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做好事」「善良的人才會幸福」……等
相信從小不乏聽到長輩都說要多做善事,甚至從古至今勸人行善的故事、名言、偉人不勝枚舉。
可是做善事有什麼好處啊?總說善有善報,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好報呢?
最近有一篇科學研究!可以告訴我們善良的行為與舉動,確實有一些好處,一起來看看吧!
David R. Cregg 和Jennifer S. Cheavens 將一份研究發表在“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揭露了善舉的好處『幫助人們擺脫憂鬱和焦慮的症狀』。
研究方法:
找了122名患有中度~重度憂鬱、焦慮和壓力症狀的人分成三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前兩組是認知行為治療法常用的方法)
第一組是計畫社交活動(planning social activities):每週計畫兩天的社交活動。
第二組是認知再評價(cognitive reappraisal.):識別自己負面的想法並且修正。
第三組是善舉組:每週設定兩天行善日,行善日中需要做三件善事。
研究結果:
在10週後雖然說三組的生活滿意度有所提高而憂鬱和焦慮的症狀皆有下降,但在『善舉組』的效果比『認知再評價』的組別好。Cheavens 指出「在這項研究中,僅僅參加社交活動要改善社交關係是不夠的。反而是善意行為,使人們感到與他人有聯繫。Cregg 也表示「社會關係是與幸福感最密切相關的生活要素之一,善舉似乎是促進這些聯繫的最佳方式之一」。簡而言之,『善舉組』比起『計畫社交活動組』,更加能促進社會關係進而影響幸福感。
這樣跟我們常常認為憂鬱症、焦慮症患者已經很辛苦,只需要好好休息相反。反而“多為人們做好事並關注他人的需求,可以幫這些患者感覺更好。”
最後想說!能改善自己的情緒,提升了生活滿意還與社會關係連結變多進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這樣的善報!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資料
David R. Cregg & Jennifer S. Cheavens.(2022).Healing through help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kindness, social activities, and reappraisal as well-being interventions.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https://doi.org/10.1080/17439760.2022.2154695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photos/sunset-men-silhouettes-helping-1807524/
修課同學回饋:
回覆刪除"此篇研究將「善舉」與現有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進行比較,結果讓人收穫許多。並且結尾又再度提及善舉的好處,讓人看完覺得做善事真的有很多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