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笑一下,科學上車囉:幽默怎麼把知識送進腦?

科學家不是脫口秀演員,可研究發現:在社群貼文裡適量的幽默,不只能讓內容更有趣,還會讓發文的科學家被覺得更可信、合宜

喬治亞大學最新研究以社群平台 X 為場景,設計了四種貼文形式:純科普、輕諷刺、擬人、以及「擬人+諷刺」。研究結果顯示, 「擬人+諷刺」的版本最受到歡迎,當受眾覺得有趣時,更容易相信發文者,進而把內容視為更「像事實」。


科學真的「笑」得出來?

研究團隊以自駕車與 AI 政策為主題,製作四張視覺貼文:

1. 控制組(無幽默):僅呈現事實

2. 諷刺組:加入帶刺的評論

3. 擬人組:讓兩台車「開口說話」

4. 擬人化+諷刺組:同時具備兩種幽默,以諷刺口吻對話






研究中將量化受眾的「愉悅感」(mirth)、對科學家的好感(likability),以及對貼文「適切性/正當性」(legitimacy)的評估,並統計模型檢驗幽默是否經由「愉悅感」發揮作用。結果顯示三種幽默皆能提升愉悅感,其中以「擬人+諷刺」效

果最大;而愉悅感進一步預測較高的好感與正當性評分,呈現中介效果。


為什麼加入幽默有效果?

幽默會先喚起愉悅感,降低理解門檻並拉近距離;而愉悅感會讓人對他人提升好感,好感又讓人更容易覺得「這位科學家講話有道理、值得信賴」當來源被視為更可信,訊息本身也更容易被當作「合理、像事實」。


幽默是把雙面刃

研究沒有測試尖酸刻薄型的諷刺;過度辛辣可能讓人覺得不合宜,反而傷到正當性。另外,如果笑點取代了證據,讀者可能因為「好笑」而放下查核,導致誤解。幽默能加分,但要有份量感


三條黃金守則!

1. 對事不對人:嘲的是概念矛盾,不是人或群體。

2. 先真後笑數據在前、笑點在後;笑點永遠不能蓋過來源。

3. 輕諷刺就好:避免辛辣與攻擊;「擬人+微諷刺」通常最穩。


鉤子一句擬人主角關鍵事實溫和轉折行動/數據收尾

例如:「 地球又在流汗,它穿著叫 CO ₂ 的厚外套。再加一層就更喘 ; 想降溫 ?先幫外套『減重』:通勤少一 趟不必要的車程 。」


設計得宜的幽默能把科學說得更好懂、也更可信。但請記得:幽默笑點是導遊,證據才是目的地


總結

透過此研究,可以瞭解到幽默並非科學的對立面。如果設計適宜,幽默就能透過「讓人覺得好笑」強化科學家的親和力與訊息的正當性。不過,幽默應像調味料而非主菜;拿捏份量、守住事實,才能既好看、好懂又不偏離主題。


參考文獻

1.University of Georgia. (2025, April 29). Using humor in communication helps scientists connect, build trust.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25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4/250428221710.htm


2.Frank, A. L., Cacciatore, M. A., Yeo, S. K. and Su, L. Y.-F. (2025). Wit meets wisd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tire and anthropomorphic humor on scientists' likability and legitimacy JCOM 24(01), A04. https://doi.org/10.22323/2.240102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