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訊息量太多,覺得頭昏腦脹、記憶不夠用?原來這是正常!



       擁有最強大腦的人類,每天早上睡醒眼睛睜開的當下,就開始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從日常生活中處理家務、費用支出等大小瑣事,或置身不同場域時學習新知識、執行繁重的工作業務、面對不一樣的客戶面孔等,同時間訊息量有如排山倒海般的湧進大腦,總覺得腦袋不夠用導致忘東忘西嗎?原來大腦在同一時間接受訊息量真的有限。

    1956年美國認知心理學家George A. Miller.發表於《心理學評論》(The Psychological Review)《神奇的數字: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這篇影響認知心理學的重要期刊,研究證實了短期記憶的侷限Miller以數字、單字、位置或聲音大小等條件進行短期記憶實驗,證明當人類大腦在同時接收到4個以下的訊息量時,通常可以清楚地記住或分辨,然而當大腦同時接收5個以上的訊息量,就會造成訊息接收出現差錯或混亂的現象。

        
        Miller運用資訊理論,以電腦CPU暫存器概念”位元(Bit)”來計算大腦短期記憶輸出及輸入傳輸容量,1位元是對2個同時出現的條件做出判斷時所需要的傳輸量,2位元能使我們在4個同時出現的條件當中做出判斷,3位元則為8個同時出現的條件當中做出選擇,Miller研究也指出,不同認知訊息傳輸容量皆不同,譬如顏色大約是 3.1位元;尺度大小大約是 2.8位元;味覺大約 1.9位元;位置認知大約在 3.25位元;亮度大約是 2.3位元等。透過實驗發現,無論是顏色、大小、味覺、數字等訊息,大部分的人類在同一時間同時接收到訊息量平均為7±2項,除外,輸入再多的訊息,人類大腦也無法同時接收更多。

        對此研究證明是否感覺到驚慌?又或者覺得好像可以因此而作為記憶錯亂導致工作績效不佳的好藉口呢?不巧憂喜參半。Miller此研究的下半段就提出”組塊(Chucking)”概念,就是將同時間出現的大量訊息,用分組的方式做區分,一組為一的單位,例如一連串共18碼的數字”489215673358415694”乍看下要在短時間記住有相當的難度,但透過組塊(Chucking)重新編碼後,可分為489-215-673-358-415-694共6組,因此訊息量就在大腦能同時間接收的7±2項當中,如同手機號碼、身份證字號等記憶方式,另外在文字方面,如想記住一段故事、一篇文章,透過運用自己理解後表達、描述,也是一種語言式的編碼,Miller指出在同時出現的訊息中,只要透過重新編碼的動作,就可增加短期記憶的廣度。

       人類大腦在有限的短期記憶容量中,除運用技巧增進記憶廣度之外,在沒有辦法改變環境的當下,或許可以思考選擇留下什麼樣的訊息在有限的記憶裡,例如買早餐時遇到態度不佳的早餐店店員的或是結完帳後有美味的早餐可以享用,抑或讓人生氣的同事或是一起努力後享有得團隊績效,可以選擇的你會選擇留下哪一項訊息呢?





文/高醫心理碩一/洪君君


圖片來源:flaticon

資料來源: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97. https://doi.org/10.1037/h0043158



1 則留言:

  1. 同學建議:文獻年代較遠,可嘗試結合新研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