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正心】家庭幸福,是建立在母親的不幸?



       「母職」常被認為是母親在家庭中應負有撫養、照顧、教育以及維持家庭秩序的社會角色責任,而這種傳統的信念,縱使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結構的改變,卻依然深植人心,也無形的影響著女性在家庭中的幸福。

        直到最近,沒有人停下來考慮媽媽自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Luthar說。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們做得好,我們也需要關注媽媽們的福祉。

        Ciciolla & Luthar (2019)蒐集了393位美國女性,且大部分為中上階級的背景,家中至少有一位兒女。目的在於從這些受訪者母親在家庭中的職責是否對她們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等指標造成影響。

        該團隊將家庭職責分成三類:家庭的日程安排、養育孩子、重大的財務決策。團隊研究了這些任務如何影響母親對配偶或伴侶的滿意度以及她們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此外還研究了所謂「隱形」勞動與母親日常生活中的重擔和空虛感的關係。

家庭的日程安排:
        將近90%的母親認為應該負責家庭的日程安排,而其中65%的母親是就業狀態。至少有70%的母親回答說她們還負責其他家庭日常活動,例如維持日常生活品質和分配家務。

養育孩子:
        大部分母親認為該對孩子的幸福感和情緒狀態保持警惕。而72%的母親表示灌輸兒童價值觀是一項與配偶共同的責任

重大的財務決策:
        超過50%的母親認為財務決策也該被列為共同責任,研究者認為此項為前二項高負擔職責外所增加的工作。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母親得獨自承擔家庭日常工作、兒童情緒狀況的警惕;而孩童價值觀灌輸與財政抉擇則是與配偶的共同職責。其中獨自承擔的部分,例如得注意誰穿哪種服裝,什麼鞋子放在哪裡以及食品儲存量等全年無休的細碎瑣事都是無形的勞動,更別說撫養孩子和管理家庭所需的精神和情感努力。這些無形勞動普遍造成母親的空虛感,以及降低她們幸福感以及對配偶的滿意度。

        因此在未來的家庭分工中,無論是身為父親還是母親的您,不只是為了孩子或家庭,更是為了將與您共度一生配偶的幸福著想,請給予更多的實質和情感支持,讓家更溫暖一些吧。


/高醫心理碩一 楊鼎宇

參考文獻:
Ciciolla, L., & Luthar, S. S. (2019). Invisible Household Labor and Ramifications for Adjustment:Mothers as Captains of Households. Sex Roles, 1-20.

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正心】 深陷在負面情緒漩渦中? 12分鐘擺脫他




        傷心的人別聽慢歌?

        找朋友宣洩情緒不讓自己獨處?

        大吃特吃、大買特買還是大睡特睡?

每個人都會有逃離負面情緒的方法,這些方式都是過去經驗的累積,這個有用、這個沒有用、這個有用、這個沒有用,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小習慣。一篇發表在《幸福研究期刊》(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的研究,提供了小技巧,不僅能幫助我們與負面情緒說掰掰,還可以提升幸福感。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設計出12分鐘走路沉思的方式,也就是一邊走路一邊想事情,共有3種情境,以及1種中立情境。這項研究找來149位大學生,讓他們隨機執行其中一種情境,每個人都要沿著建築物走12分鐘並且依照指示進行,研究人員用問卷調查來比較經過不同方式的走路沉思後,大學生的幸福感、焦慮、壓力、同理心跟社會連結有沒有不同。走路沉思的方式描述如下:


                        慈愛情境(Loving-Kindness
                        當你在走路時,請注意你所看到的人,嘗試認真地注視他們,
                           想著:「我希望這個人快樂」,同時也品味這句話的含意。
                           (由衷給予祝福)

                           相互連結情境(Interconnectedness
                           當你在散步時,請注意你所看到的人,嘗試認真地注視他們,
                          想著你與他所有可能的連結。舉例來說,你看到的同學,
                           除了你跟他都是這裡的學生,你可能跟他一樣修了類似的課、
                           你可能跟他一樣有著一些壓力跟對未來的期待、
                           你可能曾經跟他吃過同一間餐廳等等。
                           (盡可能與他產生連結)

                        向下社會比較情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當你在散步時,請注意你所看到的人,嘗試認真地注視他們,
                        並想著所有你比他好的地方,你可能想說你的生活過得比他好,
                         或者你做起某些事來比他更得心應手等等。
                        (沒錯,我就是比他好)

                        中立情境
                        當你在散步時,請注意你所看到的人,嘗試認真地注視他們,
                        仔細看他們的穿著,像是配色、衣服材質、整體造型的流行趨勢、
                        妝容、飾品配件...等等


研究結果發現,執行慈愛情境的大學生最後比中立情境的人有比較低的憂鬱焦慮感,以及較高的幸福感、同理心,還有較高關懷和聯繫的感覺,也就是說有提升情緒跟社會連結的短期效果。而相互連結情境的大學生最後只比中立情境的人有較高的社會連結感覺;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情境中的指令比其他兩項還要困難,所以在提升情緒上沒有效果是正常的。最後,向下社會比較情境的大學生最後不管在情緒還是社會連結都跟中立情境的人沒有什麼差別,這一個結果跌破了研究人員的眼鏡;他們推測,在12分鐘內要嘗試與他人比較,反而可能引發大學生的壓力以及較低的社會連結。

        從以上結果可以知道,比起想著比別人好、想盡與他人相似的連結,真心誠意地祝福他人,才是提升情緒跟產生社會連結的最佳良藥,所以,難過、沮喪、傷心的時候,就別再糾結要聽慢歌還是快歌了吧!



文/廖思涵

圖/https://www.publicdomainpictures.net/en/view-image.php?image=132763&picture=ark-texture-impasto-color-swirl

參考資料/Gentile, D. A., Sweet, D. M., & He, L. (2019). Caring for Others Cares for the Self: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Brief 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 Loving-Kindness, and Interconnectedness Contemplation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doi:10.1007/s10902-019-00100-2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正向心理學實務】我是誰?讓「靈性」帶妳拾回真正的自己!



 


「我的腿是不是又粗了?我覺得自己最近好像又變胖了!」妳說。
「妳已經很瘦了!」周遭朋友對著妳咆嘯。
妳是不是老是抱怨自己太胖、太黑、臉太大、腿太粗,無論如何,都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滿意?不妨試試看提升自己的「靈性」,讓靈性帶著妳,慢慢學習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吧!


研究指出「靈性」與個人對自我的外表形象(body image)如:對身體特徵的看法,有著正向的關聯性,澳洲弗林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找了345名女性進行宗教、靈性、自我外表形象等各項調查,發現靈性程度高者比起低者擁有較正向的自我外表形象,除此之外,更進一步說明:從靈性到獲得正向的外表形象之間擁有兩種主要的途徑。而究竟什麼是靈性呢?一定要宗教信仰的人,才能擁有靈性嗎?答案是不一定!即便是沒有信奉宗教的人也能透過練習培養靈性。


靈性(spirituality意指生命的內在本質,諸如:真善美、愛、神聖、永恆、無限、有價值等特質,也和你所追求的個人成就、和平及生活意義有關,對人生的崇高目標與意義有堅定的信念,或是覺得自己身處於在宇宙、世界上的是富有意義的,例如:當你看見壯麗的美景時,突然心生一股「宇宙萬物皆有偉大的意義,能生在這裡實在是太棒了!」的敬畏之心;又或者相信上帝造你是獨特的,進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等。因此,「靈性」可說是一種有宗教或非宗教堅定的信仰,從比自身更大的意義去探尋生命的目的與意義。


接著就要教大家如何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靈性,以下介紹可採用兩種途徑:

一、感恩:感恩能幫助你更深層的自省,同時也是與他人和世界聯繫的一部分,可以從日常中的實際作為著手,例如:每日撰寫感恩日記、發自內心表達對他人的感謝、感激垂手可得的恩典、感激自己身處的大自然等等、而其中表達對身體健康和功能良好的感激,是擁有正向外表形象的關鍵之一。

二、減少自我客觀化(self-objectification:在現代社會中,女性的外貌時常被客觀地評論,被主流的價值觀所埋沒,如:一白遮三醜、越瘦越美等,自己也會漸漸地將這些觀點內化為自己的想法,進而讓自己的自我外表形象也趨於客觀化,因此練習從自身角度看待自己的外貌更顯得重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度追求他人眼中的美,做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模樣吧!」,要懂得欣賞自己身體的不同和獨特的特徵,重拾真正的妳!

 

還在害怕自己外貌不如人嗎?或許可以先試著從日常生活中練習提升自己的靈性,發自內心地向自己的身體獻上感恩,或者接收到他人對於自己外表的批評時,勇敢向他們say no吧!相信我,妳是世上最獨一無二的!








參考文獻/Tiggemann M, Hage K,2019.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Pathways to positive body image. Body Image,28(2019),Pages 135-141,10.1016/j.bodyim.2019.01.004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謝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