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日常行為與心理健康的關聯:開啟幸福生活的新可能

日常行為與心理健康的關聯:開啟幸福生活的新可能

日常行為與心理健康的關聯:開啟幸福生活的新可能

日常行為竟能預防心理疾病?

       在壓力與焦慮時常壓在人們肩上的現代,我們常聽到「多運動、多社交、出門走走」的建議,但這些看似日常的行為,真的能讓心理健康更好嗎?
而在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研究指出,有一系列「日常可行」的行為與更高的心理幸福感密切相關,這些行為甚至可能成為預防心理疾病的重要基石。

       科廷大學一篇發表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的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日常保護性行為(protective behaviors)與心理幸福感(mental well-being)之間的關聯,研究者認為,人們雖多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多數仍忽略那些「隨手可做、低成本」的自我照顧方式。這項研究希望找出最能提升心理健康的日常行為,也可公共衛生政策提供實證依據。

日常行為背後的幸福機制

       研究於西澳地區進行,共訪問超過 600 名成年居民,研究採用橫斷面問卷調查,內容涵蓋 15 種與心理健康有關的行為,行為包括:與人聊天或互動(面對面或線上)、親近自然、活動身體、幫助他人或志工服務、冥想或靜心練習等。

在研究數據中,心理幸福感以 Warwick–Edinburgh Mental Well-being ScaleWEMWBS 測量,心理困擾則以 Kessl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K6 評估,同時控制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等變量。

研究團隊透過多變量迴歸分析,研究行為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顯著相關性,結果顯示,這些行為可能透過以下三種心理機制發揮作用:

1.     行動感(Act ——指個體主動投入生活、採取行動的能力,可提升自我效能與自信心。

2.     歸屬感(Belong —— 社交互動帶來人際連結與支持,可減少孤立與負面情緒。。

3.     承諾感(Commit —— 參與有意義的事務,培養人生目的感,增強內在動力。

這三者共同構成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也印證了行為層面的改變能有效提升心理幸福感。

研究結果顯示,越頻繁參與保護性行為的人,其心理幸福感顯著更高,並且有儲蓄能力的受訪者心理健康得分也較高,顯示經濟安全感與心理幸福感的密切關聯,有趣的是即使在 COVID-19 疫情期間,93% 的受訪者仍維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代表在減少社交活動的疫情期間,這些行為具備強韌的心理保護力。

研究對心理健康促進的意義與展望

       研究結果顯示,要促進心理健康並非得付出高成本或高專業度的醫療行為,生活中促手可得的行為便能達成,而從公共衛生角度看,推廣這類行為有助於提升心理幸福感,並提升社會整體幸福指數。

正如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所言:「促進心理健康不必等待治療開始,而是從每天的行為開始。」這些簡單行動,也許正是讓心靈更健康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     Pollard, C. M. et al. (2025).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in mental 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urs and mental well-being: Cross-sectional survey among Western Australian adults.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2.     Curtin University (2025). Everyday actions and behaviours linked to better mental well-being.

3.     ScienceDaily (2025). Simple daily actions linked to better mental healt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