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肥胖或許與孩子在學習如何與食物相處有關:食慾的成長之路

 


你是否曾經想過:「我明明知道不該吃那塊蛋糕,但就是忍不住」?

許多人會因此責怪自己「自制力太差」,但事實上,食慾並非單靠意志力就能掌控。它是由身體、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交織而成的複雜系統。

長久以來,社會普遍將肥胖歸因於「吃太多、動太少」。這樣的說法雖然簡單,卻忽略了「食慾自我調節(Appetite Self-Regulation, ASR)」背後的多重影響因素。當我們只強調「要有自制力」,其實無形中在責怪當事人,甚至加劇了肥胖的污名化。

事實上,食慾的形成與調節從兒童時期的餵養方式、家庭用餐氛圍,到青少年面對身體形象壓力的經驗,都深深影響著我們如何回應「想吃」與「不該吃」的內在衝突。

  • 生物(B)、心理(P)、社會(S)三者交織的食慾調節

  1. 生物因素(Biological): 我們的腦與荷爾蒙掌管著食慾的起伏。像「飢餓激素 ghrelin」會讓人感到餓,而「瘦素 leptin」則提醒身體「夠了」。當這些訊號混亂時,就可能出現「吃不飽」或「停不下來」的情況。
  2. 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壓力、焦慮或孤單時,我們常用食物來尋求安慰。有時候,我們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種情緒上的撫慰。
  3. 社會因素(Social): 家庭用餐習慣、社交聚會文化、甚至外送平台的便利性,都讓「吃」成為生活中頻繁的社會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下,要維持食慾平衡,其實並不容易。

  • 兒童:食慾自我調節的發展歷程

在心理學中,孩子的「一般自我調節力」指的是他控制注意力、情緒與行為的能力,例如能否專注完成拼圖、忍住不發脾氣,或耐心排隊。
這項能力會隨年齡逐漸成熟:

  1. 嬰兒期:主要依靠反射與情緒反應。
  2. 幼兒期(約2–3歲):開始能控制注意力、壓抑衝動。
  3. 學齡前期(3–5歲):能更自主地調整情緒與行為。

隨著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增強,他們在面對食物時的反應也會不同。
但有趣的是—控制力變強的同時,外界的誘惑也更容易影響進食行為。這意味著,心理與社會因素(如心情、環境、同儕)逐漸介入,使原本單純由「飢餓感」驅動的飲食行為變得更複雜。

  • 氣質如何影響食慾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有的容易激動、有的冷靜、有的對環境特別敏感。
這些氣質會影響他們面對食物的方式:

  1. 高反應性的孩子可能將飢餓感視為「不舒服的警訊」,容易以進食來緩解。
  2. 喜歡刺激的孩子容易被甜點或零食吸引。
  3. 努力控制力高的孩子則能更清楚分辨「真的餓」或「只是想吃」。

因此,食慾行為是天性與學習的交織,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

透過生物(B)、心理(P)、社會(S)三系統彼此互相影響會共同塑造孩子的食慾自我調節。

例如:父母的餵養壓力(社會層)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反應(心理層),進而改變飢餓感知(生物層)。若家庭環境混亂、用餐時情緒緊張,孩子可能難以感受飽足訊號。

  • 從腸道出發的食慾之謎

我們的腸道其實是一個「第二大腦」,裡面有上千億的神經元與微生物,會透過神經與化學物質與大腦溝通。
這就是所謂的「腸腦軸(Gut–Brain Axis)」。

當腸道菌群健康時,能正常分泌與飽足相關的激素,幫助孩子在該吃時吃、飽時停。
反之,若腸道菌群失衡或長期壓力過大,就可能導致食慾訊號混亂,使孩子更容易出現「明明不餓卻想吃」的情況。

  •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食慾導師」

孩子學習如何吃,最早的老師就是父母。
當家長能以開放、溫和、不批評的態度面對孩子的飲食選擇,孩子更能學會傾聽自己身體的訊號。

相反地,如果用「再吃一口」、「不吃不准走」這類方式強迫進食,
孩子會失去內在飢餓感與飽足感的覺察,食慾自我調節反而被削弱。

  • 與食慾建立溫柔的連結

食慾自我調節的發展,是一段「身心協調的學習歷程」—從身體覺察「餓與飽」、到心理上學習面對壓力與情緒、再到在社會互動中培養安全感與自信。

對父母與教育者來說,理解而非責備陪伴而非控制,是幫助孩子發展健康飲食心態的關鍵。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學會與食慾共處,不是戰勝它,而是學習傾聽身體、尊重心靈的智慧

未來,若社會能從「責怪肥胖」轉向「理解食慾」,從「控制飲食」轉向「培養覺察」,我們或許就能建立一種更溫柔、更具人性關懷的健康文化。


資料來源:Ju, S., Mcbride, B. A., Oleschuk, M., & Bost, K. K. (2024). Biopsychosocial Pathways Model of Early Childhood Appetite Self-Regulation: Temperament as a Key to Modulation of Interactions among System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360, 117338. www.elsevier.com/locate/socscimed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幸福悖論:為什麼越想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越努力讓自己開心,心情反而越低落?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幸福悖論」(happiness paradox——也就是「越追求快樂,越感覺不快樂」的矛盾狀態。

儘管這個現象早在幾十年前就被研究記錄,但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它,一直沒有人能夠完全說清楚。最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U of T Scarborough)的研究團隊發表在《應用心理學:健康與幸福》(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期刊上的新研究,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答案,「努力讓自己更快樂」這件事,其實會耗盡我們的心理資源,導致自我控制力下降,進而做出讓自己更不快樂的行為。

為什麼追求快樂會讓人更累?
主要研究者 Sam Maglio 指出,這就像是下班回家後的狀態:當我們腦袋已經筋疲力盡,就更容易放棄打掃,改去滑手機。同樣地,當一個人不斷嘗試「讓自己快樂一點」,那種刻意調整情緒、壓抑負面想法的過程,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

Sam Maglio Aekyoung Kim 在早期研究中也發現,想讓自己變得更快樂的人,往往會覺得時間不夠用,這種時間壓力反而讓他們更焦慮、更不快樂。

「快樂」不是財富,別試著把它囤起來
現代社會常把快樂視為一種「目標或財富」,好像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更多快樂,但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態本身就是消耗性的。追求快樂就像滾雪球,一開始只是想讓自己更快樂,看似無害、甚至是積極的行動,但隨著你越努力追求「快樂本身」,反而會讓努力、焦慮、自我要求也跟著越滾越大,結果反而讓快樂離你越來越遠。

實驗怎麼證明這件事?
研究團隊透過多項實驗檢驗這個理論。
  • 問卷調查:數百名受試者中,那些平常更常試著讓自己快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測出較低的自制力。因此推測,快樂追求與自我控制其實在競爭同一份有限的心理資源。
  • 巧克力實驗:部分受試者在實驗中看到含有「happiness(快樂)」字樣的廣告,單僅僅看到「快樂」這個詞,就會使受試者無意識的想追求快樂。接著給他們一大碗巧克力,讓他們不受限制的吃,並按照味道排出排名。結果顯示,被暗示快樂的人吃得更多,也就是自制力更低。
  • 選擇任務:另一個實驗中,一組被要求選擇他們認為能提升快樂的物品,另一組則依照個人喜好選擇。之後所有人都進行自制力的測驗。結果顯示,「尋找快樂」組更快放棄,顯示他們的心理資源在先前尋找快樂物品過程中已被耗盡。
如果追求快樂不能使我們更快樂,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Sam Maglio 強調追求快樂本身不是錯的,但我們該改變看待快樂的方式。他將快樂比做沙子「你可以試著用手緊抓一把沙子,但越用力,手越痠,沙子也會從指縫中漏掉。最終,你還是得放手。」如同上述所提到的,越努力讓自己快樂,我們反而越感到疲憊,甚至失去真正快樂的能力。

Viktor Frankl,這位曾在納粹集中營中經歷極端苦難的猶太及奧地利精神科醫師,也從生命最黑暗的時刻中得出相似的體悟:

「幸福不是可以被直接追求的,它只能隨之而來。」
It’s impossible to pursue happiness directly; it must ensue.

對他而言,幸福並不是我們主動抓取的目標,而是在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投入有價值的行動之後,作為副產品自然而來的。換句話說,與其刻意安排一個讓自己更快樂的旅行,不如規劃一個有教育意義、充實或有意義的行程。這樣,旅行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快樂就會成為旅行的副產品;與其強迫自己「一定要快樂」,不斷追求「更多想要的東西」,不如試著看看你已經擁有的,細數過去的恩典,專注於愛與感恩。

這樣,或許快樂,就會靜靜地回到我們手中——就像那一把終於願意攤開手掌,被陽光照亮的沙。

參考文獻
Kim, A., & Maglio, S. J. (2025). Happiness depletes me: Seeking happiness impairs limited resources and self‐regulation.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17(1). https://doi.org/10.1111/aphw.70000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上班好痛苦,那來點音樂增加快樂吧!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心情低落時,突然播到一首輕快的歌,整個人瞬間醒過來?

那種感覺就像昏昏欲睡的你,喝了一杯冰拿鐵後滿血復活。

這不是你的錯覺——科學證實,音樂真的能讓人更快樂。

 

Get Happy」真的能讓你開心起來?
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心理學家 Yuna Ferguson 做了一系列研究,靈感來自一首經典老歌〈Get Happy〉。
她想知道:人能不能「刻意」讓自己變得快樂?
結果超有趣——可以!而且音樂會幫大忙!

 

研究怎麼做的?
在第一項實驗裡,Ferguson 讓受試者聽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
一組聽輕快明亮的柯普蘭(Copland),另一組聽沈重嚴肅的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

她請大家試著讓自己開心,然後觀察變化。
結果只有聽輕快音樂、而且主動想變快樂的人,心情真的變好了。
單純聽音樂、卻沒打算開心的人?效果幾乎為零。

第二項研究則連續兩週,讓一組人每天都在實驗室裡聽快樂音樂、並刻意讓自己心情好。
最後他們的幸福感顯著上升,遠超過那些只聽音樂、沒「努力快樂」的人。

 

那要怎麼「努力變快樂」?
聽起來很矛盾對吧?「努力快樂」好像有點強求?
Ferguson
也提醒,不要變成天天在問自己「我開心了沒?」
她說:「與其一直計算快樂分數,不如專注享受變快樂的過程。」
也就是說——別逼自己「要快樂」,而是去做讓你覺得舒服、愉快的小事,像是散步、喝咖啡、跟朋友聊天,或是聽一首你喜歡的歌。

 

為什麼這麼做有用?

Ferguson 的導師、心理學家 Kennon Sheldon 提出「享樂適應預防模型」(Hedonic Adaptation Prevention Model),
意思是——只要我們持續創造正向體驗,不貪心地想要更多,就能維持在自己的快樂高峰區。

Yuna Ferguson 的研究在後續補上關鍵的一點:
快樂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我們可以主動創造的狀態。
更棒的是,就算你「知道」自己在努力變快樂,也不會因此讓效果
打折扣。

 

讓自己快樂,其實很簡單
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練習。
它可能藏在你最愛的播放清單裡,也可能出現在某個陽光下午、你輕輕跟著節奏打拍子的瞬間。
所以下次當生活有點灰、心情有點悶,
別急著滑手機或喝酒消愁,
不妨戴上耳機、點開那首能讓你笑出來的歌——
讓音樂帶你,走進快樂的頻率。


參考文獻

  1. Yuna L. Ferguson, Kennon M. Sheldon. Trying to be happier really can work: Two experimental studies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13; 8 (1): 23 DOI: 10.1080/17439760.2012.747000

寶寶笑得好開心!揭開嬰幼兒幽默感的發展歷程👶🏻


你用雙手蓋住臉,停頓兩秒⋯⋯

「哇!」的一聲,你打開手露出誇張的表情🤪

躺在嬰兒床上的寶寶先是一愣,接著嘴角緩緩上揚,咯咯咯笑了出來。

那一瞬間,他可愛的笑容融化了你的心,你也忍不住與他一起大笑,心中浮現出一個驚喜的念頭:「原來,寶寶也能懂我的幽默!!!」

 

我們多數人會以為幽默感是小孩長大後才會發展出來的能力,但其實它早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悄悄開始萌芽。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一項研究繪製出了幼兒的「幽默感發展地圖」,也向我們揭開嬰兒幽默感背後的小秘密。

 

 

孩子的幽默感,是什麼時候一步步出現的?

 

研究團隊設計了幼兒幽默調查問卷(Early Humour Survey, EHS)來探索幽默感的發展軌跡,並且邀請671位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與澳洲的家長,對他們0到47個月大的孩子來進行幽默行為的觀察與回報。

結果顯示,孩子的幽默感發展竟然遠比我們想像得還早!
🌱 有些嬰兒在1個月大時就能理解幽默
🌱 到了2個月,約一半的寶寶會對特定行為發笑
🌱 到了11個月,有一半的孩子已經會主動開玩笑,例如裝怪聲、假裝搞笑或模仿別人

更加有趣的是,孩子一旦開始學會開玩笑,可說是對此樂此不疲😂 研究發現,在家長填寫問卷當天的3小時內,約有一半的孩子就曾做過幽默行為,「搞笑」已然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日常互動。

 

 

幽默進化論:每個年齡的笑點都不一樣

 

除了發展時間早以外,孩子的幽默感還會隨著年齡不斷變化,從單純的感官反應,逐漸進化為語言遊戲與規則挑戰。

研究人員將幼兒幽默感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 0~1歲:偏好「感官刺激型幽默」,像是搔癢、躲貓貓、做鬼臉、把杯子戴在頭上等誇張行為
🐥 1歲左右:開始喜歡「引起反應型幽默」,會假裝自己是動物、做出嚇人舉動、講「便便」這類禁忌字眼
🎈 2歲左右:語言發展帶動「語言錯置型幽默」,孩子會說「狗說喵」這種搞錯語意的話,或故意講出胡言亂語
🧠 3歲以上:開始「挑戰規則型幽默」,像是開玩笑、捉弄人,甚至能理解雙關語,逐漸理解社會規範與界線

原來~每一種讓人發笑的小遊戲,背後都隱藏著孩子對世界的理解進展。從搔癢、做鬼臉,到胡言亂語,他們慢慢學會用好笑好玩的方式來與世界對話,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回應與連結。

 

 

笑聲背後,藏著孩子的成長密碼

 

研究指出,幽默感是一種複雜且高度整合的能力,它同時涉及認知理解、語言表達、情緒覺察與社會互動等多項心理歷程。

當孩子能理解玩笑,甚至主動開玩笑,代表他已經具備了這些能力:
🌱 認知分辨力:能察覺正常情境與違和感的不同
🌱 同理心:能理解他人的反應以及社交線索
🌱 創意與表達力:能使用語言與行為創造效果

這些能力都是發展心理學中相當重要的指標,也是未來早期教育、兒童發展觀察、特殊需求識別的關鍵線索。幽默感的出現讓孩子搭建起與世界的橋樑,也用笑聲敲開互動的大門🚪

 

 

笑聲,是打開關係的魔法鑰匙

 

你再一次舉起手覆上臉龐,準備好進行下一次的躲貓貓遊戲,

寶寶被你逗得笑到合不攏嘴,而你也沉浸在這歡快的氣氛之中。

你們在一來一往的笑聲裡,共同創造出了理解與連結的魔法🪄

 

幽默感是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也是內在認知、情緒與社會發展的能力表現。藉由一點點的荒謬、一點點的無厘頭,他們可以用笑來探索邏輯、表達感受、甚至建立關係。而了解孩子的幽默,則是進入他們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每一次與他們一起大笑、假裝跌倒、模仿動物聲音,讓我們可以陪伴他們在成長路上,進行愛與理解的小練習。

 

所以呀,當下次孩子突然指著你說:「你是一根香蕉!」的時候,不妨笑一笑問他:「那你要不要幫我剝皮呀?」🍌 因為那是他們開啟對話、尋找連結的方式~

 

 


參考文獻

Elena Hoicka, Burcu Soy Telli, Eloise Prouten, George Leckie, William J. Browne, Gina Mireault, Claire Fox. The Early Humor Survey (EHS): A reliable parent-report measure of humor development for 1- to 47-month-olds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2021; DOI: 10.3758/s13428-021-01704-4

University of Bristol. (2021, November 19). Scientists capture humor’s earliest emergence. ScienceDaily.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11/211118203810.htm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想脫單?先學會逗人笑吧!

你是不是也覺得幽默的人特別討人喜歡?

那種能炒熱氣氛、讓人能夠放鬆並融入群體的人,就是有一種莫名其妙吸引他人的魅力。

那問題來了:幽默到底是智慧的表現,還是社交魅力的結果呢?

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傳播學副教授 Jeffrey Hall 進行了幾項關於「幽默與戀愛吸引力」的研究,給出了有趣的答案。

開玩笑與好感度:男女有別?

Hall 發現,當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

  • 男生越常開玩笑,女生笑得越多,女生對男生的好感度就越高。
  • 反過來呢?女生再怎麼幽默,男生不見得會被電到。

最有趣的是——最能預測火花產生的,其實是兩人能不能一起笑
那一瞬間的默契,往往就是愛情的起點。

Hall 說:「如果你能遇到一個能和你一起笑的人,那你們的關係可能會更快樂、更長久。」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曾在一個小笑話後,突然覺得對方很可愛?這就是科學研究說的瞬間默契。

 


幽默聰明,但代表你很好相處

Hall 原本想驗證幽默是否能反映智力,但結果卻發現:

  • 幽默與智商關聯不大。
  • 幽默與外向、社交能力密切相關。
    1.     Facebook人格研究

35 位參與者觀察 100 名陌生人的 Facebook 頁面,結果發現幽默的人被認為更外向、開朗,但不一定更聰明。男女發幽默貼文的比例也差不多。 

2.  大學生問卷研究

300 位學生填寫「求偶中的幽默」問卷,結果顯示幽默與 GPA ACT 分數無關,但與外向特質顯著相關。男女在理解與欣賞幽默的能力上也沒差。 

    3.   配對聊天實驗

51 對互不相識的異性大學生被安排聊天 10 分鐘。結果發現:

·       男生越常開玩笑、女生笑得越多,女生越有可能產生好感。

·       反之,女生開玩笑並不會讓男生更心動。

·       最有戲的情況是兩人能一起笑。

為什麼「笑」這麼重要?

Hall 提出四個原因,說明幽默在戀愛中的魅力來源:

  1. 幽默代表社交力與親和力。
     → 能和人開玩笑,本身就是社交高手的表現。
  2. 男性用幽默試探女性的反應。
     → 女生笑了,對男生來說就是「有戲」的信號。
  3. 這是一場想談戀愛的劇本。
     → 男生搞笑、女生笑,這種互動是人際吸引中最常見的默契套路。
  4. 笑聲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 一起笑會產生心理連結與情感共鳴,是讓感情升溫的關鍵。

想像一下,你和一個新認識的朋友,突然因為同一個小笑話一起大笑——那一刻,距離瞬間縮短。這就是幽默的魔力。

 

小技巧:想讓人喜歡你?先讓他笑

幽默不一定讓你更聰明,但一定能讓你更討人喜歡。
會讓人笑,代表你懂得觀察、懂得互動,也懂得讓他人放鬆。

下次想認識新對象,別再死背搭訕台詞了,試試這幾個方法:

  • 講個小笑話,或者分享一件好笑的小事。
  • 真誠地笑出來,感染對方。
  • 注意對方的笑點,看看你們能不能一起笑出來。

因為笑聲,才是戀愛最甜的開場。


參考文獻

  1. J. A. Hall. Sexual Selection and Humor in Courtship: A Case for Warmth and Extroversion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15; 13 (3) DOI: 10.1177/1474704915598918

觀看藝術可以透過賦予生活意義來促進幸福感

 日期:

2025年4月16日
來源:
都柏林三一學院
總結: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看一件視覺藝術的簡單行為可以促進你的幸福感,這種好處可以在醫院環境和藝術畫廊中獲得。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看一件視覺藝術的簡單行為可以促進你的幸福感,這種好處可以在醫院環境和藝術畫廊中獲得。



評論中包含的藝術品包括埃德瓦德·蒙克的《尖叫》、文森特·梵高的《星夜》以及其他現代和當代藝術作品。

該評論的作者呼籲醫療保健提供者和決策者將藝術作為一種低成本和易於獲取的資源納入心理健康戰略。

他們說,以前的研究表明,觀看藝術可能會影響情緒或壓力,但研究是有限的,而且不一致的。 這項研究考察了幾十年的分散研究,首次對何時、何地以及為什麼使用藝術觀看來促進福祉提供了清晰而全面的概述。

來自維也納大學、都柏林三一學院和柏林洪堡大學的心理學家團隊對之前發表的38項研究進行了審查,共涉及6,805名參與者。 本週發表在《積極心理學雜誌》上

研究發現,觀看藝術可以提高幸福感,這是與生活意義和個人成長相關的幸福感。

這些好處在各個地方都觀察到——在博物館和畫廊以及診所和醫院環境中,也透過虛擬現實的媒介。 發現各種各樣的藝術型別,包括具象、抽象、現代和當代繪畫、攝影、雕塑和裝置,可以促進福祉。

維也納大學和Donders研究所Radboud UMC的首席作者兼研究員MacKenzie Trupp說,人們通常認為藝術是一種奢侈品,但我們的研究表明,觀看藝術——無論是作為一種愛好還是作為有針對性的健康干預——都可以有意義地支援健康。

透過將藝術重新構建為一種低成本、可獲得的福利資源,這項研究為將藝術融入日常環境和公共衛生戰略開闢了令人興奮的可能性。

三一大學心理學學院助理教授Claire Howlin補充說:「雖然對創造藝術對心理健康的好處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但觀看藝術的影響卻研究不足,被低估了。 然而,視覺藝術存在於日常空間——博物館、畫廊、醫院和家庭中。 瞭解其影響可以為透過日常接觸藝術來促進福祉開闢新的途徑。

「自2019年以來,世衛組織一直建議在常規臨床護理的同時使用創造性的方法。 藝術可以滿足人們尋找生活意義、建立自尊和發展積極身份的需求,這些都是應對生活混亂的重要因素。 整個歐洲的衛生部和藝術委員會正在尋找高品質的證據,以確定哪種型別的藝術可用於每種型別的醫療結果。 這項審查將有助於計劃未來更大規模的研究。」

該研究還發現,以前的研究缺乏方法不一致,促使建立了一套新的指南——接受性藝術活動研究報告指南(RAARR)——以規範未來的研究。

這項研究由歐盟2020年地平線ART*IS專案資助。


故事來源:

都柏林三一學院提供的材料 注意:內容可能會因樣式和長度而進行編輯。


日記賬參考

  1. 麥肯齊·D。 Trupp、Claire Howlin、Anna Fekete、Julian Kutsche、Joerg Fingerhut、Matthew Pelowski。 觀看藝術對福祉的影響——對證據基礎和建議機制的系統回顧積極心理學雜誌,2025年;1 DOI:10.1080/17439760.2025.248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