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別在意,不過我一直在旁邊看你喔——霍桑效應的故事

/心理三 102007016 陳薇

                  十九世紀後期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許多新的科學技術被應用到生產活動上,再次改變人類的經濟、文化和思想,在這樣的風氣下,兩個管理學家羅特利斯伯格迪克森帶領著研究團隊,進駐西方電氣公司一間名為「霍桑」的工廠,以科學管理為基礎,希望找到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

令人大感不解的照明實驗
                在研究中的一項照明實驗裡,迪克森他們想要解釋照明強度的變化對生產效率的影響,因此挑選了兩組裝線工人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過程中,實驗組會不斷增加照明強度,而對照組保持不變。但結果顯示,兩組都會不斷提升產量,所以這項實驗失敗了。

    第二次,研究者們轉而採取相反的做法,請兩組女工在不同的房間工作,然後逐漸降低實驗組的照明,對照組則維持不變,沒想到實驗組的產量還是增加了!而且兩組增加的量幾乎相等,直到實驗組的燈光調整到與月光強度差不多時,女工的生產力才出現下降。

  萬萬沒想到是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摸不著頭緒。無論燈光增強還是降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效率幾乎沒有多大差別,根本無法確定改善照明對工作的效率會有什麼積極的影響,這讓研究者不禁一陣頭疼,甚至有不少人離開了研究團隊。

原來關係在於「人」
     霍桑研究遭遇困難的數年後,身為心理學家和管理學家的喬治.埃爾頓.梅奧受邀接手實驗,他與一般管理學界最大的不同在於,他非常關心工人們「本身」的作用,而不是把工人當成運做機器的附屬品。

     梅奧找到了先前研究者沒有發覺的重要之處,那就是研究者的「存在」。為什麼實驗中無論什麼情況下,工人的生產效率都會提高?其實是工人們察覺到研究者打算觀察他們的工作情況,所以會更加賣力地工作。可能是為了在研究者面前表現出最佳的一面,表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強,比誰都好;也可能是擔心事情做不好會被炒魷魚,拼死拼活要提高自己的速度。由於工人們發現自己受到「關注」,已經在內心鞭策自己把工作做到最好,所以外在條件無法有效發揮影響,而工人的工作效會提高,也並非是實驗操控(照明強度)造成的。

      梅奧得到的實驗結論是,改變工作條件和提升勞動效率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重要的是工人們的情緒,當他們知道自己被關注著或受到重視,會讓工作情緒變好,進而提高生產率。

     從霍桑效應裡我們可以知道,「關心」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可以讓人感覺到重視,可以讓人變得更好。孩子受到父母的關注和鼓勵,會希望自己能如父母期待的,表現出最好的一面;學生受到老師的注意和悉心教導,也會想讓自己的行為表現有所提升。反之,如果一個人受到關注,卻伴隨著謾罵、指責、批評,他也會不知不覺朝大家「期待」的方向邁進,逐漸迷失方向。

     現代生活中,除了在意物質上有什麼可以改變的地方,不如尋找什麼東西能帶來改變內心的力量,這樣的力量,才能真正帶領人們往更好的地方前進。



資料來源:
http://wiki.mbalib.com/zh-tw/%E7%85%A7%E6%98%8E%E5%AE%9E%E9%AA%8C
http://wiki.mbalib.com/zh-tw/%E9%9C%8D%E6%A1%91%E6%95%88%E5%BA%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8D%E6%A1%91%E6%95%88%E5%BA%94
http://wiki.mbalib.com/zh-tw/%E4%B9%94%E6%B2%BB%C2%B7%E5%9F%83%E5%B0%94%E9%A1%BF%C2%B7%E6%A2%85%E5%A5%A5
圖片來源:
http://animals.desktopnexus.com/wallpaper/1034490/

5 則留言:

  1. 薇薇妳好:
    我覺得妳把實驗描述的具細靡遺,好棒呢:)
    有個小小的提醒是,老師有提到盡量別用到實驗組和對照組等專業用語,
    這邊可能要多留意一下,
    如果是年紀更小或更長的大眾,可能無法理解這兩組的差異:)

    回覆刪除
  2. 我喜歡你的結尾!!!

    所以快來關心我吧啊薇!!!!

    回覆刪除
  3. 這種力量要找談何容易啊XD~不過我覺得有時候還是要自己嘗試打開自己的心扉去感受這個世界才會有說得...說不定啦哈哈~
    我在學習當中Lol

    回覆刪除
  4. 阿薇~
    我好喜歡你的結尾,你把霍桑效應又進一步做延伸,
    使霍桑效應又更有意義。
    而且結尾真的好溫暖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