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正心專] 溫柔撫摸更能療癒社會排斥

/詳見文末連結    /心理碩 蔡佳伶

2017年末,儘管世界在社會進步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但在許多國家,很多群體繼續面臨著社會排斥,他們所能獲得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機會非常有限。這是由聯合國發布的《2016 年世界社會狀況報告》所指出,副標題即為《不落下任何一個人——包容性發展的迫切性》。


■ 什麼是社會排斥?
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是指弱勢群體遭主流社會排擠或邊緣化,並被剝奪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源和機會。人都有被接納的需求,作為群體動物,跟其他人在一起會讓自己感到溫暖和安心。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社會排斥的危機。比方說,你今天想參加一位朋友舉辦的活動,鼓起巨大勇氣詢問卻被拒絕,又可能你在今日的會議討論上有滿腹見解卻遲遲無法加入大家,這些都是社會排斥,它會讓我們感到失落和傷心,是人類情感上最痛苦的情緒之一。


■ 溫柔的接觸更能撫慰社會排斥的影響
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的一項研究指出比起快速、不帶情感的接觸,陌生人緩慢而充滿感情的觸摸更能減少社會排斥後的負面情緒。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邀請84名健康的女性玩一個電腦遊戲測試她們的思維能力,她們相信遊戲是和另外兩名參與者一起進行,但事實上其他的參與者是電腦生成的。在扔了幾次球之後,她們被要求回答一份問卷,其中包含一些關於需求被排斥的問題,包括歸屬感、自尊、存在意義和控制。並讓她們在休息10分鐘後重新開始遊戲,但這時其他玩家在幾次投球後突然地停止向她們扔球,導致她們被排除在團體之外。
而後,她們被蒙上眼睛,一部分​​與者的左前臂被柔軟的毛刷以緩慢速度撫摸,另一部份則為快速地反覆接觸。最後再進行一次同樣的問卷調查。
與那些獲得快速不帶感情觸摸的人相比,那些接觸速度較慢的人更能減少消極情緒和社會排斥感。
UCL臨床與教育、健康心理學博士Katerina Fotopoulou表示哺乳動物對親密和依戀較為敏感,因此社會支持能減少被排斥於社會交往中的痛苦情感。然而有趣的是,只有通過一個簡單具體的觸摸,社會支持才能得到最良好的表達。
該研究小組稱,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神經生理學機制,而未來的研究可能會考慮皮膚接觸、社會環境以及不同的溫度對結果的影響。


■ 用輕柔安撫溫暖被社會排斥者
被社會排斥的經歷往往是我們痛苦與失落的根源,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挫折。如果你發現身邊的朋友或親人正為此而難過,也許比起過多的文字及安慰話語,他會更需要你溫暖的輕撫,下次不妨試試吧!



參考資料
1.     Mariana von Mohr, Louise P. Kirsch, Aikaterini Fotopoulou. The soothing function of touch: affective touch reduces feelings of social exclusion.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7 (1) DOI: 10.1038/s41598-017-13355-7
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10/171018090200.htm
3.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en/news/social/rwss-launch-2016.html

參考圖片:

1.     https://pixabay.com/zh/%E7%8C%AB-%E5%AE%89%E6%85%B0-%E5%BF%AB%E4%B9%90-%E6%9C%89%E8%B6%A3-2759634/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正心專] 不善於正念覺察怎麼辦?來個20分鐘冥想吧。


圖/詳見文末連結    文/心理碩 羅尹琳

正念最近很夯,似乎可以減壓,又能提升自我覺察力。聽起來好處多多呢,然而,覺得自己不是個善於運用正念的人,該如何是好呢?
  
正念(mindfulness)是什麼?正念是一種分分秒秒的覺察,不帶評價地覺察一個人的感官、感受和意識。若是用中文解釋,「正」為調整之意,「念」又可拆成今與心,可說是調整當下的心。正念,已在世界各地掀起一陣風潮,但有的人天生就不善於正念,這樣還能讓自己自然地進入正念狀態呢?還是要透過努力鍛鍊才行(例如冥想練習)?
  
根據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研究者找來68位沒有冥想經驗的女大學生參加實驗,在實驗中,會請參與者戴上測量EEG (Electroencephalogram)的腦波儀,接著隨機分派參與者為兩組,聆聽20分鐘的錄音,一組是引導聽者經驗各種感覺的冥想練習錄音,一組是快速學習第二外語的TED錄音。播放完畢後,緊接著讓參與者觀看引發負向情緒的圖片,隨機指示他們自然觀看或專注觀看,並同時記錄EEG。結束後,再請參與者填寫正念問卷跟其他檢查。(*3)
  
實驗中發現,那些經過冥想練習的參與者原本具有不同正念程度,但經過冥想練習,大腦的情緒調節活動和天生具有較高正念程度的人相似。也就是說,他們的情緒腦在看過令人不安的圖片後,仍能迅速地恢復正常,控制負向的情緒。此外,未經過冥想練習者中,被指示專注觀看令人不安的圖片的人,未顯示出較好的能力去控制負向情緒。(*5)共同作者臨床心理副教授Moser說,這表示無冥想習慣者與其強迫自己保持專注,不如透過冥想練習,更能從正念中取得益處。(*6)
  
若你天生善於運用正念,覺察身邊事物,那就持續下去吧。若不善於正念也沒關係,多做冥想的效果也能讓你像天生善於正念的人一樣。如果是既不善於正念,又不做冥想的人,想要強迫自己專注於當下,是不會奏效的。建議你,還是先花個20分鐘的時間來做個冥想練習吧。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10/161003120720.ht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13076/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photo-21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