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式神,可能就存在你的大腦裡!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推廣教育學分班 李致誠

    在日本故事裡,具有陰陽師體質的人們,身邊隨時陪伴著神明或動物靈,稱為「式神」,當人們遭遇困難時,可隨時召喚自己所屬的式神出來解救自己。在國內某些道教派別,也有把神明植入身體的儀式,這樣人們就可以無時無刻接受神明的幫助,或者透過冥想、意念與神明溝通。

    人真的可以透過冥想、意念跟神靈直接溝通嗎?神靈真的可以植入身體嗎?

    有個2021年的醫學研究就以一種新方法,發現靈性和宗教信仰等等的精神信念,與特定的大腦迴路有關。此大腦迴路以名為PAG的灰質為中心,與多種身心功能有關,包括恐懼條件反射、疼痛調節、利他行為和無條件的愛。研究結果顯示,靈性和宗教信仰根植於基本的神經生物學動力學,並深深地交織在我們的神經結構中。也就是說,個人對靈性與宗教信仰的接納程度,確實與大腦迴路有關。

    該研究88名神經外科患者中,以病患自我陳述報告為依據,在神經外科腦腫瘤切除術前後,病人的自我報告中,有關精神信仰,發現30名有所下降,29名有所增加,29名沒有變化。透過醫學病變網絡映射研究,研究團隊發現,精神信念映射到以PAG為中心的特定腦迴路,而這個腦迴路的不同對應節點的病變,會導致精神信念降低或增加。此外,在文獻回顧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幾份病例報告,這些患者在經歷影響PAG腦迴路的腦損傷後,變得過度虔誠。

    上述研究證實,人們對於靈性及宗教信仰的程度,確實與大腦迴路有關係。所以,故事裡面人可以隨意地與神靈溝通是有可能的,因為,「神靈」確實就存在我們的大腦迴路裡面。

 圖片來源:作者自行以AI繪製

參考文獻: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2021, July 1). Brain circuit for spirituality? ScienceDaily.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7/210701195245.htm

 



 a number of hot air balloons flying in the sky

用對幽默,也能練出好心態、好生活 💫

你以為開玩笑只是為了逗人笑嗎?
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的研究發現——幽默的使用方式,其實會影響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

沒錯,我們說笑的方式,不只是逗別人開心,也在默默「教育」自己的大腦

研究指出,習慣用「正向幽默」來描述自己的女性,通常比愛用「自嘲式幽默」的女性,更能欣賞自己的身體、擁有更高的自我接納感。
相反地,經常拿自己開玩笑、貶低外貌的人,除了對身體更不滿意,也更容易出現「情緒性進食」或不健康的飲食行為。

薩里大學社會心理學講師 Fabio Fasoli 博士說得很好:

「人們不常直接說出自己對身體的不滿,但他們的玩笑話,往往會透露一切。」

也就是說——笑點背後,藏著自信,或藏著自卑。

在這項開創性的研究中,薩里大學的研究人員探討了女性不同風格的幽默、身體感知和飲食行為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以幫助臨床心理學家和飲食失調治療師更了解患者,並鼓勵他們運用正向的幽默來改善身體形象。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邀請了216位女性填寫問卷,分析她們的幽默風格與身體感知。結果發現:

  • 🌀 常用自嘲式幽默者:對身體較不滿,容易因情緒進食。這常常使她們對自己的身體感覺更糟,並使他們面臨肥胖和由此引發的疾病的風險
  • 🌞 常用正向幽默者:更能欣賞自己的身體,也比較少陷入吃吃吃的循環。

研究還指出,有些人能「善意地」開自己的玩笑(例如自我提升式幽默)——這樣的幽默方式,反而能促進自我接納與身體善待感。


Fasoli 博士進一步指出:「懂得在不同情境中靈活運用幽默(有時自嘲、有時正向自我調侃)的人,往往對身體的態度更健康,飲食行為也更平衡。」

這就像一場「心理健身」:

  • 適度的自嘲是拉筋,讓心態更有彈性;
  • 正向幽默則是核心訓練,強化內在力量。


薩里大學健康心理學教授 Jane Ogden 也提醒:

「拿自己開玩笑,有時是為了獲得認可,但也可能反映內在的不安與掙扎。」


那麼,你平常習慣用哪一種幽默呢?
下次當你想開自己的玩笑時,不妨這樣想:與其笑我不完美的地方,
不如笑我真實又可愛的靈魂。

會善待自己的幽默,才能練出好心態,也練出好生活。


資料來源:

Humor and body image linked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10/221012103125.htm

Photo by Matt Busse on Unsplash

簡單的快樂配方:科學實證「唱歌育兒」如何啟動寶寶的情緒魔法


 「我來到一個島,他叫卡加布列島」朗朗上口的歌大家鐵定不陌生,但,唱給牙牙學語的嬰幼兒聽,他聽得懂嗎?有甚麼作用嗎?

 

育兒妙招立大功

其實歌詞聽不懂沒關係~音樂旋律也很重要喔!

與嬰幼兒互動時總有個直覺:我們輕聲哼唱或唱歌給寶寶聽時,他們似乎特別開心,會跟著音樂律動搖擺,這個發現已經獲得耶魯大學的證實,為嬰兒唱歌可以顯著改善嬰兒的情緒,提升正向情緒,改善焦慮。

 

科學家如何追蹤寶寶的「心情日記」?

研究招募了110個新生兒家庭,其中大多數嬰兒未滿四個月。將這些父母隨機分成兩組,鼓勵其中一組父母更頻繁地為嬰兒唱歌,並給予以下方法:

1.教他們唱新歌

2.提供卡拉OK風格的教學影片和適合嬰兒的歌本

3.每週發送電子郵件,提供將音樂融入日常生活的建議。

利用手機問卷即時測量嬰兒情緒、煩躁程度、安撫時間、照顧者情緒以及音樂行為頻率相關的問題,並實施為其4周的時間。

 

核心發現一:唱歌讓寶寶整體情緒變好。音樂豐富化能普遍改善嬰兒的情緒,音樂介入前兩個組別並無差異,介入後唱歌組情緒紀錄更正向,且在沒有唱歌的情境下紀錄情緒,發現情緒的改善是有普遍性的,唱歌組情緒依舊有所提升,反映出短期的音樂安撫效果是可以累積的,進而影響長期情緒。

核心發現二:唱歌安撫是首選。研究人員也有統計父母使用的12種聲音安撫模式,例如節奏拍打或狀聲詞等,結果發現唱歌是較有效安撫寶寶焦慮的。最後研究者也有讓父母進行自身情緒評估,順利證實嬰兒情緒改善源自音樂,而非受紀錄者父母的影響!

下次當你聽到嬰兒哭聲時,不妨建議安撫他的父母或自己嘗試看看,也許,他就會破涕為笑,對著你微笑呢!

 

 

參考文獻

  1. Eun Cho, Lidya Yurdum, Ekanem Ebinne, Courtney B. Hilton, Estelle Lai, Mila Bertolo, Pip Brown, Brooke Milosh, Haran Sened, Diana I. Tamir, Samuel A. Mehr.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Reveals Causal Effects of Music Enrichment on Infant MoodChild Development, 2025; DOI: 10.1111/cdev.14246

2.     Yale University. (2025, May 30). Singing to babies improves their moo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4,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5/250530124123.htm

 

2025年10月25日 星期六

聽音樂與呼吸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快樂!

 

西元前2,000年前,美洲大陸上神秘的馬雅文明,金字塔前祭司喃喃低語地祈禱與祭拜,桌上擺放的除了祭品、佳餚、美酒外,還放著那小巧可愛圓頭,與一般所見無兩樣的蘑菇,然而,若你禁不起誘惑偷嚐一口,它將帶你走向虛幻、無邊際快樂的國度,沒錯它就是鼎鼎大名的「迷幻蘑菇」;而「迷幻蘑菇」中的活性成分裸蓋菇素(Psilocybin)經現代萃取得以做為醫療用治療心理疾病的藥物,但你知道,透過「聽音樂」及「呼吸」這兩件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也能達到接近「迷幻蘑菇」的快樂感受嗎?

👀呼吸法與音樂的關聯
呼吸法為近年非常受歡迎用來治療精神困擾(Psychological Distress)的一種工具,但你知道人可以透過調整呼吸速率來改善精神困擾嗎?研究發現,提升呼吸速率或深度並配合音樂的呼吸頻率,可以產生類似於服用迷幻物質所引發的「意識轉變狀態」(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SCs),也就是迷幻般的幸福感。

💥實證研究
來自英國Brighton and Sussex Medical School(BSMS)臨床神經科學系的Amy Amla Kartar 等人著手研究由與音樂配合的「高頻率呼吸法」(High Ventilation Breathwork, HVB)誘發出「意識轉變狀態(ASC) 」,其背後的神經生物機制與主觀體驗,並發現由「高頻率呼吸法」所誘發「意識轉變狀態」的強度與心血管交感神經活化程度成正比,並且過程中人體的心率變異性下降,也與壓力反應存有潛在關係。

研究也發現,「高頻率呼吸法」誘發的「意識轉變狀態」與人腦左側島蓋(Operculum)與後島葉(Posterior Insula)血流的顯著下降有關,而這些腦區正是代表與身體的內部狀態還有呼吸有關聯;此外,儘管「高頻率呼吸法」導致全腦血流大幅下降,但在實驗過程中,右側杏仁核(Amygdala)與前海馬迴(Anterior Hippocampus)的血流卻逐步上升(這些腦區參與情緒記憶處理),都顯示出該呼吸法導致的血流變化與迷幻體驗相關,且可透過這些改變產生正面效果,實驗參與者都呈現了恐懼與負面情緒減少,且無不良反應的結果。

💧海洋般無邊際感(Oceanic Boundlessness,OBN)
海洋般無邊際感(OBN)為佛洛伊德於 1920 年提出,描述一種包含靈性體驗、洞察、幸福狀態、正向去人格化及一體感的體驗與感受,其被視為迷幻藥誘發「意識轉變狀態」的決定性特徵之一,例如使用裸蓋菇素(Psilocybin,由迷幻蘑菇萃取)時會出現的感受;在上述實驗中,「高頻率呼吸法」可靠地增強了由「海洋般無邊際感(OBN) 」主導的「意識轉變狀態」。

😄利用音樂及高頻率呼吸取得迷幻般的快樂
研究團隊表示,高頻呼吸法能有效地誘發深刻的迷幻狀態,這些狀態與參與自我意識、恐懼與情緒記憶處理的特定腦區功能變化習習相關,並且人在特定腦區的血流變化越深,越能深刻感受到一體感、幸福感和情緒釋放,也就是「海洋般無邊際感」,未來做為心理病症的治療方式具相當大的潛力。

所以,當你今天不小心遇到不順遂或是不開心的事,別急著垂頭喪氣,打開你喜歡的音樂配合著輕快的呼吸,你也可以倘佯在你神祕、迷幻的快樂海洋之中~

原始文獻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01104656.htm?fbclid=IwY2xjawNp1thleHRuA2FlbQIxMABicmlkETFESzdxS1plUXRlZjZjQUNaAR7OB58qRZNOO6y5Q49S2DZLMhdIdbkwBmLj5gy_ZX4YzPJ9e6ak1z2rN00oZQ_aem_bC-xoXRAf_d8VVuD5PVw4w



記憶睡著了,但快樂還醒著 — 睡覺可以幫快樂加分?

快樂加上睡眠能加強記憶? 💤

你/妳有沒有常常一覺醒來,發現想不起來昨天午餐吃什麼、三點的時候在做什麼?但是!昨天跟朋友一起吃了好吃的烤肉、在路上偶然碰到了自己喜歡的偶像,這種美好記憶卻是深深地刻在腦海裡。

研究發現,正向情緒加上深度睡眠,能夠讓這些正向記憶維持更久,也就是在睡覺時,大腦偷偷地把正向情緒放置在重要​​記憶區域,讓它們更久、更鮮明的保存在腦海裡。

# 實證研究🔍

Murayama於2025年做了一個實驗,第一天讓雄性老鼠在光滑紋理上探索一天,睡了一天之後,第二天讓它探索光滑與粗糙紋理,發現第一組老鼠優先探索粗糙紋理,這是因為老鼠天生喜歡探索新的環境。

但是,另外一組老鼠的經驗不同,他們在第一天的光滑紋理上遇到了有吸引力的事件:一隻雌性老鼠,所以他們對光滑紋理留下正向情緒,在睡覺之後的二、三、四、五天,他們依然選擇讓它們有正向體驗的光滑紋理,代表那段正向記憶被長久的保存下來。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

杏仁核在我們大腦中,負責偵測和處理情緒訊息,當我們經歷正向情緒時,它會幫這段正向記憶貼上「情緒標籤」,讓記憶中樞—海馬迴知道這是重要的、值得留在長期記憶的事件。

# 但這跟睡眠有什麼關係? 😴

研究發現,非快速動眼(non-REM)會重新啟動杏仁核、運動皮質、感覺皮質這三個區域的感知記憶,所以這些正向記憶會在睡眠中被重新整合。 Murayama做了一個實驗來證明非眼動睡眠的重要性,他們在快速眼動(REM)與非快速眼動阻斷了老鼠杏仁核輸入訊息到運動皮質,結果發現非快速眼動時做出阻斷這個動作,老鼠直到第五天都沒有保留紋理記憶,這也證明了非快速眼動是強化正向感知記憶的關鍵睡眠時期。

🍀今天的你/你是否也做了什麼快樂的事?也許是一頓美味的飯、一個意外的驚喜,還是某個溫暖的瞬間?那麼今晚就去睡個好覺吧!不只睡醒起來是嶄新的一天,也讓深層睡眠幫自己保存幸福的痕跡!🍀

引用文獻:

RIKEN. (2025, February 3). Positive emotions plus deep sleep equals longer-lasting perceptual memories. ScienceDaily . Retrieved October 19,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350332503033

Saito,Y., Osako, Y., Odagawa, M., Oisi, Y., Matsubara, C., Kato, S., Kobayashi, K., Morita, M., Johansen, J. P., & Murayama, M. (2025). Amygdalo‑stical dialogue underliescoremory nemory nemory emooo (6), 931‑948.e7.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5.01.001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日常行為與心理健康的關聯:開啟幸福生活的新可能

日常行為與心理健康的關聯:開啟幸福生活的新可能

日常行為與心理健康的關聯:開啟幸福生活的新可能

日常行為竟能預防心理疾病?

       在壓力與焦慮時常壓在人們肩上的現代,我們常聽到「多運動、多社交、出門走走」的建議,但這些看似日常的行為,真的能讓心理健康更好嗎?
而在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研究指出,有一系列「日常可行」的行為與更高的心理幸福感密切相關,這些行為甚至可能成為預防心理疾病的重要基石。

       科廷大學一篇發表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的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的日常保護性行為(protective behaviors)與心理幸福感(mental well-being)之間的關聯,研究者認為,人們雖多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多數仍忽略那些「隨手可做、低成本」的自我照顧方式。這項研究希望找出最能提升心理健康的日常行為,也可公共衛生政策提供實證依據。

日常行為背後的幸福機制

       研究於西澳地區進行,共訪問超過 600 名成年居民,研究採用橫斷面問卷調查,內容涵蓋 15 種與心理健康有關的行為,行為包括:與人聊天或互動(面對面或線上)、親近自然、活動身體、幫助他人或志工服務、冥想或靜心練習等。

在研究數據中,心理幸福感以 Warwick–Edinburgh Mental Well-being ScaleWEMWBS 測量,心理困擾則以 Kessl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K6 評估,同時控制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與經濟狀況等變量。

研究團隊透過多變量迴歸分析,研究行為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顯著相關性,結果顯示,這些行為可能透過以下三種心理機制發揮作用:

1.     行動感(Act ——指個體主動投入生活、採取行動的能力,可提升自我效能與自信心。

2.     歸屬感(Belong —— 社交互動帶來人際連結與支持,可減少孤立與負面情緒。。

3.     承諾感(Commit —— 參與有意義的事務,培養人生目的感,增強內在動力。

這三者共同構成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也印證了行為層面的改變能有效提升心理幸福感。

研究結果顯示,越頻繁參與保護性行為的人,其心理幸福感顯著更高,並且有儲蓄能力的受訪者心理健康得分也較高,顯示經濟安全感與心理幸福感的密切關聯,有趣的是即使在 COVID-19 疫情期間,93% 的受訪者仍維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代表在減少社交活動的疫情期間,這些行為具備強韌的心理保護力。

研究對心理健康促進的意義與展望

       研究結果顯示,要促進心理健康並非得付出高成本或高專業度的醫療行為,生活中促手可得的行為便能達成,而從公共衛生角度看,推廣這類行為有助於提升心理幸福感,並提升社會整體幸福指數。

正如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所言:「促進心理健康不必等待治療開始,而是從每天的行為開始。」這些簡單行動,也許正是讓心靈更健康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     Pollard, C. M. et al. (2025).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in mental 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urs and mental well-being: Cross-sectional survey among Western Australian adults.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2.     Curtin University (2025). Everyday actions and behaviours linked to better mental well-being.

3.     ScienceDaily (2025). Simple daily actions linked to better mental health.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肥胖或許與孩子在學習如何與食物相處有關:食慾的成長之路

 


你是否曾經想過:「我明明知道不該吃那塊蛋糕,但就是忍不住」?

許多人會因此責怪自己「自制力太差」,但事實上,食慾並非單靠意志力就能掌控。它是由身體、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交織而成的複雜系統。

長久以來,社會普遍將肥胖歸因於「吃太多、動太少」。這樣的說法雖然簡單,卻忽略了「食慾自我調節(Appetite Self-Regulation, ASR)」背後的多重影響因素。當我們只強調「要有自制力」,其實無形中在責怪當事人,甚至加劇了肥胖的污名化。

事實上,食慾的形成與調節從兒童時期的餵養方式、家庭用餐氛圍,到青少年面對身體形象壓力的經驗,都深深影響著我們如何回應「想吃」與「不該吃」的內在衝突。

  • 生物(B)、心理(P)、社會(S)三者交織的食慾調節

  1. 生物因素(Biological): 我們的腦與荷爾蒙掌管著食慾的起伏。像「飢餓激素 ghrelin」會讓人感到餓,而「瘦素 leptin」則提醒身體「夠了」。當這些訊號混亂時,就可能出現「吃不飽」或「停不下來」的情況。
  2. 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壓力、焦慮或孤單時,我們常用食物來尋求安慰。有時候,我們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種情緒上的撫慰。
  3. 社會因素(Social): 家庭用餐習慣、社交聚會文化、甚至外送平台的便利性,都讓「吃」成為生活中頻繁的社會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下,要維持食慾平衡,其實並不容易。

  • 兒童:食慾自我調節的發展歷程

在心理學中,孩子的「一般自我調節力」指的是他控制注意力、情緒與行為的能力,例如能否專注完成拼圖、忍住不發脾氣,或耐心排隊。
這項能力會隨年齡逐漸成熟:

  1. 嬰兒期:主要依靠反射與情緒反應。
  2. 幼兒期(約2–3歲):開始能控制注意力、壓抑衝動。
  3. 學齡前期(3–5歲):能更自主地調整情緒與行為。

隨著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增強,他們在面對食物時的反應也會不同。
但有趣的是—控制力變強的同時,外界的誘惑也更容易影響進食行為。這意味著,心理與社會因素(如心情、環境、同儕)逐漸介入,使原本單純由「飢餓感」驅動的飲食行為變得更複雜。

  • 氣質如何影響食慾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有的容易激動、有的冷靜、有的對環境特別敏感。
這些氣質會影響他們面對食物的方式:

  1. 高反應性的孩子可能將飢餓感視為「不舒服的警訊」,容易以進食來緩解。
  2. 喜歡刺激的孩子容易被甜點或零食吸引。
  3. 努力控制力高的孩子則能更清楚分辨「真的餓」或「只是想吃」。

因此,食慾行為是天性與學習的交織,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

透過生物(B)、心理(P)、社會(S)三系統彼此互相影響會共同塑造孩子的食慾自我調節。

例如:父母的餵養壓力(社會層)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反應(心理層),進而改變飢餓感知(生物層)。若家庭環境混亂、用餐時情緒緊張,孩子可能難以感受飽足訊號。

  • 從腸道出發的食慾之謎

我們的腸道其實是一個「第二大腦」,裡面有上千億的神經元與微生物,會透過神經與化學物質與大腦溝通。
這就是所謂的「腸腦軸(Gut–Brain Axis)」。

當腸道菌群健康時,能正常分泌與飽足相關的激素,幫助孩子在該吃時吃、飽時停。
反之,若腸道菌群失衡或長期壓力過大,就可能導致食慾訊號混亂,使孩子更容易出現「明明不餓卻想吃」的情況。

  •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食慾導師」

孩子學習如何吃,最早的老師就是父母。
當家長能以開放、溫和、不批評的態度面對孩子的飲食選擇,孩子更能學會傾聽自己身體的訊號。

相反地,如果用「再吃一口」、「不吃不准走」這類方式強迫進食,
孩子會失去內在飢餓感與飽足感的覺察,食慾自我調節反而被削弱。

  • 與食慾建立溫柔的連結

食慾自我調節的發展,是一段「身心協調的學習歷程」—從身體覺察「餓與飽」、到心理上學習面對壓力與情緒、再到在社會互動中培養安全感與自信。

對父母與教育者來說,理解而非責備陪伴而非控制,是幫助孩子發展健康飲食心態的關鍵。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學會與食慾共處,不是戰勝它,而是學習傾聽身體、尊重心靈的智慧

未來,若社會能從「責怪肥胖」轉向「理解食慾」,從「控制飲食」轉向「培養覺察」,我們或許就能建立一種更溫柔、更具人性關懷的健康文化。


資料來源:Ju, S., Mcbride, B. A., Oleschuk, M., & Bost, K. K. (2024). Biopsychosocial Pathways Model of Early Childhood Appetite Self-Regulation: Temperament as a Key to Modulation of Interactions among System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360, 117338. www.elsevier.com/locate/socsci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