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幽默其實是職場隱形的超能力!

 

(From : Diva Plavalaguna)



       在辦公室裡,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中,某位同事一句幽默的話,讓大家不自覺地微笑。短短幾秒鐘,緊繃的氣氛似乎被鬆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幽默,如果運用得當,不會分散注意力,反而會成為提升表現的催化劑 (Sandeep Kashyap, 2025)


科學怎麼說?

       根據美國密蘇里大學助理教授 Chris Robert Wan Yan綜合了數百篇相關文獻,發現「適度的幽默」在職場中帶來許多正向影響,包括:

1.         提升創造力:笑聲能活化大腦,讓思考更靈活。

2.         增進部門凝聚力:幽默能快速拉近人際距離,增強信任感。

3.         改善整體績效:輕鬆氛圍能減壓,讓員工更投入。

       正如Chris Robert所說:「幽默與職場目標並不矛盾,也與組織提升競爭力的願望相輔相成。事實上,我們認為幽默非常重要。它不僅僅​​是開玩笑和尋開心;它對職場凝聚力和員工之間的溝通品質有著深遠的影響。欣賞幽默的能力、開懷大笑和他人的能力實際上會對身體產生生理效應,使人們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案例:一笑化解的力量

       在某科技公司,團隊正為了專案進度爭論不休。氣氛劍拔弩張時,專案經理突然自嘲:「如果這個進度再延遲下去,我就要在公司過年了!」大家先是一愣,接著笑了出來,緊張的氛圍瞬間緩和。這個小小的幽默,讓成員重新專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彼此指責。


但是,幽默要「剛剛好」

雖然幽默有好處,但不是所有玩笑都合宜。研究提醒我們:

1.         情境很重要:和工作無關的低俗笑話可能適得其反。

2.         留意文化差異:在跨文化職場裡,有些幽默可能會被誤解。

3.         輕鬆而非冒犯:好的幽默應該是「善意的調劑」,而不是拿同事或弱勢開玩笑。


實用指南:如何在職場善用幽默?

想把幽默變成職場助力,可以從以下三步驟開始:

1.         觀察氣氛:在會議或工作壓力大時,幽默才會有最大效果。

2.         選擇題材:用中性的生活小事(像天氣、咖啡、辦公室小插曲),避免踩到敏感地雷。

3.         把握分寸:一句輕鬆的小幽默比誇張搞笑更恰到好處。

 

        幽默不只是笑料,他更是一種能讓彼此靠近的低成本卻高效益資源。它能活化思維、提升團隊表現,並增加同事之間的凝聚力。當下次面對具有挑戰的工作時,不妨嘗試運用恰到好處的幽默,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力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Kashyap, S. (2025, May 29). Humor at work: Boosting engagement & productivity. Medium.https://kashyapsandeep.medium.com/humor-at-work-boosting-engagement-productivity-05dcdc491563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2007, November 1). Light Humor In The Workplace Is A Good Thing, Review Show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10/071031130917.htm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父母運用幽默與親子關係

 



在家庭關係與兒童發展研究中,「情緒與溝通方式」長久以來都是核心議題。最近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發表的一項初步研究指出,父母若善用幽默,不只是讓家庭氣氛更輕鬆,也與親子關係的質量有密切關係。本文將從該研究的發現出發,探討幽默在育兒中的角色、可能帶來的效益與風險,以及未來如何更系統、有效地運用幽默來促進親子互動。


參考資料研究發現

該研究訪問了年齡介於 18 至 45 歲之間的 312 位成年人,探究他們的父母是否在撫養過程中常用幽默,以及這樣的經驗如何影響他們與父母間的關係。主要結果如下:

  • 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父母有使用幽默
  • 約 71.8% 的受訪者認為幽默可以是育兒中一種有效的工具。
  • 在那些父母使用幽默者中,50.5% 認為自己與父母的關係良好,44.2% 認為父母在育兒方面做得不錯。相對地,在父母不使用幽默的群體中,僅約 2.9% 和 3.6% 分別給予這樣正面的評價。
  • 研究者也指出,幽默不僅可用於緩解緊張局面,也可能幫助發展認知靈活性、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與韌性(resilience)。


幽默在育兒中的潛在效益

  1. 緩解緊張與衝突:育兒過程中經常有壓力情境(如孩子犯錯、情緒失控、家庭日常的摩擦等)。幽默可以在這類情境中打破僵局,降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對立。
  2. 促進情感連結:孩子若能感受到父母既有嚴肅教養也有幽默的一面,會覺得父母更具親和力、人性化,進而更願意信任與敞開心胸。
  3. 培養認知與情緒彈性:幽默常常涉及雙關、誇張或視角變換,這能幫助孩子學會用不同角度看問題,以及在失敗或挫折中保持彈性心態。
  4. 榜樣示範效應:如果父母本身擅長運用幽默,孩子長大後也可能延續這種方式,不僅在家庭中,在人際互動、社會場合也更能靈活應對。


挑戰與風險

儘管幽默有許多優點,但在育兒中運用也不是沒有風險或限制:

  1. 幽默的類型與時機非常關鍵:某些幽默可能帶有挖苦、自嘲或負面批評的成分,若使用不當,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或造成誤解。
  2. 文化與性格差異:不同文化對幽默的接受度、幽默方式(如諷刺、冷笑話、自嘲等)有很大差別;孩子性格也不同,有些孩子對幽默比較敏感或不喜歡某種玩笑。
  3. 情境的恰當性:在高度緊張或情緒激動時,用幽默可能被誤解為不重視孩子的感受,同樣也可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在逃避問題,而不是正面處理。
  4. 爸媽自身幽默能力與心理狀態:不是所有父母都擅長幽默;而且如果父母壓力大、情緒差,也許幽默會失去正面效用,甚至反效果。


未來研究及應用建議

為了讓幽默在育兒中更建設性、有益而非冒險,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 更大規模與多樣族群的研究:該研究是 pilot(初步)性質,樣本較少,也許偏重某些文化背景。未來應納入文化、社經階層、家庭結構等更多變項,以了解幽默效應在不同環境中的普遍性與限制。
  • 質性研究補充:不只是透過問卷調查,更可以透過訪談、觀察等方式,了解父母是如何運用幽默、選擇幽默方式的思考,以及孩子的感受與反饋。
  • 設計教育與育兒課程:可將幽默的技巧納入父母教養課程或親職教育,如什麼樣的幽默比較安全、什麼情境適合用笑話,什麼情況要慎用。
  • 情緒與語言敏感度訓練: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反應,避免幽默過度、傷害性或誤解性,以及在孩子心理狀態不好時,懂得先以情感支持為主,而不是強調幽默。


讀完這項研究,我對「幽默作為育兒工具」這個主題特別感興趣。我認為幽默如果能夠被正確、敏感地運用,確實有潛力使親子關係更加健康與穩定。不過,我也深覺這並不是「萬靈丹」。以下是我比較主觀的觀點與可能應用方式:

  1. 幽默應該建立在尊重與信任之上
    幽默如果來自於批評、諷刺或拿孩子的弱點開玩笑,就可能破壞孩子的自尊。而一個帶有尊重、同理與接受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願意接受幽默,也比較容易把幽默看作愛與關心的一部分。
  2. 依年齡與性格調整幽默方式
    年幼孩子可能對語言的精細不同、理解幽默的層次比較淺,因此幽默應該更直接、簡單、正面。長大了、理解力強了以後,可以逐漸引入諷刺、雙關、戲劇性誇張等複雜幽默。但也要觀察孩子是否舒服。
  3. 幽默不應成為逃避問題的方式
    有時父母可能因為不想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衝突,就用幽默轉換話題或淡化問題。但這樣可能讓孩子覺得被忽視或不被理解。我認為幽默應該是輔助,只在問題已被承認或正在解決的框架中使用。
  4. 家庭文化與社會環境的考量
    在東亞文化中,父母通常比較強調權威與尊重,幽默在家庭中的角色可能不像在西方那麼突出。但這不代表不存在可能性,而是要更加謹慎。有些孩子或父母習慣比較正式、不太表達情緒或笑話,此時慢慢引入幽默會比較合適。
  5. 個人應用觀察
    若我作為父母角色,我會試著在家庭中創造「幽默儀式」或「幽默時間」— 比如晚上一家人的輕鬆對話、不嚴肅的遊戲時間、或假日的趣味活動。在這些時段裡,幽默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促進親子互動與情感交流。平常在嚴肅情境如孩子犯錯、生病等時,我會先以理解與支持為主,再視情況加點幽默來緩和氣氛。

總結來說,這項來自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強調幽默在育兒中具有不少正面潛力:能提升親子關係滿意度、增加家庭情感連結、促進孩子的情緒與認知發展。但幽默並非一種可以盲目大量使用的工具;使用方式、時機、家文化、孩子性格等因素都很重要。

我認為未來如果家長與教育者能將對幽默的敏感度與技巧納入親職教育中,並在實務中小心地試驗與修正,那麼幽默或許能成為家庭中一個強而有力的助力。對我而言,這份研究提醒我:親子之間除了規則與教育,也需要空間讓笑聲與輕鬆,這些也都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參考文獻

ScienceDaily. (2024, August 12). Parents’ humor may help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ren, pilot study suggests. ScienceDaily.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8/240812123148.htm



早餐的咖啡可能悄悄削弱抗生素作用

主題:「早餐的咖啡可能悄悄削弱抗生素作用」




研究者發現:我們日常飲食中某些成分──像是咖啡裡的 咖啡因(caffeine)──可能會影響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進而降低抗生素的療效。

以下是本篇研究的主要流程與發現重點:

  1. 研究動機與背景
    人類越來越關注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很多研究集中在「細菌本身取得抗藥性基因」或透過突變等方式,但這次研究聚焦在「環境因素/日常化學物質」如何改變細菌對抗生素的反應──即使這些化學物質本身並不是抗生素。
  2. 實驗設計
    • 研究團隊選了 94 種常見藥物與食物成分,包括處方藥、食物添加物、飲品成分等。
    • 聚焦某些調控基因(gene regulators)與運輸蛋白(transport proteins)。所謂運輸蛋白,是位在細菌外膜或細胞壁上的「門或幫浦」,控制哪些分子可以進入或離開細胞。這些蛋白在抗生素進入細菌體內時就很重要。
  3. 關鍵發現:咖啡因對鏈黴素類抗生素(以 ciprofloxacin 為例)的影響
    • 發現咖啡因能啟動一條調控路徑,起始於一個名為 Rob 的基因調控器(regulator)。Rob 再調控多個運輸蛋白的表現。這使得抗生素像 ciprofloxacin 等藥物進入大腸桿菌(E. coli)細胞的效率降低。──也就是說,咖啡因可以減少細菌對該抗生素的「吸收」,從而削弱其殺菌效果。 
    •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效應在其他近緣的細菌種類,例如沙門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就未必一樣。也就是說,不同細菌雖然彼此相關,但可能因為運輸蛋白或基因調控機制差異,對「咖啡因 + 抗生素」的組合反應不同。
  4. 意義與概念:所謂的低等級抗藥性(low-level antibiotic resistance)
    • 傳統的抗藥性往往指細菌已經取得突變或外來抗藥性基因,使抗生素完全失效。而這篇研究探討的是較微妙的效應──日常物質如何透過調控作用輕微地降低抗生素效果。這可能讓抗生素需要更大劑量、更長時間或效果不穩定。 
    • 這類低等級抗藥性在臨床或公共衛生上可能被忽視,但其長期累積效應不容小覷。
  5. 潛在影響與未來方向
    • 在臨床上,用藥時可能要考慮病人同時攝取的飲食與飲料成分,看看是否有可能干擾抗生素的效果。
    • 對藥物開發與治療計畫來說,了解哪些食物成分、飲品、甚至處方藥以外的物質會與抗生素作用交互,是有價值的。
    • 還可能導致未來在醫院或診所給予抗生素時,醫師或藥師要給予飲食建議/規範。

本篇文章研究的幾個限制

  1. 實驗與真實情境的差距
    實驗中用的是培養的細菌、可能是體外條件(in vitro),而人體中的情況更複雜──如抗生素在體內代謝、分布、免疫系統作用、腸道環境影響等都可能改變結果。
  2. 劑量與暴露頻率
    咖啡因在實驗中使用的濃度/量是否對應於一般人在喝咖啡時體內可達到的水平?如果需要非常高濃度才有此效應,那在日常生活的影響可能比較小。
  3. 細菌種類的多樣性
    此研究著重在大腸桿菌。雖然沙門氏菌也被比較,但很多病原菌、或與人體共生菌群可能反應不同。這限制了結論的普遍適用性。
  4. 交互作用複雜性
    一個人攝取的食物/飲料成分不只是咖啡因,也可能含其他化合物;同時如果在吃藥期間,人本身的飲食、代謝狀態、健康狀態都會影響藥物的效果。因此要驗證這類「飲食 + 抗生素」互動到底在臨床上會造成多少影響,要更多研究。


看完這篇研究後,我有幾點感想:

  1. 提醒我們「日常習慣」其實可能有被忽視的醫學影響
    我常常覺得,喝咖啡、吃巧克力、喝茶這類事情很平常,不會被當成「醫學干擾因子」。這篇研究讓我反思,原來即使是看似無害的日常飲品,其實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如正在服用抗生素時)有影響。這提醒我在醫生開藥或自己用藥時,要更留意飲食習慣。
  2. 在抗生素耐藥議題上的一塊拼圖
    抗藥性通常被認為是過度使用/濫用抗生素、細菌基因突變或水平轉移造成的。但這篇研究指出,環境中非藥物性的成分也可能讓抗生素效果變差,這是抗藥性整體圖像中一個比較少被討論但可能重要的方面。如果這些微弱的干擾累積起來,可能對公共衛生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3. 對醫療建議與用藥習慣的思考
    如果未來更多證實這種效應在人類身上有實際意義,那麼在開抗生素前/期間,醫師可能要詢問病人飲食與飲料習慣,或給予避免某些飲品(像高咖啡因飲品)建議。這類「飲食指導」可能成為處方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藥量與療程。
  4. 我對未來研究比較感興趣的方向
    • 是否不同咖啡種類(淺焙/深焙、加奶/不加奶、濾掛/義式濃縮等)導致的咖啡因含量與其他成分差異,會影響這種互動效應?
    • 人體試驗是否有類似結果?例如臨床上病患在喝咖啡 vs 不喝咖啡時,抗生素治癒率或細菌清除情況是否有差異。
    • 是否有其他食物或飲品也有類似的效應(茶、可可、能量飲料、某些香料等)。
    • 是否不同藥物(不同機制的抗生素)受這種飲食干擾的敏感性差別很大。

總的來說,這篇研究提供了有趣且具潛在意義的發現──日常的咖啡因可能通過細菌內部的調控機制,降低某些抗生素進入細菌的量,從而弱化藥效。這並不代表「以後不能喝咖啡」,但提示我們,在使用抗生素期間,也許應該注意飲食與飲料中是否含有可能干擾抗生素的成分。

未來若能有更多臨床實證與人體資料來補強,就能更清楚地決定應如何在臨床/公共衛生政策中考慮這類影響。對我而言,這樣的研究提醒我們健康/醫藥領域中有很多「看不見的互動/副作用」可能一直被忽略,而這些細微處理得好,可能在整體療效或公共衛生上有不小的差異。

參考文獻

ScienceDaily. (2025, September 11). Morning coffee may quietly undermine antibiotic effectiveness. ScienceDaily.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9/250911080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