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動物陪你,走過治療瓶頸

    小薰,甜美的外表,流利的語言表達,宛如一位天生的公關,一場嚴重車禍後,小薰有了另一個身份–一位20歲的腦傷病人。
    治療室裡,彷彿時空凝結,不只是靜默的空氣,治療進度也毫無進展。
但今天,似乎有點不同…
    焦糖是一隻動物輔助犬,咕溜靈動的雙眼與小薰黯淡的眼神在空中相會,小薰看著焦糖,表情柔和了些,治療師想,說不定今天的療程,有機會在輕鬆的氛圍下進行。

    輔助犬是否能成為治療師與患者的夥伴,使治療進度往前推進?

    瑞士巴賽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凱琳·赫迪杰博士(Karin Hediger)和她的研究團隊,找了22(其中有3為中途離開研究)於神經康復中心的成人住院病人,包含腦傷與非腦傷患者,進行24次的療程。
    首先,治療師與患者會選擇適合的動物作為輔助,有馬、兔子、鴨子、迷你豬等等。在大約30分鐘的療程裡,由同一位治療師以隨機的方式,先後執行動物輔助治療與傳統治療。例如:請患者打掃兔子的窩(動物輔助治療),與請患者打掃衣櫥(傳統治療);請患者回答和輔助動物相關的問題(動物輔助治療),與回答一般性的動物問題(傳統治療),並記錄患者的社會行為、情緒,探討動物輔助治療是否有助於患者的正向情緒、治療動機,及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能力。
    所有的治療過程,以影片方式記錄、分析。結果顯示,社會行為,包含言語溝通,與非語言的溝通行為,從傳統治療中的17%提升至45%;透過患者自評,與研究者觀察評分,在動物輔助治療中,患者的心情、動機、及滿意度,皆顯著高於傳統治療。

    輔助性動物是否能陪伴治療師與病患,走過漫長的治療旅程,改善制式化的治療活動?

答案是肯定的。
1.     對於關心動物的患者,動物成為治療中的夥伴。
有些患者因為認知功能或是語言溝通功能缺損,無法順利進行社會互動,但是動物非語言且不帶社會評價的溝通,使患者能夠卸下防備心和部分失能的自卑感,完成治療活動。
2.     動物可以提高參與治療活動的動機。
有些患者無法獨立完成日常工作,例如:穿衣服、煮飯、吃飯,但以照顧動物為治療活動,像是餵食迷你豬,不僅達到治療目標,也提高患者的治療動機。
3.     在動物輔助治療中,受試者明顯表現出更多正向情緒,改善了腦傷患者對自我能力質疑的問題,以及預防憂鬱症狀的可能性。

有了動物的陪伴,治療變的不只是治療,看似在人類社會中的缺陷,在動物的面前,被包容,被接受,甚至能成為「提供協助」的人。

「謝謝你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因此,我看見的自己生命裡的另一種可能。」

動物輔助治療帶給患者的,不只是生理能力上的進步,也是心理層面的療癒。

文/高醫 心理二 張儷馨

參考資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42280-0

2 則留言:

  1. 開頭的情境設計的很特別,有種小說般的帶入式沉浸感,引發我的好奇心。
    看完好想見焦糖一面(當然了,能認識小薰也不錯)

    回覆刪除
  2. 結果部分的說明以條列式的方式呈現,看起來更清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