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朋友難過怎麼辦? 其實有個意想不到的小方法能幫大忙!

朋友難過怎麼辦?

其實有個意想不到的小方法能幫大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身邊有一位朋友,他因為一些事情感到很難過,這時候善良的你就發揮了你的愛心,想要去幫助他走出來。這時候你可能會想,該怎麼辦呢?帶他去喝一杯嗎?還是用最常說的那句話「哎呀,別想那麼多啦,你其實很讚」又或是男生常說的「不要想那麼多啦,黃湯下肚,一醉解千愁」。

    而這真的有用嗎?短時間來說也許是如此。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呢?或是那位朋友今天難過的狀況很嚴重,該怎麼辦?除了可以請他去找一個諮商專業的人員聊一聊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有一個研究者就提出,我們其實不用害怕去麻煩憂鬱的人,反而可以請他們幫自己一點小忙。

    研究者將中度至重度的憂鬱症、焦慮症患者分成三個組別,分別為,心理治療組、社交活動組,和幫助他人組。心理治療組做的是認知行為治療,幫助參與者們釐清一些想法上的錯誤,並幫助他們重新思考自己認為更好的想法。社交活動組,則是請參與者規劃一些社交活動,並且參與在其中,鼓勵他們與他人社交。最後幫助他人組,參與者在一週裡面要選兩天,這兩天分別要做三件幫助他人的事。 
    十週後再做一次評估時發現,幫助他人的那組,在生活滿意度上的分數比另外兩組更高、憂鬱程度上也改善更多。也就是說,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感到更滿意,也不再感到那麼難過了。研究者認為,請這些憂鬱症患者做簡單的事情,使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可以減少他們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好、不被人需要或沒有能力的這些很負面的想法。 

    所以,下次有朋友出現了一些憂鬱的症狀時,不要害怕請他們幫忙,反而可以請他幫自己做一些簡單的事情,除了你可以得到一些幫助外,也許他也會因為幫你做的這些小事情,而漸漸走出憂鬱的情緒喔!

參考文獻:

Cregg, D. R., & Cheavens, J. S. (2022). Healing through help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kindness, social activities, and reappraisal as well-being intervention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8(6), 924–941. https://doi.org/10.1080/17439760.2022.2154695

常爬樓梯真的能提高幸福感?

      圖片來自Canva


住在舊式公寓五樓的王太太每週固定幾天去市場買菜,回家前有一項艱鉅任務那就是手提外加肩背剛採買好的食材,一步步地負重爬上五層樓梯,對王太太而言爬樓梯已是她的日常活動,只不過王太太卻不知道的一件事,那就是長年「爬樓梯」讓她的幸福感有增無減。可千萬別小看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體力活),已有研究顯示透過增加日常活動,像是爬樓梯,走路去車站而不是開車,都有助於身體健康和提升幸福感呢!換作是你,願不願意選擇天天爬五層樓梯來獲得幸福感呢?

 

這是一項由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 (KIT) 和曼海姆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 (CIMH) 組成的團隊所進行的研究。研究人員針對「每天爬樓梯可以幫助我們感到清醒和充滿活力,還可以增強幸福感」發現三個「日常多活動能增強幸福感」的研究結果,分別是一,日常活動可增強警覺性和精力,二,日常活動和幸福感的大腦區域已被證實有相關聯以及第三,日常生活中體力活動的具體運用。

 

首先,研究團隊找了67位受試者先使用運動感測器進行流動評估(ambulant assessments)和手機定位,這樣做是確保未來七天67名受試者的智慧型手機會透過只要受試者一移動研究團隊就能收到他們的健康調查紀錄。活動結束後67名受試者接受了門診來確定日常活動對七天警覺性的影響,結果發現,受試者們感覺更身體更警覺,精力也更充沛,換句話說,就是身體好比神清氣爽,而警覺性和精力充沛這兩項因素正與心理健康有關。

 

緊接著研究團隊將這67名受試者分析結果與曼海姆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CIMH)核磁共振斷層掃描相結合,然後,再對另一組83人 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大腦的膝下扣帶皮質(大腦皮質的一部分,對日常活動和情緒健康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這個大腦區域也左右著情緒和對精神疾病的抵抗力調節能力。海克·托斯特(Heike Tost)系統神經科學精神病學研究小組教授描述了這研究結果:“該區域腦灰質體積較小且精神疾病風險較高的人在身體不活動時會感到精力不那麼充沛。” “然而,在日常活動之後,這些人比腦容量更大的人感覺更充滿活力。” 換句話說,當我們在進行看似微小的日常活動時,對調節情緒大腦的膝下扣帶皮質會產生好的變化,更不用說對有精神疾病風險的人更有助益。

 

既然知道定期運動這項基本功不能少外,日常生活的「體力活」看來也不可忽視。CIMH 主任兼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診所醫學主任 Andreas Meyer-Lindenberg 教授針對此次研究結果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體力活動有益於健康,特別是易患精神疾病的人來說。” 這項研究適逢新冠肺炎發生期間,許多人必須長時間待在家的情況下藉由從事一些日常生活(體力活)獲得較佳的情緒調節能力還能增加幸福感。

鼓勵你,下次面臨爬樓梯或搭電梯重要抉擇時,不妨勇敢地選擇爬樓梯吧!

 高雄醫學大學113心理碩學分班 / 陳慧雅

 參考資料

  1. Markus Reichert, Urs Braun, Gabriela Gan, Iris Reinhard, Marco Giurgiu, Ren Ma, Zhenxiang Zang, Oliver Hennig, Elena D. Koch, Lena Wieland, Janina Schweiger, Dragos Inta, Andreas Hoell, Ceren Akdeniz, Alexander Zipf, Ulrich W. Ebner-Priemer, Heike Tost, Andreas Meyer-Lindenberg. A neural mechanism for affective well-being: Subgenual cingulate cortex mediates real-life effects of nonexercise activity on energyScience Advances, 2020; 6 (45): eaaz8934 DOI: 10.1126/sciadv.aaz8934

 

2.     2. 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KIT). "Everyday activities enhance personal well-being."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5 November 2020.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1/201125104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