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正心專] 與陌生人交流,提升正向經驗。



圖/見資料來源    文/蕭丞棟

          窗外黑壓壓的一片,伴隨著街燈快速閃過,離家鄉還距離半個台灣遠。伴隨著車內的錄音廣播,大嬸的閒話家常,沒有電影中的追殺戲碼,更沒有網路上所說的巧合豔遇,沉重的空氣鎖在移動的車廂裡,手指滑過一個個事不關己的人生經驗分享,在回到台北之前,時間不曾前進。


          但有沒有想過,違反直覺的,與陌生人交談可以提升正向經驗。以往搭車通勤的時間,與陌生人事毫無互動關係的,彷彿與社會建立的默契,與陌生人有段無形的距離。根據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教授Nicholas Epley的一項新研究,人們並不了解社交聯繫的好處。


          研究在火車與公車站進行,兩名研究助理先行到車站紀錄乘客性別、種族,然後邀請單獨乘車的人們參與,避免人們與同行朋友、家人或熟人的談話。研究助理隨機分配通勤者到三個條件其中之一,分別為:連接組、孤獨組或控制組。連接組的參與者被告知,嘗試與車上的人談話,建立連結,時間越久越好。孤獨組的參與者被告知孤身一人待在車上,專注於自己與前一天的自己。而控制組則被告知不要改變平常的通勤行為。另外乘車前參與者會拿到回饋信封,在結束後,填寫十項人格量表(TIPI),乘車期間行為紀錄,總體正向性評估並拿到5美元的禮卷回饋。


          Epley希望從研究中檢驗一個社會矛盾,那就是為什在社會關係中受益最大的人們,更喜歡孤立於陌生人之中。研究中請三項條件的參與者填寫一份調查,以衡量遠程社會參與對孤立的實際後果。Epley說,連接組的參與者在實驗中具有最積極的體驗。最重要的是,連接組的參與者比起孤獨組在報告中提及顯著且更正向的體驗。


          有趣的是,人類是社交動物,並且發展了自己的語言符號文字系統,在符號與文字賦予的意義底下,排列組合成為經典文學與藝術巨作。可惜的是,在通勤文化底下,人們卻關閉了探索世界的感官與社交行為,向對著窗外大表驚奇的孩子行嗤之以鼻之禮,然後回到虛擬的社群網站中,參與好友的人生紀錄。


          而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在下次通勤回家時,不訪先觀察車廂內乘客的行為,找到與自己興趣相投的人,試圖搭話、聊天,建立交流。或者試圖認識座位旁的陌生人,交流近況,理解雙方興趣,除了溝通本身建立的體驗之外,眼界也將因此更開闊些。


          下一次,主動與身邊的人們建立交流吧!

-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7/140717141851.htm
圖片來源:
https://c8.staticflickr.com/6/5046/5356614215_2b2afd4bc4_b.jp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