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不是你不好,是你低估自己的第一印象!






「完蛋了,到底要聊什麼
「不知道要回什麼,他會不會覺得我很笨
「這麼尷尬,他會不會覺得我很無聊
「天啊,我真的很難聊欸

第一次見面,又讓你莫名緊張?是不是常在見面後對自己失望?
害怕對方對自己不感興趣,又或是怕自己做了什麼大扣分的事。
如果你還在為這些事煩惱,別怕,讓梁靜茹給你勇氣,再送你一首安可曲:「我想說其實你很好,你自己卻不知道!」

第一次和不熟的人互動時,有這種擔憂的你其實並不孤單,有一種現象時常存在於初次見面的場合,稱為喜好差距(liking gap),就是人們往往低估對方對自己的好感。而康乃爾大學的心理學家為研究喜好差距(like gap)設計了五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找了互不相識的36名成年人,相同性別的兩人為一組,請他們交談五分鐘,時間一到,帶他們到不同隔間填寫量表,分別測量他們對彼此的好感,並猜測對方對自己的好感。
結果發現,參與者對「對方的好感」顯著地高於「猜測對方對自己的好感」,也就是參與者顯著地低估對方對自己的好感程度

第二個實驗找了互不相識的84名成年人,除了進行相同實驗,還請參與者記錄對方在過程做出哪三件讓自己印象深刻事情,還有自己做出哪三件讓對方印象深刻的事,並為每件事評分(形成好的印象或壞的印象)
結果跟第一個實驗一樣,喜好差距確實存在,並且發現他們比較注意「自己做的壞事」,以及「對方做的好事」。

第三個實驗找了不相識的102大學生,這次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時間長短(1-45分鐘,但他們參與實驗的時間都是一小時),結束對話便被帶到不同隔間填寫量表。
結果發現,雙方對彼此的好感度會隨著時間增加,且不論對話時間長短,參與者都會顯著地低估自己在對方心裡的好感程度。

第四個實驗找了59組參與社區裡的工作坊互不相識的人,給他們五分鐘介紹自己,最後評量「對方是不是有趣的人」、「在對方心裡,自己是不是有趣的人」。
結果發現,參與者顯著地低估了自己在對方心裡的好感程度

最後一個實驗找了120位大一新生,每隔1-3個月測量一次他們對彼此的好感,觀察他們跟室友從陌生到熟悉過程喜好差異的變化。
結果發現,參與者前八個月顯著地低估了自己在對方心裡的好感程度,但喜好差距在第八個月消失

綜合以上結果,不論是在實驗室裡進行的實驗,或是在一般社區裡的社交互動,都存在著喜好差距。人們傾向於注意自己的缺點,像是覺得自己找不到話題、講話很乾、都在硬聊等等,進而認為對方也這樣想自己,於是默默扣自己分數 ,造成面對新面孔時,一次比一次焦慮。

如果你還在為進入新環境擔心,害怕第一印象毀在自己手上,或許可以多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優點,獨一無二的你並不會比人差,就算慌張找不到話題,也可能因此讓對方發現你可愛的一面唷!

跟我念句話
孩子你是最棒的
重重重複這句話
孩子你是最棒的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三 黃宥瑋
圖/<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group-of-business-people-showing-thumb-up-sign_3143340.htm'>Designed by Freepik</a>
參考文獻/Erica J. Boothby, Gus Cooney, Gillian M. Sandstrom, Margaret S. Clark. The Liking Gap in Conversations: Do People Like Us More Than We Thin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8; 095679761878371 DOI: 10.1177/0956797618783714
歌詞/
梁靜茹-暖暖

Yamy、陳芳語、吳映香、李子璿、許靖韻、鹿小草-別人家的小孩

5 則留言:

  1. 為什麼參與者對「對方的好感」顯著地高於「猜測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可以直接推斷為參與者顯著地低估對方對自己的好感程度

    回覆刪除
    回覆
    1. 應該是"我猜測對方對自己的好感"顯著低於"實際對方對自己的好感",所以可以推斷低估吧(?

      刪除
    2. 抱歉我的文字可能沒有把這個地方說得很完整,也謝謝暐勳的回覆♥。研究中的參與者「實際對對方的好感」都高於「猜測對方對自己的好感」,就是A對B的好感、B對A的好感(實際對對方的好感),高於A猜測B對A的好感、B猜測A對B的好感(猜測對方對自己的好感)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