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你是改變孩子攻擊行為的鑰匙

文/潘威嘉


「老師!丁丁剛才打我!」「丁丁呀,怎麼了,為什麼要打他呢?」「因為,因為......。」故事裡,丁丁玩著媽媽買給他的玩具。同學想跟他借不成只好搶走,於是丁丁憤而攻擊他。這是幼稚園裡常有的橋段,孩子因為無法表達自己完整想法,而被誤會為擁有暴力傾向。而過去的研究也是如此認為的,自從1940年代,開始普遍認定學齡前的語言障礙,是造成孩子有暴力行為的主因。但是以下的一個實驗對於這個說法提出了一些質疑。




    
  孩童行為問題研究協會 (GRIP)博士後研究員Lisa-Christine Girard非常想弄清楚到底是哪個因子影響了另一個因子。因此,她的團隊研究並觀察了一些17個月到72個月大的孩童,約莫是一歲多到六歲的年紀。他們一共找了2000多位來自於魁北克省的孩童,實驗者要求他們的爸媽在特定年紀(分別是17、29、41、60以及72個月大時)忠實記錄他們的語言發展以及暴力行為發生之頻率。實驗發現,17個月大、語言能力較差的孩子,在29個月大的時候有較多暴力行為。而29個月大、暴力行為較多的孩子,和41個月時較差的語言能力有關。

  儘管上述結果看似支持語言障礙造成暴力行為的論點,但是以上的關聯性十分的低,不足以證明。再者,這個結論可能有其他解釋,因為17個月到41個月實際上是語言發展與成形的重要階段。因此這個階段裡擁有較低落的語言能力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此外,這個階段是人類一生中出現最頻繁暴力行為的階段。等過了這個年紀之後,孩童才會慢慢學會「噢,原來不是只有暴力才可以讓我得到想要的東西。」

  此研究亦發現,尚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影響著語言發展與暴力行為,那便是來自於父母的關愛。在這個階段裏,關愛孩子的父母親和他們孩子的低攻擊頻率、語言學習有相關性。然而保守解釋也有可能是孩童本身的低攻擊頻率、較佳的語言能力,進而造成父母有較溫柔親切的態度也不一定。

  這篇研究點出了兒童研究裡一直存在的盲點,提出更有力的結果之外,也鼓勵了父母對孩子採取更溫和關懷的對待。教育是父母永遠的課題,如何製造雙贏的局面是父母應該要努力學習的。畢竟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如果父母一直示範如何用強迫、暴力、處罰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孩子很有可能如法炮製,最後對雙方都造成傷害

11 則留言:

  1. 我很好奇這個地方『實驗發現,17個月大、語言能力較差的孩子,在29個月大的時候有較多暴力行為。而29個月大、暴力行為較多的孩子,和41的月時較差的語言能力有關。』,為什麼是觀察比較17個月大、語言能力較差的孩子,在29個月大的暴力行為。而不是觀察比較17個月大、語言能力較差的孩子,他在17個月大時的暴力行為啊??><

    回覆刪除
  2. 第一段的故事好友畫面><

    回覆刪除
  3. 到底是哪個因子影響了另一個因子? 這句看不太懂@@

    回覆刪除
  4. 影片頗有趣,可是不懂影片跟這篇文章有什麼關係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只是想表示孩童的攻擊行為很早就發生了XD

      刪除
  5. 想知道實驗者請父母記錄暴力行為的判定標準是?
    然後看了倒數2.3段,怎一股這研究有說跟沒說一樣的打臉味道傳出....
    更驚悚的是影片消失了(我是點到木馬網頁了嗎)?!

    回覆刪除
  6. 1.挑錯字「41"的"月時」→個
    2.我認為這研究對哺育的知識和方式很重要!
    我們都可能會誤解孩子的天性與行為,因而給他們冠上不好的稱號,使得他們自己也這樣認為...於是自我實現預言就發揮作用了,這樣悲慘的結果很可能會迷失了孩子的未來。
    不管是天生攻擊性強或者弱的孩子,藉由父母的包容與關愛,想必都能夠塑造出一個自我情緒控管佳的孩子!

    突然想到這部很熱門的影片,每次看都好感動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OaGn_K4k5U

    回覆刪除
  7. 我有一點疑問诶~~
    就是~~那些父母會不會有實驗者偏誤阿~~

    回覆刪除
  8. 對於你提到關愛與語言的關係,感覺比較多是從父母身上學習到語言的學習和會有低攻擊行為。但對於語言發展希望有更多的解釋

    回覆刪除
  9. 暴力行為發生有沒有什麼定義呢~?
    不然若只是小小打一下,感覺好像可大可小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