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 星期五

是你嗎?這種人最能調適壓力

「怎麼辦!下禮拜就要期末考了,十科耶,老天!想到就頭痛
「真的我已經熬了兩個通宵了你看你看,我的黑眼圈都要比熊貓浮誇了==
「什麼!下禮拜要考試蛤?!我不相信你不要騙我,欸欸欸哪幾科啦,救命啊~」


想想你是不是常常在最後一秒壓線繳交老師或主管指定的作業或任務呢?

常常覺得生活很失控,有時候還會懷疑自己怎麼都永遠做不好事情...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一種人是最能承受日常壓力,而不會屈服、淪陷於負面情緒中—就是在當下的生活與未來的計劃之間可以取得平衡的人

為了探討在什麼樣的狀況和條件下會影響一個人對壓力的反應,研究人員邀請223名研究參與者,包括18歲至36歲之間的107位年輕族群,以及60歲至90歲之間的116高齡族群。於此同時,要求參與者連續8天填寫調查表,以探討正念的波動。在那8天中,還要求參與者報告每天的壓力以及他們經歷負面情緒的程度。


積極因應與正念就是關鍵!

研究人員發現,採取積極的因應策略(proactive coping)是非常有助於抑制與降低日常壓力源的影響,也就是積極地從事規劃與管理。可以挪出一段空白時間,認真且專心地迴溯壓力源的起因,究竟我的壓力源是什麼?起因從何而來?又該怎麼做?進而促進自我不斷審視與思考,最終尋覓到一個適合自己因應壓力源的方法與策略。

但,僅限於當一個人專注當下、可以覺察到壓力源的情況。也就是最近特別火紅的正念(mindfulness),當一個人將全神貫注集中在當前或此時此刻的生活中,而不是彌留於過往或為未來擔憂,就是很純粹的專注當下。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一旦無法調適壓力,可能影響生活品質、人際關係,甚至極傷身傷心地過勞。所以,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紙來!筆來!墨來!試著給自己十分鐘的時間,開始著手計畫,擺脫老是臨時抱佛腳、非常失控的那個自己。


撰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三年級/陳姵妤

資料來源:

Melody G. Polk, Emily L. Smith, Ling-Rui Zhang, Shevaun D. Neupert. Thinking ahead and staying in the present: Implications for reactivity to daily stresso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0; 161: 109971 DOI: 10.1016/j.paid.2020.109971

問題網路使用與青少年憂鬱密切相關

 

   


    阿嬤看著新聞感嘆:「玩手機不是很快樂嗎?啊怎麼反而會得憂鬱症還自殺?啊不給手機也自殺,現在小孩是怎麼了?」

    正拿著手機上網報名“預防青少年網路沉迷”相關課程的阿母不禁也陷入迷惘……

 

    手機為現今生活中的基本配備之一,大多數青少年可能不記得沒有網路之前的生活,他們成長在一個網路互聯互通的世界裡,上網已成他們學習、娛樂和社交的主要來源之一。但這種現象正如許多家長所憂心的,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幼童「問題性網路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所造成的潛在危險。而有項由博士後研究員 István Tóth-Királya Horizon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Substantive-Methodological Synergy Research Laboratory in Concordia'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所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是少數針對PIU對較大青少年影響的研究之一。這篇論文是由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心理學教授 Alexandre Morin Lauri Hietajärvi Katariina Salmela-Aro 共同撰寫。論文發表在Child Development雜誌,是對赫爾辛基1750名高中學生三年來進行的縱貫研究。

研究人員確立了青少年(年齡為16-19歲)PIU的三個主要決定因素。第一是孤獨感,定義為人際關係或社交網絡不足。其次為父母教養的方式,不足為奇,較佳的父母關懷與教養則PIU較低,其中特別是母親的角色,顯示良好的親(母)子關係會降低網路世界的需求。另一方面,父職的疏忽則PIU較高,因為缺乏指引及設定常規。最後則是性別,研究人員發現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現類似上癮的行為及衝動,可能跟玩線上遊戲、觀看 YouTube或成人頻道有關。而女孩可能只是為了社交目的上網。

    隨後研究了與PIU的相關效應,同樣確定了三大類:首先是憂鬱症狀,如果放任不管,PIU似乎會加重憂鬱程度。雖然這兩者關係在之前已有很多研究,但Tóth-Király說:「我們研究結果有新的解釋。試圖以雙向或互相影響的方式理解這種關係,我們認為,PIU和憂鬱症狀很可能是共存的,而不是一個決定另一個,它們很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相互加強。」其它與PIU有關是藥物濫用則成績較低。看到這裡是不是捏了好幾把冷汗,不急不急,讓我們繼續看教授怎麼說...... Tóth-Király說,「有些青少年會經歷一個大量使用網路的階段,通常在青春期中期左右。隨著日漸成熟、生涯發展、初戀等,上網時間隨之減少。如果青少年花了很多時間在網路上即使在父母眼中是過度的,但並沒有真正影響到心理健康或成績,或似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負面影響,那麼我們真的不能說這是有問題的行為。」

 

    看完研究,是不是還是憂心忡忡,家長的字典裡沒有“放心”二字,是的,哈佛醫學院的S. Nassir Ghaemi 教授提出「數位憂鬱症」(Digital Depression),研究指出造成憂鬱和自殺的社群媒體內容是什麼?Ghaemi教授做了持平的交代:網路霸凌、性騷擾及藥物濫用的訊息。這股網路風暴正強勢地席捲而來,不容忽視。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提到,千禧年之後出生的年輕族群統稱「Z世代」,成長於網路、手機與社群之中,容易在變化劇烈的年代找不到方向。一旦碰到瓶頸,就容易成為憂鬱與自殺的高風險群。專家指出PIU的青少年可能較缺乏正向情緒經驗、沒自信及人際關係不佳等,因此希望老師及家長都能以正向樂觀的態度,增強孩子正向情緒,協助適性發展、找到亮點,創造其正向經驗,並非只有按讚的網路世界,而是活出自己很讚的人生。

 

文/高醫心理碩一/李晴晴

 

資料來源:

Concordia University. (2021, March 9).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teen depression are closely linke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pril 6, 2021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3/210309153855.htm

 

參考資料:

1. 數位憂鬱症:千禧世代的文明病?

上網日期:202146日。檢自:http://yuhsuanlinmd.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html?m=1 

 

2. i世代過得並不快樂:網路上展現的樂觀自信,是為了掩蓋現實生活中不堪一擊的內心

上網日期:202146日。檢自:https://group.dailyview.tw/article/detail/1527

 

3.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青少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急需關注】

上網日期:202146日。檢自:https://www.facebook.com/forum.nhri/posts/2769079986755388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跟網路認識的他在一起,我能夠幸福嗎?

 


「我最近在網路上遇到一位很不錯的男生,而且跟我很聊得來,但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下去」女孩向好朋友訴說著。

「別傻了!在網路上認識的男生,他們都只是玩玩而已,是不能夠帶給你幸福的。」好友給女孩的建議。

好友給女孩的建議真的是正確的嗎?

網路上認識的朋友真的無法帶給我們幸福感嗎?


        近年來因為通訊軟體越來越興盛,導致人們互動模式有了重大的轉變。但這樣的變化將會如何影響我們在愛情關係中的親密感和幸福感呢?


        Lomanowska2016年時,針對這個議題回顧了一系列的文章,結果發現當我們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聊天時,其實更容易敞開心胸、展現最真實的一面、並且較不會去壓抑自己的情感、也比較容易與對方親近,這些因素都會增進彼此的關係滿意度。並且比起傳統的交友方式,線上交友其實更能夠加速親密關係的形成。

       網路聊天其實提供了更有意義且更加親密的社交互動方式,並且藉由網路建立的親密關係也被證實與傳統方式建立的親密關係具有相似的親密感和關係穩定度。這代表了透過網路交友也能發展出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除此之外,網路社交互動模式,其實還存在著許多的好處,像是提升自尊、自我效能增加、能夠擁有較多的社會支持、減少孤獨感、促進歸屬感等等,這些都是提升人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雖然前面介紹了許多網路社交互動模式的優點,但其實也存在著一些缺點,需要我們去注意。像是,線上匿名交友雖然可以加速親密關係的發展,但卻可能導致過度的自我揭露,進而使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以及容易對網友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幻想,並且比傳統方式更容易遭到對方欺騙以及背叛。此外,因為通訊軟體已經融入至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雖然這使我們與他人聯繫感情更加便利,但有些人會認為與家人、朋友或伴侶持續聊天是一種負擔以及會有種被他人監控的感覺,這樣的話就會變成是一種生活壓力,這樣反而會讓彼此的關係滿意度下降。

 

       未來若你有機會在網路上遇到真的不錯的對象時,就勇敢追愛吧,不要再害怕因為你們是網友,所以你們的關係不會幸福或是不會長久了,但前提是要先確定這好感不是因為你對他的錯誤期待所造成的,也要記得在網路上聊天時,要好好保護自己。在一起後,也別忘了不要讓彼此間的聊天變成一種例行事務。


文/高醫心理碩一/陳亭吟


資料來源:

Lomanowska, A. M., & Guitton, M. J. (2016). Online intimacy and well-being in the digital age. Internet interventions4, 138-144.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你有睡飽嗎?—充足睡眠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欸!剛剛上課我差點睡著…….

「我剛一轉頭,後面的人已經睡成一片了😮

「蛤~我居然睡了兩堂課!!


這些對話是不是有點熟悉?

你在求學時期是否也曾經上課時眼皮千斤重?

【睡眠對兒童及青少年的重要性?】

兒童及青少年是發展的尖峰時期,因此相較於成年人,睡眠對於他們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學業表現的影響至關重要。


【沒睡好會有什麼影響嗎?】

睡眠會影響注意力的維持,進而影響學習效果,許多研究發現睡眠不足與較差的學業表現有關係。

另外,從生理的角度來說,睡眠剝奪可能改變對免疫功能重要的賀爾蒙的分泌,有研究指出,每天睡眠時間少於8小時可能會影響身體代謝率、血糖、以及身體對抗慢性疾病的功能。 

從心理健康層面來說,青少年正準備面對社會環境的改變、同儕相處及課業壓力,睡眠不足將影響青少年處理霸凌等壓力的能力,而影響心理健康,研究也發現青少年的睡眠問題可以預測焦慮及憂鬱情緒。

此外,對於風險行為的產生,研究指出青少年的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比睡滿8小時多出大約2倍的可能性從事酗酒、抽菸、大麻、危險駕駛以及侵略性行為。

由上述研究可見,睡眠問題不僅會造成生理上的問題,更可能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提高風險行為的可能性。


【影響青少年睡眠時間的因素有哪些呢? 】

從生理的角度而言,睡眠長度、節律及型態會隨著兒童的發展而改變,另外,心理社會因素亦會影響睡眠,如青少年需要完成回家作業及參與課後活動,這些種種因素將使其睡眠時間往後推延由於青少年睡眠時間減少,但睡眠的需求仍相同,因此將導致睡眠不足。

然而現今社會中,對於睡眠造成最大影響的因素之一為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睡前使用電子產品可能透過兩種方式影響睡眠:

1.螢幕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讓睡眠時間往後延遲。

2.電子產品的使用會改變原本啟動睡眠的激素分泌,導致生理上的過度活躍,降低睡眠時間和品質。


【可以怎麼做來改善睡眠? 】

睡眠不足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後果,因此要改變我們的健康,除了先了解睡眠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也要修正不適當的行為,如規範手機和平板的使用時間、減少睡前使用,以利改善睡眠的品質。


文/高醫心理學系大三/許雅婷

 

 

資料來源:

Agostini, A., & Centofanti, S. (2021). Normal Sleep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30(1), 1-14.


看電視,學知識?

  

                                                    你是電視兒童嗎?

青少年時期的你,每天花多少時間看電視呢?

有多少資訊是從電視節目中學得的呢?

ㄟ—— 你知道嗎?你的價值觀可能悄悄地被電視節目所影響著!




    聲望(fame)重要嗎? 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呢? 仁慈之心(Benevolence)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指出,8-12歲兒童從電視節目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在他們的成長中有重要作用,影響著他們在成年及以後長大後的態度和行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者和敘事中心的一份新報告評估了從1967年至2017年,每十年間受青少年流行的電視節目中所強調的價值,並且描繪出了這50年間,16種價值其重要性上升或是下降的相關圖表。


    關鍵的發現之一是,「聲望(fame)」在將近40年的排名接近最低點(在1967、1987和1997年排名第15)之後,在2007年升至第一位,但卻在2017年的重要性下降到第六位。「成就-非常成功-在自我接納(Achievement-being very successful-self-acceptance )」,個人形象、受歡迎程度方面位居2017年第一名。

    該報告《成名的興衰:追踪1967年至2017年電視上描繪的價值觀的變化》,評估了每十年兩次的節目(2017年為四個),分別來自1967年的“安迪·格里菲斯秀("The Andy Griffith Show")”和“快樂的日子(''Happy Days'')”(1977年)和2007年的“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和“漢娜·蒙塔納”(Hannah Montana)以及2017年的“美國達人”和“女孩相遇世界”("America's Got Talent" and "Girl Meets World")。研究人員發現,像聲望(fame)一樣,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諸如社區感覺和仁慈(community feeling and benevolence)之類的價值觀也出現了戲劇性的上升和下降,其排名通常與大文化中的變化相互呼應。報告作者雅爾達·烏爾斯(Yalda Uhls)說:“我相信電視反映了這種文化,而半個世紀的數據表明,美國文化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媒體在青年人正在其直接環境之外發展社會世界概念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孩子們養成的概念也可能因他們所觀看的節目類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他們發現,真人秀(最早於2007年進行評估)和戲劇節目所傳達的價值觀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在戲劇節目中,傳達的最高價值是自我接納,仁慈和成為社區的一部分。相反的,在現實、真人秀節目中傳達的最高價值是聲望,形象和自我中心。研究員,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生艾格尼絲·瓦格斯(Agnes Varghese)說:“如果青少年們觀看、欣賞並認同那些最關心和勝利的人,那麼這些價值觀在我們的文化中可能變得更加重要。”

    因此,作者建議父母幫助孩子們理解,真人秀不能描述普通人的經歷,而戲劇節目也不能夠充分描述與成名有關的辛勤工作和奮鬥。

    不可否認看電視,能夠學知識,但這些知識及所呈現出的價值觀念,都仍需要我們好好消化後再運用至生活中哦!


文/高醫心理碩二/陳庭筠


資料來源: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Original written by Stuart Wolpe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2021). Tweens and TV: 50-year survey reveals the values kids learn from popular shows Values have changed from decade to decade, often reflecting shifts in the broader culture.

你用的字字句句都在影響及反應你的幸福!

  

你有沒有一種經驗是跟一個講話感受到負面能量,
又或著感受到生氣蓬勃?似乎可以透過字句感受到對方的生命。




為了了解人們用的語言與生命經驗的關聯性,美國匹茲堡大學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分析1,567位大學生的短文並用自陳量表的形式測量他們的情緒,
此外也分析網上超過3,500位部落客的文章。

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使用比較多負面情緒字詞確實幸福層度比較低,
甚至心理健康也比較容易呈現「憂鬱」及神經質的狀態; 
相反地,使用各種正面情緒詞語的人會提及到休閒活動、成就以及與他人的關係,
並具呈現高度負責及可親近性,以及性格外向等特質,
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佳以及抑鬱症和神經質病的發生率更低。

有很多時候,在臨床應用上我們會聽到「當你把悲傷的情緒命名就能減輕其負面感受」,
但真的如此嗎?或許在命名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去經歷且仔細琢磨精準的用詞,
使人的負面情緒認知發展更多,透過本研究也發現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並增加抑鬱的風險。

如果想要更幸福,或許從精準形容你的幸福開始,會是不錯的選擇~

文/高醫心理碩一/林佳穎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2020, September 10). Emotion vocabulary reflects state of well-being.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pril 6, 2021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9/200910130408.htm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新冠病毒使得人心惶惶,焦慮爆表該怎麼辦?緩解恐慌的關鍵是「正向」

       

                                             

       「好想出國旅遊哦~假期只能待在家,都快悶出病來了!」

       「現在世界各國疫情很嚴重耶!如果不小心被傳染怎麼辦?還不要出國比較好吧…」


       2020年,google熱搜關鍵字不外乎與「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有關,疫情持續延燒到2021年,沒有人可以倖免於這場災難,截至目前為止,台灣確診人數突破一千人,全球已經超過一億人染疫,全球死亡人數高達兩百多萬。


       新冠病毒為生活的各個面向帶來的史無前例的巨大影響,除了對人類的生理健康與生命帶來最直接的威脅,也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像是焦慮、無望感、睡眠困擾、自殺意圖等等。

       尤其是醫療照護人員,承受著更大的罹病風險與壓力,統計數據指出,護理人員罹患PTSD、焦慮症和憂鬱症的比例創新高。除此之外,人們平時能夠舒壓的各類方法也受到限制,像是參與社交活動、旅遊等等,使情況雪上加霜。


       看到這裡,先別喪氣!有研究指出一個關鍵的因素,可以幫助個體減少新冠病毒帶來的罹病及死亡焦慮,並且增加幸福感哦!那就是「正向(Positivity)」。


       「正向(Positivity)」指的是個體對於自我、生活、未來擁有樂觀的看法,並且能夠對其他人產生信心,可以說是一種類似人格特質的個性(trait-like personality)。更重要的是,正向是一個重要的心理資源,使人們能夠有效應對挑戰和弱點,幫助個體成長、達到成功。


       有篇研究在2020年4月,針對3109位土耳其成年人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分別使用新冠肺炎風險知覺量表、正向量表、死亡苦惱量表以及短版憂鬱--幸福感量表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若是對新冠病毒有過多的罹病風險知覺,則會對心理健康有負向的影響,但是,若能保持較高的正向與樂觀,就能增加幸福感,並減少新冠病毒帶來的與死亡相關的焦慮、憂鬱情緒以及強迫意念哦!


       因此,擁有「正向」的心理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幫助個體減少新冠病毒對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還能夠提升幸福感和降低負向情緒。此外,我們還可以將正向、樂觀的元素融入預防與治療措施中,幫助個體維持他們的心理復原力,並維持正向的功能運作,是不是一舉多得呢?


       想要遠離新冠病毒帶來的焦慮嗎?從提升自己的正向性格開始吧!

                                

 

文/高醫心理碩一/蔡宜芬

備註: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西方國家(土耳其),在將結果推論至東方國家(特別是台灣)時,需特別注意可能有文化差異,因此在推論上建議有所保留。

 

資料來源:

[1] Yıldırım, M., & Güler, A. (2021). Positivity  explains how COVID-19 perceived risk increases death distress and reduces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8, 110347.

[2] 衛福部疾管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