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柳暗花明又一村”,今說”峰迴路轉”,不外乎皆是告訴人們即使面臨低谷,也不要忘記希望相隨。但希望究竟是什麼?它具有什麼魔力能讓人們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正面思考的能力?
心理學家 Snyder 在 1990 年代提出「希望理論」,認為希望不是空泛的等待,而是一種結合目標導向、方法規劃與行動動力的積極心理狀態。簡單來說,希望就是「我知道自己想去哪裡,也相信自己能找到方法抵達」。這也意味著,希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一種可以被培養的心理能力。這個觀點後來也被廣泛應用在教育、運動與醫療領域,幫助不同族群找到面對挑戰的力量。
許多研究都支持希望確實能夠幫助人們提升幸福感。2015年,陳健瑋等人透過設計五週的希望感課程,引導選手以自我談話、勵志故事、團體互動等培養希望感。研究結果顯示選手們的希望感真的明顯提升。而於2022年,黃惠華等人採用大阪商業大學JGSS研究中心「2012年社會調查」(Japa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s, JGSS-2012)資料庫進行幸福感與何種介質具有相關性。獲得希望感與幸福感之間有關的結論。我們可以猜測,希望感不只作用於固定族群。2025年胡秋鳳等人設計一系列以台灣北部某社區關懷據點的21位長輩為對象的8週園藝活動,每次120分鐘,一週一次。進行前後測後,結果顯示該研究的五位心理健康高風險族群,其幸福感量表分數平均提高約12分,達統計上的顯著成效,換句話說該方案介入後,能有效提高受試者個人之幸福感。縱觀研究結果可以了解到,希望是可以透過不一樣的方式被強化,進而提升幸福感。
現今社會參雜了太多未知的因素,突如其來的疾病,工作積累成群的壓力,都一次次地在消耗人們的安全感。而希望是一種跨越時間時序的心理資源。對多數人而言,希望聽起來可能過於抽象且虛無,但從科學的角度觀察,這代表它能夠被訓練甚至被散播出去,那是一種行動上的推力,因此當我們願意設定好自身的目標,希望,將會逐漸增強,並且在群體當中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