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想要健康? 試試看結婚!




「新年快樂!最近過得如何?」 「還不錯呀!一切都蠻順利的!」 「咦,對了!妳和男朋友也在一起很久了耶,什麼時候要結婚呀?」 「呃...我們目前都先以工作為主,各方面也想要再穩定一點,所以還沒有打算耶,哈哈......」 在大家認為妳到了「適婚年齡」後,每當逢年過節,回家與親戚團聚、或與老友久別重逢之時,難免會有這樣的情境發生,是不是真的超尷尬!內心當下就是不斷的尖叫:「到底是干你屁事?」但也只能以「真的很謝謝你齁」的微笑予以答覆。而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看著身邊許多同齡的好友個個的成家立業,自己還是專注於打拼事業,被追問的惡夢就像剛打開的電風扇一樣,無限的循環著,而且強度還越來越高,最後連自己的父母都以「我在進棺材前想要抱到孫子」為由的催促,有時真的會想乾脆結一結算了,煩都煩死了!而這超出自己的計劃之外,但又背負著眾人眼光的期待,如此兩難的壓力,究竟該不該結婚呢?於此,有研究顯示,未婚的人比已婚的人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而這與健康也是息息相關的唷! 研究人員在不連續的三天之中,搜集了572位年齡落在21~55歲間健康成人的唾液樣本,並將他們分為三組:已婚的、從未結過婚的、結過婚但已離婚的。接下來,以24小時為單位,每次會從中採集多個樣本,並進行皮質醇的檢測。 研究結果顯示:在一段婚姻之中的受試者,相較於那些從未結過婚或是已經離婚的受試者,他們的皮質醇濃度較低。而人們在長時間的壓力下,皮質醇的濃度會提高,這會干擾人體調節發炎的能力,進而促使許多疾病的發生。此外,研究人員還比較了他們皮質醇每日的節律,一般來說,皮質醇的濃度會在一天剛醒來的時候達到高峰,然後再漸漸的下降。而那些已婚的受試者,下降較為快速,這表示他們較不會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且如之中有癌症患者,他們的存活日也較長。 「結婚是愛情的墳墓」,跳脫以往的想法, 結婚反而較不會是健康的墳墓、病痛的開始,看完以上研究,再精打細算一番後,其實結婚也可以是一項選擇啦!我明天就要去戶政事務所排隊了呢! 不對!我還沒到適婚年齡啦哈哈!

文/高醫心理三 翁維婕

圖/http://www.inesweddings.com.hk/blog/wp-content/uploads/2017/07/%E6%97%85%E8%A1%8C%E7%B5%90%E5%A9%9A%E5%9C%B0%E9%BB%9E.jpeg

參考文獻/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2/170213131232.htm?fbclid=IwAR1fKSZRV7eP2TAutaLOtLF9DEhF_pr6_Vk4riJEjCypwv7U64coYwRPWbo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美貌與領導力,沒辦法「我全都要」!


  今天是小璇升上主管的第一個上班日,由於一大早就有會議要開,她特地起了個大早來梳妝打扮,光是化妝就花了兩個多小時,再穿上前陣子量身訂做的西裝,準時到了會議室準備開會。
  會議在小璇很緊張的自我介紹完後,順利的開始了。過程中也很順暢的把每一個案子討論出結果,但小璇卻總覺得她的部屬們眼神中似乎閃爍著不信任。
  沒過多久,小璇在茶水間外面,意外聽到了賈祥涒晏的對話:「新主管感覺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呢!」保持一慣溫文儒雅氣息的賈祥說。「有想法可不一定能保證她是個有能力的人啊!看她妝化的那麼濃,感覺就沒什麼領導能力。」一向毒嘴的涒晏直白的說。
  小璇特地早起、精心打扮的妝容竟然成為了讓部屬們質疑的理由嗎?這究竟是涒晏個人的歧見、抑或是眾人內心真正的想法呢?

  為了探討「化妝」是不是真的會影響領導力評價,亞伯泰大學(Abertay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 Dr Christopher Watkins 找來了有男有女的幾位白人或非裔的受試者,讓他們觀看不同系列的照片,之後請受試者去判斷照片中每一位女性的領導能力高低。而這些照片包括不同種族的同一位女性沒有化妝、為了參加「社交之夜」而化的妝(化了100%的妝)、以及只化了一半妝容(利用電腦程式與專業彩妝師合作合成的50%妝)的各種大頭照。
  結果發現,化了100%妝的照片,獲得的領導力評價分數皆低於完全沒有化妝的照片與化了50%妝照片的分數。而化了50%妝的照片則是獲得最高分。 但,也許你會懷疑:這會不會有文化差異呢?例如白人對於白人女性的評價就是比較高。 不過結果顯示不論照片中女性的種族為何,只要妝化得越多,對她的領導力評價就越低喔!

  所以,雖然我們會覺得有化妝的女人比較漂亮,但並不會因為她的妝化好化滿,他人對她的領導力就有較好的印象喔!
  不過往好處想,研究主要是比較淡妝(只化50%)跟全妝(化了100%),所以喜愛化妝的女士們不要擔心,這表示妳們不再需要每天提早兩個小時起床準備,從現在起只要花一半的時間化妝,說不定更能提升大家對妳的領導力印象喔!那就留更多的時間給美容覺吧,充分的休息後散發的自然美,說不定任何化妝品還有效喔!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二 許哲維

參考資料/Esther A. James, Shauny Jenkins, Christopher D. Watkins. Negative Effects of Makeup Use on Perceptions of Leadership Ability Across Two Ethnicities. Perception, 2018; 030100661876326 DOI: 10.1177/0301006618763263



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焦慮嗎?聞點薰衣草吧


「咦?小美妳怎麼啦?氣色看起來很不好耶。」
「最近報告一堆....考試又多,時間都不夠用了,壓力很大很焦慮阿.....」
「原來如此,那你要不要點薰衣草精油看看呢?最近有研究指出薰衣草的味道有紓解焦慮的效果喔。」
「真的嗎,那我趕快去試試看!」
想知道薰衣草真的能紓解焦慮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Gogogo~
  
  日本鹿兒島大學的柏谷英樹(Hideki Kashiwadani)博士的研究指出薰衣草香味中的「芳樟醇」具有抗焦慮的效果。他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中測試一群年輕的雄性小鼠,先將他們分為兩組放置到不同的「氣味室」中,一組的氣味室的角落裡放入沾滿芳樟醇的濾紙,另外一組的角落則放入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濾紙;為了進一步證實芳樟醇的抗焦慮作用,增加一組注射抗焦慮藥物(地西泮)的小鼠組別。讓小鼠們在氣味室裡待30分鐘(注射抗焦慮藥物組不用),接著讓小鼠進行焦慮測試。而焦慮測試分為兩種,一種是明暗箱測驗,而另一種則是舉臂式十字迷宮測驗。
  明暗箱實驗是利用小鼠對亮光的厭惡及迴避本能來測試小鼠的焦慮程度,實驗內容是將小鼠放在明箱中,觀察並記錄 5 分鐘內進入明亮箱與暗箱的次數和時間,如果在明暗兩箱的轉換次數增加或在明亮箱的停留次數和時間增加都表示焦慮程度減輕;舉臂式十字迷宮則是利用小鼠喜歡探索未知新環境特性,但又厭惡高度和空曠的本能而形成恐懼的心理(迷宮處於高空中),藉此造成矛盾心理以模擬焦慮之症狀,將小鼠放在迷宮中央觀察並記錄 5 分鐘內進入開放區與封閉區(有沒有遮蓋外面的通道)次數和時間,而小鼠進入開放區的時間延長、次數增多,表示其焦慮程度下降。
  實驗結果顯示,在明暗箱實驗中,吸入芳樟醇的小鼠組比未吸入芳樟醇的小鼠組,進入明亮箱的探索行為明顯增加,抗焦慮的程度也和有使用抗焦慮藥物(地西泮)的小鼠組差不多。另一方面,在舉臂式十字迷宮測驗中,吸入芳樟醇的小鼠組,也比未吸入組在開放的區域裡待較長的時間,更進一步證實芳樟醇的抗焦慮影響確實存在。
  除了證實芳樟醇有抗焦慮的作用外,研究團隊也檢測吸入芳樟醇是否會造成運動功能受損。小鼠除了接受焦慮測驗外,也接受了加速滾輪測驗,而結果證實無論有沒有吸入芳樟醇,測驗結果並沒有明顯差異,因此也證明吸入芳樟醇並不會有運動功能受損的副作用。
  實驗團隊也證明芳樟醇會和氟馬西尼拮抗,氟馬西尼是治療焦慮症藥物BDZ的拮抗劑(降低BDZ的藥效),而BDZ是提升「放鬆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GABA的藥物,因此芳樟醇可以推測是經由提升GABA來達到抗焦慮的效果。
AB數據是在明暗箱實驗中小鼠在明亮箱的時間以及進入次數/
CD數據是舉臂式十字迷宮中小鼠在開放區域的時間以及進入次數/
E數據則是在加速滾輪測驗中進行的時間/
橫軸C代表未吸入芳樟醇的小鼠組/
橫軸L代表芳樟醇(linalool)小鼠組/
橫軸D代表抗焦慮藥物地西泮(Diazepam)小鼠組

    焦慮是包含了擔心、緊張、恐懼、尷尬等情緒的一種情緒的統稱,它同時還帶來了一些生理上的不適,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眩暈、腸胃不適等軀體反應。而全球患有焦慮症的人口大約占了12%左右,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也因此紓解焦慮的治療方式是很重要的;但很遺憾的是現今治療抗焦慮的藥物往往都有副作用,而且有些藥物的副作用甚至比焦慮症本身更危害身體。其實在傳統的民間治療中就有利用植物本身的芳香來達到放鬆甚至是紓解壓力的效果,薰衣草則是其中一種植物,研究也證實薰衣草是有放鬆的效果。
     而在實驗中提到的芳樟醇(上述所說薰衣草成分的一種)是經由嗅覺系統誘發抗焦慮的作用,不需經由口服或注射,對於難以口服或注射抗焦慮藥物的焦慮患者會是一種很有希望的替代治療方案;對於肌肉的副作用影響也不會太大,因此當下次焦慮發生的時候,不妨使用有薰衣草香味的產品吧!

文/高醫心理三 林紫雲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sunset-over-a-violet-lavender-field-in-provence-hokkaido_1144822.htm#term=lavender%20field&page=1&position=1

資料來源:Hiroki Harada, Hideki Kashiwadani, Yuichi Kanmura, Tomoyuki Kuwaki. Linalool Odor-Induced Anxiolytic Effects in Mice.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8; 12 DOI: 10.3389/fnbeh.2018.00241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想讀好書?關係比金援重要!



  學生時期想起補習總是覺得壓力山大,為人父母的卻又不敢不讓孩子補習。為了不讓成績「落人後」,許多人不惜補全科、請名師家教,連參考書都要買不同出版社,才能面面俱到。想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捫心自問,難道學習也是有錢人的遊戲嗎?近期有研究者指出,比起大筆金援,師生的關係乃至家長的參與對於學生的在校成績更有影響力!你還帶著「想讀好書非得花錢投資」的舊式觀念嗎?快讓以下的研究打破你的迷思吧!
  教育學家找了78所學校的老師,利用郵寄調查的方式讓他們在會議中填寫包含社會資本相關問題的表單,想探討教學支出與社會資本對學生成績的預測能力。表單用15分(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來評估存在於人際關係中的社會資本,包含集體教學人員、學生及家長間的信任關係、社交網絡和規範,像是「學生在這裡的學習受到家長參與的支持」、「老師信任他們的學生」等,以此作為這間學校的社會資本水平。至於教學支出,研究者以每名學生的資本、交通及行政花費作為學校的財務資本。學生成績則以一年前每所學校通過閱讀、數學測驗的四年級學生比例作為對照。此外,研究者也比較了學校中少數民族、有免費或優惠午餐價格資格、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生百分比,以及學校的規模大小,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是影響教學支出、社會資本與學生成績的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規模較大、有較多少數民族、有免費或優惠午餐價格資格、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生以及一年前每所學校通過閱讀、數學測驗的四年級學生比例低的學校社會資本較低,成績也比較不好。學校的教學支出與社會資本並沒有顯著的相關,學生的閱讀及數學成績卻與學校的社會資本水平有顯著的正相關。研究者作下驚人的結論:社會資本是學校成績最強的預測指標!
  原來讀書不用花大錢,也能好棒棒!老師、學生和家長彼此之間有良好的互動、互信關係,比投注大筆的教學支出更能預測學生在成績上的優良表現。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下次在掏錢以先,不妨多關心一下孩子的學校生活、人際狀況吧!還在學校苦讀、想提升學習表現的你,也別再自個兒拚了,多建立良好的社會資本,對你的學習成效更有幫助喲!

圖∕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children-learning-with-books-at-wall_1308503.htm#term=children%20studying&page=1&position=15
文∕高醫心理三 陳采玉

參考資料∕
1.  Serena J. Salloum, Roger D. Goddard, Dan Berebitsky. Resources, Learning, and Policy: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Social and Financial Capital on Student Learning in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JESPAR), 2018; 1 DOI: 10.1080/10824669.2018.1496023

性別的玻璃天花板效應還在?!腦子告訴你


性別的玻璃天花板效應還在?!腦子告訴你


        德果總理梅克爾連續八年蟬聯了富士比雜誌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更在2015年成為《時代週刊》的風雲人物,自2005年上任以來她帶領了歐盟走過了歐債危機,在中東難民潮中對於難民提供住所及基本的醫療救護,諸多政策讓人看見了出自英國柴契爾夫人後另一位卓越的女性國家領導人。說至如此,她能力上的精明、果斷又同理的領導風格,儼然成為現在性別平權最好的代言者。

        但當我們回到全世界職場的男女分布來看,仍可以發現:現今女性為高階主管的平均比例也不過才24%,相較於男性還是差了一大截;而在理想上更早落實性別平權的高度開發國家,例如北美及歐洲等地區的比例,卻也並沒有高於其他地區。究竟這背後的原因為何?可能鮮少有人能回答出確切的因素,因為其中牽涉到更多文化、族群或甚至是有人爭辯過的生物性等複雜成因,但最近一項來自德國的研究中卻告訴了我們:性別的玻璃天花板效應可能在我們的腦上就能找到一些跡象,它們是內隱在我們腦中易被激發的知覺。

研究團隊從德國拉德堡德大學中針對20名學生呈現一連串含有性別錯配(mismatch)的語句,藉由德文中名詞固有的陽性(der)及陰性(dim)詞性特徵,將156個有這樣特徵的角色名詞(備註)(例如學生、主管經理等)放進句首;再藉由後面連接的人稱代名詞分為男性和女性,形成了前後合配〔陽性-陰性-她〕與不合配〔陽性-她、陰性-他〕的組合。

        而在這些語句的評斷過程中研究者使用了「事件關聯電位」技術,讓受試者配戴了腦波儀,直接藉由偵測到的腦部活動判斷其在語意及在語法結構的判斷上是否有異常的活動現象,也省去了過去自陳判斷的偏誤。

        最後的結果顯示,儘管陰陽詞性的名詞在文法上是可以通用於男女性,但是在判斷語法結構的過程中,不合配的組合偵測到的腦部活動異常仍顯著高於合配組合,說明了男女在角色判斷上的不對等;而在語意判斷中,不合配的組合在「陰性-他」出現了顯著的異常活動、「陽性-她」則否,研究者推測這個結果可能說明了在德文中固有的陽性名詞中含有過度偏重著以男性為視角出發的意涵在,這些結果也同樣延伸到了職場中如部門主管這樣的頭銜經常被看待為男性專利的性別不對等。

        讓我們回顧一下文章開頭,說起全球的女性領導人,除了德國總理梅克爾你的腦海中還有哪些名單?你可以在網路上查了許多相關的卓越人物,但與此同時你也可能正說了些違心之論!在越來越強調職場的性別平權的時代下這份研究提供給我們一個嘗試了解自己的機會──如果肯接納自己固有的刻板印象,我們才可能挑戰它、慢慢改變它,也慢慢落實真正的性別平權。

備註: 文獻中提到在雖然德文有區分陽性及陰性名詞,但事實上文法中陽性的角色名詞(例如工作頭銜)在習慣上皆能用來指涉男女性,所以預測上可以去除習慣用法差異的因素。



文獻https://doi.org/10.1080/0163853X.2018.1541382


圖檔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group-of-businesspeople-looking-at-business-plan-in-the-office_3105851.htm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愛po網美照?會讓你越來越自戀

在悠閒的午後,阿新懶洋洋的躺在沙發上,拿起手機想看看哇塞心理學粉專有沒有po新文章,卻在打開FB的瞬間被好友的網美照刷屏,同一張臉不同角度的自拍充斥著主頁,劃到手酸的阿新不禁想「吼,怎麼發這麼多自拍啊,要不要這麼自戀!」
你身邊是否也有那麼一兩個朋友,熱衷於在IGFB等社交軟體上發佈自己的自拍照或者生活照呢?或許你也正是其中的一員。那你有想過嗎?過度地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自拍,會讓你變得越來越自戀。

英國斯旺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和意大利米蘭大學(University of Milan)的研究人員,為了探討過當使用互聯網是否會增加自戀的程度,以及不同形式的社交媒體是否會對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對74位年齡分佈為18~34歲的英國大學心理系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那麼,究竟什麼是過當使用互聯網呢?
過當使用互聯網(Problematic Internet Use)指的是使用互聯網這個行為已經對你的個人生活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像是在人際互動中你會感受到更多的孤獨感、睡眠的時數及質量受影響,還有焦慮和抑鬱感增加等。換句話說就是互聯網的使用對你的個人生活有很大程度的干擾。
研究者先請參與者列出在過去幾周內因個人原因(不包括工作)每天平均上網的時間,並按照使用頻率將常用網站及應用程式進行排名。接著為了測量互聯網對參與者個人生活的干擾程度,會請參與者填寫過當互聯網使用問卷(PIUQ)。問卷中會詢問參加者「你常常會在不上網時感到焦慮或沮喪嗎?」「你常常在別人打斷你上網時,對他生氣或吼叫嗎?」「你常常因為上網而忘記吃飯嗎?」等問題,來評量參與者三個方面(沉迷、忽視、自我控制)的程度。參與者還會填寫自戀人格量表(NPI-40)以測量其自戀的程度,填寫時參與者需要根據符合程度來對句子評分1~5分。問卷中包含「我比其他人更有能力」「我會感到沮喪,當他人沒有關注我的時候」等40道題。四個月后,會請實驗參與者再次填寫這兩份問卷,來探究時間推移對此效果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透過視覺發佈(例如InstagramFacebook)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在這四個月中,自戀程度平均增加了25%;但主要使用社交媒體進行文字交流(例如Twitter)的人,自戀程度並不會受到影響。有趣的是,對於這群主要使用文字交流的人來說,初始的自戀程度越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發表的文字就越多。
而且調查發現2/3的實驗參與者都主要使用視覺發佈的社交媒體,視覺發佈媒體和自戀程度也存在著相互作用。也就是說,自戀的人更傾向使用視覺發佈媒體,同時,使用視覺發佈媒體也會讓自戀的程度加深。

那為什麼發佈自拍會增加自戀程度呢?
米蘭大學的Roberto Truzoli教授解釋道「使用視覺形式的社交媒體,有助於促進和強調發佈人的感知,使他們成為關注的焦點,並且滿足他們的需求。且通過網絡虛擬的模式,會比較少受到負面的評價,使得他們有更多機會去展現自己」。


透過發佈照片的方式在社交媒體上展現自己,不失為一種好的社交方法。但是如果失去限度,變得只有在網絡世界才能獲得肯定以及滿足感的話,便很容易形成網路成癮等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們更應該把社交媒體視為生活中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將其視為全部,完完全全是沉浸其中,只能從中獲得虛榮及關注。每天都發佈自拍的你,不妨將目光轉向身邊的朋友,同他們一起多出去走走,讓他們零距離感受到你的美好吧!



/高醫心理三 楊曉雪
參考文獻/ Phil Reed, Nazli I. Bircek, Lisa A. Osborne, Caterina Viganò, Roberto Truzoli. Visual Social Media Use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Later Narcissism. The Open Psychology Journal, 2018; 11 (1): 163 DOI: 10.2174/1874350101811010163

總是忘東忘西嗎?還不快點動起來!



    「我的手機放在哪啊?我記得我剛剛把它放在桌上啊……可是怎麼都找不到?還是拿到床上了嗎?」

    「要來不及了啦!怎麼又找不到鑰匙了!昨天回家以後我有亂丟嗎?我記得我掛在門後面……啊!還是在外套口袋!」

     你是不是總是在出門的前一刻找不到東西呢?你常常在生活裡忘東忘西、永遠記不起來各種小事情嗎?沒關係!開始保持運動的習慣,慢慢和「忘東忘西」說再見吧!運動不只可以讓你變健康,還可以增加你的記憶力,而且低強度的運動就能做得到!

    美國加州大學的卡蘇雅.斯瓦比教授(Kazuya Suwabe)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一項研究證明了這件事。他們找來了36位健康的年輕人進行研究,研究中將年輕人分為兩組,一組會進行10分鐘的低強度踩腳踏車運動,另外一組則是坐著休息不做任何事,十分鐘後兩組年輕人都將進行一項有關於記憶的測驗,同時觀察他們大腦的變化。測驗裡會先讓他們看一些日常用品的圖卡,並請他們分辨出哪些是室外、哪些是室內會用到的,分辨完後再拿出另外一疊圖卡,請他們指認出哪些是剛才有出現過的用品。

    研究結果發現,有進行低強度踩腳踏車運動的組別在記憶測驗中有較好的表現,透過fMRI(腦造影技術)觀察大腦後也發現,進行低強度踩腳踏車運動的組別,會促進大腦內負責記憶的海馬迴區域的活化,進而提高大腦的記憶力!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記憶力會在青少年時達到高峰,之後便每況愈下。忘記了小事情還好,如果是重要的事情,自己可能都會生自己的氣。因此,不想再因為記憶力而綁手綁腳、甚至延誤了重要的行程的話,開始天天運動吧!運動不只可以讓你身強體壯、維持健康的身體,還可以增加記憶力,讓你從此擺脫「忘東忘西」的命運!


/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forgetful-puzzled-office-employee_3296015.htm
/ 高醫心理三 呂浣芊


參考資料:azuya Suwabe, Kyeongho Byun, Kazuki Hyodo, Zachariah M. Reagh, Jared M. Roberts, Akira Matsushita, Kousaku Saotome, Genta Ochi, Takemune Fukuie, Kenji Suzuki, Yoshiyuki Sankai, Michael A. Yassa, Hideaki Soya. Rapid stimulation of human dentate gyrus function with acute mild exercis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 201805668 DOI: 10.1073/pnas.1805668115

嬰兒好可愛,多關注姿態!

  


  每當家庭有了一個新生命前來報到,大家總愛圍著他,捏一捏,抱一抱,說說又笑笑。而當他開始會爬、會走,家中每個人便會為此興奮不已。不過,除了這些可愛溫馨的成長趣事之外,你知道嬰兒的身體姿勢與他跟外界的溝通,其實是一大學問嗎?

  心理學家找了九十五個美國嬰兒,年齡分別有三個月大、六個月大、九個月大和一歲。維持一週,每天傳五次簡訊問嬰兒的照顧者,嬰兒當下的狀況。照顧者皆在一分鐘之內回傳簡訊,內容包括嬰兒在做的事——躺、坐、走還是爬,以及所在位置——地板上或是高出的平面。

  研究結果發現,三個月大的嬰兒一天有一半的時間,是被大人抱在懷中;一歲大時,被抱著的時間下降許多,取而代之的是坐、爬或走,這些姿勢佔了一天的62%;能在六個月大坐起來的嬰兒,會花更多時間坐著,這使得他們可以頻繁的觸碰身邊的物體,獲得更多視覺與操作上連結的經驗;會走的嬰兒會改變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也能增加其的空間認知。諸如此類的結果,顯示了嬰兒在剛出生的一年裡,身體的姿勢與位置有著巨大的變化,而這些改變都是為了使嬰兒習得更多動作技能。

  普遍來說,嬰兒約在六個月大可以坐起,八個月大會爬,十一個月大能站,一歲大時會走路。此研究的助理教授John Franchak表示,嬰兒的姿態非常重要,因為嬰兒跟世界互動之改變,也會造成他們學習機會的調整。嬰兒花在每個不同姿勢與位置的時間,形塑了他們的視覺與體能活動,也造成了認知上的影響,這些都反應了對於動作技能的發展與練習機會。對嬰兒而言,照顧者扮演著重大角色,因為當他們看到嬰兒習得新的技能之後,會採取適切的行為來回覆,與嬰兒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話與協調,找到最佳的互動模式。

  如果你是個新手媽媽,或是即將有個甜蜜的負擔來到你生命中,卻還不確定該怎麼與他相處,不妨多觀察、多留意,仔細記錄寶寶每個階段身體呈現的姿勢與狀態,也許能更掌握他目前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理解,進而提供最妥當的回應喔!



文/劉竹恩
圖/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biw=1519&bih=706&tbm=isch&sa=1&ei=Wo8SXLX2FdjM8wWmurbYBA&q=six+month+old+baby&oq=six-mo&gs_l=img.1.2.0i30l10.11801.14155..19582...0.0..0.115.541.5j1......0....1..gws-wiz-img.......0j0i19j0i30i19.fsqjaGAccjg#imgrc=2SnK9wqdIYI5wM: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10/181023150036.htm?fbclid=IwAR0BKw1fHpSE4ayx_6VGX_9PQgh_JVADIzSmtAPsJcnb6Fam_mgmwwKbKAc

音樂有多萬能?!不只能影響你的心情還能改變你的感知?!




        你喜歡聽音樂嗎?你是不是覺得每次聽音樂都能影響自己的心情呢?聽著開心的音樂讓你原本小小的愉悅變成了大大的快樂,連身體都忍不住跟著音樂一起手舞足蹈;或是在痛苦不堪的時候,跟著聽些悲傷的音樂,不禁流下兩行淚自怨自艾,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
  當你回想起聽音樂時的自己,不禁懷疑音樂有神奇魔力,可以影響自己的心情,心裡默默驚呼:「這真是太神奇了!傑克!」先別急著懷疑自己,你沒有錯!音樂就是這麼的神奇!現在告訴你,有一個研究顯示,音樂不僅能夠影響你的心情,甚至可以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感知!

用實驗帶你看音樂與情緒的關係

        荷蘭的格羅寧根大學的心理學家JolijMeurs,找來了43名大一的學生進行一項實驗,首先邀請每位受試者選出各15分鐘不限風格的快樂音樂和悲傷音樂。接著受試者們需要在三種情境下(分別為播快樂音樂、悲傷音樂和不播音樂),識別電腦中快速閃逝的表情為哪種情緒。每次試驗會有一種情境,最多不超過10分鐘,試驗後,受試者必須表示他們是否看到一張開心或悲傷的臉,並按下對應的按鍵或是選擇不按鍵。其中,受試者被特別要求,只有當他們非常肯定有看到一張臉時才能按下按鍵,降低他們亂按按鍵造成誤判的機率。並且在每一情境的試驗結束後,填寫心情自我評估的問卷。

        研究結果顯示了三個結果,首先,聽快樂的音樂時容易產生快樂的情緒,聽悲傷的音樂則反之。另外,在聽快樂或悲傷音樂時,與該情緒相同的表情更容易被辨識出來。最後還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即使畫面中沒有出現任何的臉,受試者也常常在聽到快樂的音樂時認出一個快樂的笑臉!

為什麼會看到不存在的東西呢?

  莫急莫慌莫害怕,這不是眼睛出了問題,也不是靈異現象,心理學家Jolij提出了一個解釋:「我們的大腦不斷地將眼中的訊息與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做比較。而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便是我們最終體驗到的現實世界。」除此之外他還表示:「由大腦建立的感知,除了取決於我們的曾經有過的經驗外,還會受到心情的影響。」

        根據上述的實驗和心理學家的解釋,我們可以推論:音樂除了容易影響人的情緒之外,還可以改變我們感知呢!由此可知,音樂與我們的情緒密不可分。音樂不單單只是幾個音符的排列,它像是催化劑一樣,讓我們的心情有所變化,甚至隨之起伏。

  你有多久沒有聽音樂了呢?改編廣告的名言:「不聽不會怎樣,聽了很不一樣!」讓音樂伴我們一起走過開心和難過的時刻吧!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二 林敬睎

參考資料/Jacob Jolij, Maaike Meurs. Music Alters Visual Perception. PLoS ONE, 2011; 6 (4): e1886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8861

圖/<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group-of-diverse-friends-holding-movie-emoticons_3539827.htm'>Designed by Rawpixel.com</a>

給自己一個不整理房間的理由!因為我很有創意!


「阿美啊!!你的房間怎麼這麼亂啊?」(媽媽怒)
「媽~這你就不懂了,你可是生出一個不得了的小孩呢!」
「你這孩子,大白天的別說胡話了,快去整理房間。」
「媽~是真的啦,研究顯示房間亂的孩子,比房間不亂的孩子還更有創意喔!讓我來跟你解釋解釋……
「別跟我扯一堆有的沒的,快去整理房間就對了!」

#原來房間亂的人更有創造力!
    一如大家都認同的,房間整潔沒異味,確實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好處,例如,剛買的新立可帶不會莫名其妙消失,又或者明天要上課的課本不會出現在床底下,但大家可能沒有想過,其實房間雜亂的孩子也是可以很棒的。同樣身為媽媽經強勢攻擊下的倖存者,有必要出來為那些不想整理房間的好小孩發聲一下,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在有秩序的環境下,人們傾向於保守和傳統,然而在沒有秩序的環境下,人們更傾向於打破傳統展現出更多的創意。說到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下研究者的方法。
    研究者將48名學生被隨機分派成兩組,一組會進入一間整齊的房間(orderly),另一組則會進到一間東西亂擺亂放的房間(disorderly),同學們均需進行一項研究者給予的任務,在房間裡中同學們需要想出有關乒乓球的10種新用途,任務完成後,使用Guilford’s alternative uses test(GAU)來評定同學們的創意程度。
在比較兩種類型房間完成任務的創意得分後,處於無秩序房間的同學獲得較高的得分,支持研究者原本所預定的目標,無秩序房間組同學大獲全勝,可喜可賀。
    房間或桌子雜亂並沒有甚麼大不了,舉個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好了愛因斯坦,他的桌子亂的很出名,然而他卻發明了舉世聞名的相對論。可能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他偶然看到一個杯子擺在桌子底下,讓愛因斯坦激發出一個驚人的理論或是想通了某個他無法理解的事情。
    整齊房間不論是對身、心或是對媽媽的心情都大有幫助,然而我們看到的或所感受到的氛圍很一般,因為每個東西都有他適合的位置,新的想法可能無法被激發。但當我們身處在雜亂的房間時,大部分東西都放在不該屬於他應該放的地方,或許就是這些異樣讓我們更能蹦出對物品不一樣的想法,激勵我們在既定的事實下擁有不同於他人的創意。
    一如我們很愛使用的成語「亂中有序」,即使房間再怎麼亂,隔天也是能從不起眼的地方找出想要搭配的衣服,拿出上個月買來的睫毛膏試試新的妝容。雖然我們都為前面所述的超能力感到無比自豪,但為了自己的耳根子可以清淨 房間還是偶爾打掃一下才不會一直被媽媽念,這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姊整理的不是房間而是人生。
文/心理三 曾淨筠
資料來源:K. D. Vohs, J. P. Redden, R. Rahinel. Physical Order Produces Healthy Choices, Generosity, and Conventionality, Whereas Disorder Produces Creativity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3; DOI: 10.1177/0956797613480186



GAU為一種量化創意的測量工具,基本原理是給與受測者一個詞彙,並要求受測者針對該詞彙進行發想,在按照受測者的答案數量與歧異程度進行評分,如,一個槌子的用處?釘釘子、打人、破窗……



想戀愛先懂愛─讓神經學家帶你一起解碼愛情!


經典的浪漫愛情電影「珍愛每一天」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說到這部電影大家最有印象的莫過於男主角利用家族遺傳的特異能力「回到過去」,不斷的修正和自己摯愛相遇的過程,使自己擁有一段人人稱羨的愛情,這讓身為觀眾的我們不禁羨慕起男主角有如此能力能把握自己的摯愛,卻也佩服男主角願意不厭其煩的一再重複類體驗類似的場景,只為了得到一份讓人動容的愛情,這也讓我們好奇:愛情到底是甚麼?竟然能讓人為此付出、癡迷。

為了明白到底是甚麼讓我們產生愛的感覺,我們是否能用科學的方式來解析愛情呢?科學家們作了以下的實驗。

BartelsZeki兩位神經科學家找來了17位正處於熱戀期的男女,並以激情量表對實驗參與者測量其熱戀程度,接著拿出實驗者參與者朋友的照片或是交往對象的照片,使他們凝視且放鬆地想著照片裡的人一段時間,利用fFMRI腦造影技術,觀測她們腦部這段時間的活動情形。

fMRI全名為功能性磁振造影,這個儀器觀測腦內的方式,是藉著偵測腦內血液中所蘊含的葡萄糖和氧氣消耗量,造成的腦內磁場改變,而fMRI藉著腦內磁場的變化,得知腦內某個部分的活動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在觀看熱戀對象的照片時,腦內與獎勵有關的多巴胺腦區活動量明顯的增加,也同時發現在照片裡若有裸露較多的部分,也較易引起性刺激時,腦部的腦島和前扣帶迴具有比平常更高的活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後扣帶迴和杏仁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戀愛中與拒絕和失落有很大的關聯,而這些研究結果與性別並沒有關係,男女都有同樣的表現。

明白我們腦內某部分區域和愛情有關,能在未來對我們生活中有什麼幫助呢?這樣的研究告訴我們愛情的產生有部分原因是生理上的活動能影響我們腦內的認知功能,試想假使有一天你和你的摯愛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不分手,你傷痛欲絕,無時無刻都沉浸悲傷的情緒難以自拔,看了心理師之後,也依舊無法走出情傷,這時候你來到了醫院,醫生聽了你的情形後,給了你一種藥能抑制後扣帶迴和杏仁核的活動,神奇的事發生了,你還是很難過,但卻一點都不能持久,也能客觀的回顧當時發生的種種,你走了出來。這樣的研究若能更進一步,甚至能挽救許多破裂的婚姻,為何會這麼說呢?我們常常能聽見離婚的理由是─找不到愛的感覺了,若我們能用藥物來幫助他們重溫熱戀的感覺,是不是提供了一種她們相處下去的契機,進而找回當初再一起的感動,使家庭不會破裂,孩子們在健全的家庭下生長,會不會也是種促進社會安定和祥和的方式呢?那現在的我們知道這個研究又會對我們生活中造成什麼影響?我們能更清楚的了解愛情這件事,知道是什麼讓我們有愛的感受,使我們多了一份能力讓我們在面對愛情時能更游刃有餘,進而收穫一段自己滿意的愛情,而不是成為面對愛情毫無抵抗能力的愛情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