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群媒體中毒有沒有一帖藥解得了?
爸媽們,請想像以下畫面,是否熟悉?
家中有青少年,每次吃飯都和手機形影不離;
常常被老師告知上課精神煥散、成績一落千丈;
想和孩子好好聊聊,沒二句雙方就炮火全開、最後不歡而散、二敗俱傷;
半夜臨睡前,想不計前嫌地先行退讓,
一進孩子房門,明明熄了燈的房,卻閃著一道手機的光,
前一刻已想好愛的寛恕,頓時只剩火冒三丈!
你和孩子間,也上演著這樣惡性循環的八點檔嗎?
用膝蓋想都能猜到,罪魁禍首就是—社群媒體!
你既憤怒又後悔,
想把孩子的手機搶來摔爛,
卻又擔心這樣只會提油救火,讓親子關係陷入無底深淵。
你既擔心又無奈,甚至想把心一橫,撒手不管,
心裡會有個聲音安慰自己:
「兒孫自有兒孫福!」「長大了,好壞都要自己扛!」
偏偏也有另個聲音讉責你:
「太不負責了,只管生不管養!」
在這個社群媒體橫流的年代,當父母,很~~~難!
社群媒體,被相當多人認為是萬惡之首,
害慘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讓父母陷入人格分裂,搞不懂是誰的問題?
也讓父母陷入天人交戰,到底要管還是要放?
你對罪魁禍首的假設,一點沒錯!
臉書Facebook改名成了Meta,很可能跟2021年一場讓其股價狂瀉70%的一場爆料有關。France Haugen(臉書公民誤信訊息首席產品經理)於2021年夏天開始,陸續向美國國會和證券交易委員會,揭露了龐大的臉部內部機密文件,同年9月時華爾街日報也刊載了名為臉書檔案(The Facebook Files)的文章。
該文章中的第二點及第七點 均提及了IG對青少年男女的負面影響,第六點則點出了臉書致力把目標族群下修到不到13歲的孩子,而第十五點指出,臉書每八名就有一名使用成癮者,能感知臉書帶來各式的負面影響。
這樣的訊息揭露,可能你會一驚!
但也就是驚訝,因為似乎和你家的青少年沒啥太大關係。
不過接下來這個控訴臉書的案件,
可能就會讓你,
從驚訝,變成驚嚇!
Alexis Spence十歲開始接觸IG,從一開始在家中被限制、到偷連線、創多個帳號,漸漸地,這個天性樂觀的小女孩,發展出了極其負面的人格面向。在13歲後由於查詢了健身相關內容,結果IG開始推送紙片人模特兒的照片給她,接著,IG不斷推播神經性壓食症和極端減重的訊息,甚至在推薦好友的欄位中,推播了同樣有飲食失調精神狀況的成年用戶!
一天,Alexis的媽媽接到了來自學校的通知,因為她同學在IG上,看到Alexis一則想輕生念頭的貼文!至此,她的多重帳號曝光、平時所接觸的那些不能說的秘密,才讓父母知曉!最後Alexis被送醫治療了十天。這一年的Alexis,才高一!
後來她在家自學,本以為雨過天晴,疏不知在2020年九月大學開學沒多久,過往的厭食症、重度憂鬱症、焦慮症,全部復發!此刻Alexis的父母才意識到,原來青春期IG帶給她的創傷,恐怕是永久性的!也因此,Spence一家才對臉書採取了法律途徑。
現在,想像一下你家的寶貝如果也走上Alexis的路,
你會不會很驚嚇?
可能有家長看到這,開始覺得心灰意冷、走投無路。
為了寶貝好,想完全禁止手機社群媒體的使用,
但這樣一來,也只會是另場家庭風暴。
想用柔性勸說,偏偏對方天性反骨的態度,
可能又會模糊初衷、緊張的親子關係又是一觸即發。
想想,那就算了,什麼別做,
但什麼都不做,又過不去自己身為父母的那一道關卡。
到底,身為家長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最黑暗的夜,還是等得到,名為希望的光!
臨床兒童精神病學期刊(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23年1月刊中登載了一篇文獻回顧,它回顧了從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間的24篇論文,內容以質性研究探討13-17歲青少年,社群媒體和其心理健康及福祉的關係。和大部份以數據探討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的負面衝擊不同,它以青少年的角度出發,來談社群媒體的影響。
社群媒體不意外會帶來身心的負面衝擊,包括損害自尊、壓力、焦慮等,其中網路霸凌因具匿名性,傷害程度更為嚴重。不過,從青少年自陳報告中,同時出現了他們所提出的相反意見,包括社群媒體增進了聯繫和支持、能從他人處學習如何處理生活困境及心理健康問題。在有監管的論壇中與人對話,也能減少其孤立感。換句話說,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好壞參半,並非一面倒的的只有壞處!
這說明了,完全禁止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一事,
似乎談不上是明智之舉。
那難不成,我們家長們就要全然放行、讓孩子們用好用滿嗎?
倒也不是!
不如再來看一篇由美國查普曼大學( Chapman University's School of Communication)副教授Sophie Janicke-Bowles為共同作者的一份研究,
其中有兩點,似乎能讓黑暗中的家長們,看到一縷希望之光。
該研究探索1081位平均15歲上下的斯絡維尼亞青少年(53.8%男性),在各面向數位興盛(Digital Flourishing)的軌跡,研究於2021展開,為期1年,研究人員先篩選出與會學校,由校方先告知參與者研究目的,並發放實體及線上問卷,以及父母同意函。參與者填寫線上問卷,每4個月一次,共計3次,並予以計分。
研究採用潛在類別模式(LCGA)來辨識兩組:組一中青少年明顯有高度、長時間穩定數位興盛,而組二則相反,時間越長,自我控制越差。該文以鼓勵自主限制、鼓勵自主主動、以及控製父母主動介入風格三個面向,來探究數位溝通,希望能提供青少年成長過程的重要他人,在思考介入方向時,一些正向的洞察。
結果發現,鼓勵自主限制及自主支持主動介入的父母,不但能帶來青少年數位溝通上的正向行為和經驗,父母和青少年關係也會更為融洽。除此之外,父母若能不斷充實自我正向數位溝通技巧、取得及保持數位能力,進而引導孩子使用數位溝通上的主動及自主支持,那青少年便有被懂的感覺,也較能接受父母的介入。上述兩點成立的情況下,青少年是能在社群媒體中有所收穫的,不但個性更好、情緒更佳、社交更優、幸福更滿!此研究更建議,青少年時期要有更個人化的變通模式,而父母的數位技巧精進,也會是引導青少年化社群媒體為成長助力、邁向興盛的最佳催化劑。
擋不住,就加入吧!
青少年對社交媒體成癮,是個挺普遍的現象,
但如果社交媒體是把雙面刅,
那我們家長們似乎可以陪著孩子學習,
學會如何把它當成最好的裝備,
在成長路上披荆斬棘!
也許Alexis的案件、France指控的事實,
都讓我們驚恐萬分、異常焦慮,
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
社群媒體也能是當代青少年成長過程中,
不可或缺的能力提升及幸福提升的修鍊場。
只要我們家長好好精進自己的數位能力、
臨在那個陪伴的心流當中,
我們便是孩子們數位興盛及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
何樂而不為?
參考文獻:
Chapman University. (2024, May 3). New study reveals how teens thrive。online: Factors that shape digital success revealed. ScienceDaily. Retrieved October 20, 2024, from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4/05/240503172613.htmJasmina
Rosič, L., Schreurs, S. H., Janicke-Bowles, S. H., & Vandenbosch, L. (2024). Trajectories of digital flourishing in adolescence: The predictive roles of developmental changes and digital divide factors. Child Development. https://doi.org/10.1111/cdev.14101
Social Media Victims Law Center. (2022, June 6). Complaint for Personal Injuries. Retrieved from https://socialmediavictims.org/wp-content/uploads/2022/06/Spence-Complaint-6_6_22.pd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n.d.). The Facebook fil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facebook-files-11631713039?mod=bigtop-breadcrumb
U.S. Senate Committee on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 (2021, October, 4.). Statement of Frances Hauge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ommerce.senate.gov/services/files/FC8A558E-824E-4914-BEDB-3A7B1190BD49
文/高醫 正向心理學導論 /老愛(陳衍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