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青少年社會焦慮症與嬰兒時期的關聯性

                                                                                                                       /文 辛昱融
  在社交場合上,看到很多人出現,你會不會有種不自在的感覺呢?莫名產生一種害怕的感覺,想要趕快離開現場。又或者在課堂上,對於站在台上報告是不是給你一種焦慮、慌張的感覺呢?這樣的情形可能與社會焦慮症有關,而這個疾病可能與你嬰兒時期的情形有關。不妨繼續看下去吧!

「什麼是社會焦慮症呢?」
  社會焦慮症(social anxiety)是一種好發於兒童與青少年時期的精神疾病,在1318歲的年紀約有5.5%的人會出現其病徵。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


  由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學者進行,並與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研究人員合作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親子關係的品質、早年嬰兒害羞、膽怯的情形,具預測在青少年時期發生社會焦慮症的可能性。(常常會對陌生、不熟悉的物體、人、情境,變得害怕、退縮的嬰兒,會被描述為有行為上抑制的氣質-其外顯行為普遍被稱為膽怯、害羞。)
  研究者對165位歐裔美國人(以下簡稱為參與者)在其四歲的時候進行行為觀察,之後追蹤到參與者青少年時期(1417)。在參與者四歲的時候,研究者觀察他們在短暫與父母分離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隨後把參與者區分為安全依附組與不安全依附組:依據行為觀察,安全依附組的參與者會在父母回來之後,主動接觸他們,即便原本在哭也會開始冷靜下來;不安全依附組的參與者,會有兩種表現形態,忽略父母或是避免與他們接觸,或是即便想要跟父母接觸但仍會生氣、難以冷靜。
  研究者會在參與者14244884個月等早年發展時期,藉由行為觀察與讓參與者父母填寫問卷,以得知參與者進入新環境、與陌生同儕相處時的反應。依照參與者害羞膽怯的程度對參與者進行分類(高膽怯程度與低膽怯程度)。幾年之後,當參與者都1417歲的時候,參與者和其父母完成有關青少年焦慮的問卷。焦慮程度得分高的青少年表示,他們常常會在去派對、跳舞或充斥著陌生人的地方、在聽眾前進行演說時感到緊張。
  研究指出,屬於不安全依附組,且在嬰兒時期表現出高程度害羞膽怯的參與者,在青少年時期會傾向呈現高度焦慮的狀態,尤其是社會焦慮。
  透過這個研究,讓我們了解到一個人有社會焦慮症,可能和他嬰幼兒時期的氣質、與父母相處的依附關係有相關性,但是也還是不能就此下定論喔!如果對於這樣的主題有興趣,可以看看是不是有其他與社會焦慮症有關的因素存在喔!

資料來源
參考資料

8 則留言:

  1. 看完覺得自己好像也有點社交焦慮
    從沒把社交焦慮聯想到和嬰兒時期有關
    很有意思的新知

    回覆刪除
  2. 我有點不了解在第四段中寫到的『研究者對165位歐裔美國人在其四歲的時候進行行為觀察』,和第五段時又寫到的『研究者會在參與者14、24、48、84個月等早年發展時期,藉由行為觀察與讓參與者父母填寫問卷』,這是在說在小孩14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被鎖定為觀察對象而進行觀察了嗎,還是一開始找來的小孩就是4歲的?
    因為看到第四段的那句,我會以為一開始是針對4歲的小孩為觀察對象><

    回覆刪除
    回覆
    1. 第四段是在其四歲的時候觀察,與父母的依附關係。
      第五段是在14、24、48、84個月,觀察其與他人相處的情形

      刪除
  3. 感覺很有趣呢~
    不過不知道有社交焦慮症的人是否長大也能夠改善呢?(像依附一樣是有機會改變的)

    回覆刪除
  4. 親子關係的品質、早年嬰兒害羞、膽怯的情形,"具"預測在青少年時期發生社會焦慮症的可能性。
    這個是字是去?
    抓錯字拉~

    回覆刪除
  5. 感覺是一時時的。那這樣算什麼。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