐘把正念冥想實踐在自己的生活當中,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參考文獻:

1.Masha Remskar, Max J. Western, Ben Ainsworth. (2024) Mindfulness improve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upports health behaviour   

        cognitions: Evidence from a pragmatic RCT of a digital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DOI: 10.1111/bjhp.12745

2.Science Daily(2024, August 22). Just 10 minutes of mindfulness daily.    

        boosts wellbeing and fights depression

        https://www.sciencedaily.com/

3.圖片來源 :

https://running.biji.co/index.php? q=news&act=info&id=106284&subtitle=%E3%80%90%E8%A8%93%E7%B7%B4%E3%80%91%E7%82%BA%E4%BB%80%E9%BA%BC%E6%9C%89%E8%B6%8A%E4%BE%86%E8%B6%8A%E5%A4%9A%E3%80%8C%E8%B7%91%E5%9C%88%E5%A4%A7%E7%A5%9E%E3%80%8D%E4%B9%9F%E5%9C%A8%E9%80%B2%E8%A1%8C%E3%80%8C%E5%86%A5%E6%83%B3%E3%80%8D%EF%BC%9F

 

/許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