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孩子長大貼心嗎?七個月大就知道。



  電影「姊姊的守護者」,妹妹安娜從一出生就被父母設定為要幫助姊姊凱特克服病魔,一出生便捐贈臍帶血,隨年紀長大更是捐贈了白血球、幹細胞,在最後凱特生命垂危之時,母親甚至要求安娜捐出腎臟來拯救腎衰竭的姊姊,妹妹安娜近乎幫助了凱特一生。

  幫助他人向來為社會所樂見,但有些助人行為卻需要負擔高程度的風險,譬如捐贈腎臟,需要捐贈出自己的器官,並且負擔手術過程中的風險,及負擔未來因為缺少一顆腎臟而引發的健康風險,像是捐贈腎臟、在槍擊案中捨身救人此類承擔高風險的助人行為,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幫助他人的高程度助人行為,仔細想來著實不易,但為何社會上仍然有人傾向這麼做呢?我們又要如何預測哪些人容易有高程度的行為?2018Grossmann等人發表的研究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開這些疑惑。

  2018年,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Grossmann等人為了解決這個疑惑,他們找了64嬰兒參加本次實驗,並且隨著實驗進行、嬰兒的成長,將實驗分成嬰兒5個月、7個月、14個月大三個階段。

  嬰兒5個月大時,實驗者讓母親與小嬰兒一同待在房間中,並且提供幾樣寶寶玩具,當小嬰兒躺在搖床裡,讓媽媽用不同的玩具逗弄他。為觀察他們的相處情形,房間內將設置兩台攝影機,分別拍攝他們的相處情形以及臉部情緒,用來分析母親和孩子的行為、個性特徵,譬如注意力、正向情緒、參與度等等。

  兩個月後,嬰兒長成7個月大,實驗者讓7個月大的嬰兒觀看恐懼、生氣、開心三種由真人演繹的表情,並且在三種表情旁邊分別皆放上沒有明顯情緒的普通表情,讓小嬰兒同時觀看。實驗者將追蹤他們的眼動軌跡,以測量他們的注意力,並且利用功能近紅外線光譜技術(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同時偵測小嬰兒在觀看到不同表情時的大腦血氧蛋白濃度分布。

  最後,當小嬰兒長成14個月,小嬰兒會和實驗者一起待在小房間玩樂,實驗者在房間內會建立需要幫助的情境,譬如弄掉筆或是撿球等等,觀察小朋友是否願意幫助實驗者。

  實驗最後結果顯示14個月大的嬰幼兒利他行為,可以由7個月時小嬰兒對於人們恐懼表情的注意力所預測。並且由功能近紅外線光譜技術( fNIRS )他們也發現14個月大的利他行為,也可被嬰兒觀看恐懼表情時,大腦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活躍程度所預測。

  由這個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助人行為的多樣化和我們對於受苦的人們的反應以及大腦注意力有關。在日常生活裡常常出現的助人行為,小至隨手幫忙拿東西,大至捐贈器官、幹細胞等等,助人方式非常的多樣,那些願意負擔生命風險,例如腎臟、骨髓、幹細胞的捐贈者,亦或是因為冒著生命危險大火中救人而喪失生命的勇士,他們勇敢與善良的背後,或許從生理上就與一般人不同呢!助人行為雖然可以從後天學習,但要想知道家裡的寶寶是不是個先天樂於助人的模範寶貝,偷偷觀察他對於恐懼表情的注意力,或許就可以知道了呢!

/ 高醫心理三 蔣采慈


參考資料/ Tobias Grossmann, Manuela Missana, Kathleen M. Krol. The neurodevelopmental precursors of altruistic behavior in infancy. PLOS Biology, 2018; 16 (9): e2005281 DOI: 10.1371/journal.pbio.2005281

5 則留言:

  1. 只有恐懼表情與寶寶是否先天樂於助人有關嗎?還是難過沮喪等的情緒也有可能?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你的提問~恩在這個實驗他們只做了恐懼、生氣、開心三種表情,難過的表情我想有可能,可是因為文獻內沒有提到這三種表情以外的事,所以很可惜目前並沒有辦法判斷。

      刪除
  2. 文獻中研究的是一般的助人行為,還是高程度的助人行為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娃我前段跑題被抓包XD 文獻內觀察的是小朋友的一般助人行為,然後最後延伸推論會有更高的傾向願意助人,但並沒有指出是否為高程度助人

      刪除
  3. 請問實驗結果說,利他行為可被恐懼表情的注意力和皮質的活躍程度所預測,是指投注越多注意力和活躍程度越高,利他行為就可能越多的正相關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