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不只溫飽了肚子,更溫暖了心靈:暖心食物背後的社會意義


撰文/何佳圜
             「噢噢噢噢~就是這種味道啊ˊˇˋ」你是否也曾在心情倍感低落與寂寞時,滿腦子想念著某一特定牌子、特定口味的食物?而又是否當你終於大啖了那朝思暮想的食物後,心中的空虛似乎也悄悄的被填補了不少?若你對以上的答案皆為是的話,親愛的,那份能夠溫暖心靈、引發正向情緒的食物(以下稱為暖心食物)很可能正是你對於某人的正向情感關係的記憶連結。
                 心理學家喬丹特羅伊西 (Jordan D. Troisi) 與希拉加布里埃爾 (Shira Gabriel) 等人提出的研究指出,與自己有正向情感連結的人曾給予自己的食物,通常很有可能成為一個人的暖心食物。且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的主要照顧者所給予我們的,也容易在往後成為我們的暖心食物。
               他們進行了多項實驗,以了解在甚麼樣的情況下,甚麼樣的人會選擇哪些食物,而暖心食物是否又真的能夠減低孤立感。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實驗參與者想像在面臨歸屬關係遭到威脅時的狀態,以及品嘗薯片 (研究人員所選擇的暖心食物代表品) 後的感覺。另外,也請另一批實驗參與者紀錄自己日常飲食,何時吃下休閒食品、或是自認的暖心食物,和平日的感情連結狀況,並追蹤觀察等等實驗。
               結果發現,當實驗參與者有歸屬關係受威脅等孤寂感時,若是本身的社會連結感較緊密者,對於吃下暖心食物後所帶來的安慰感較無親密社會連結者強烈。此外,當參與者感到孤獨寂寞時,他們並非對於眼前食品皆來者不拒,而會挑選暖心食物。
               這讓我們了解到,參與者並非因為感到十分飢餓或是想進食,而隨手選取眼前的食物以填飽肚子。或許也能解釋到,即使有些人在節食或不餓的狀態下,卻仍會控制不住的去找某些東西吃。另外,可能有人會錯誤解讀暖心食物通常都是對健康無幫助的,譬如高熱量的薯片。但事實上,暖心食物的種類千變萬化,全看個人對它所擁有的過去社會連結經驗。暖心食物消除負面情緒的,增加正向感受的功效,廣泛的定義值得再進一步做研究。

               雖然進食為人類生存之必須,但曾和心愛的人一起享受一頓豪華浪漫餐點,或是和三五好友窩在家裡,一起完成一道料好實在甜點者,應該能夠體會暖心食物為個人帶來的,往往是比補充人體必須養分,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或許當感到社會孤立與寂寞時,暖心食物並非治本的不二法門,但若以它來暫緩當下的心情,增加點正向情緒,也許會有更多力量來繼續面對生活。暖心食物對人們的功用,不只溫飽了肚子,更溫暖了心靈。


參考資料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感恩的心是更健康的「心」




/瑞堂

你常常懷有感恩的心嗎?
感恩就像心中花圃裡盛開的小花,讓我們回頭檢視生活中的美好與表達感謝之意。不僅為我們帶來正向情緒,也為我們建構身體與社會的資源。
如果今天你是一位心臟衰竭的病患,你還需要感恩嗎?
當然需要。研究顯示提升感恩的心靈不僅帶給你更好的心情,也使你更容易降低惡化的風險-因為有一顆更健康的「心」。

  「更多的感恩帶來好的心情與睡眠品質,也能影響心臟健康的生物指標(Biomarkers)【註1】。」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研究家醫與公共健康的教授保羅‧穆勒(Paul J.Mill)說。感恩是一個運用更寬廣的視野與正向的角度看待生活,它可以歸因到外在的因素例如你家的寵物或是其他人,也可以是感謝上天恩典。「然而,感恩同時也是一個內在心靈的檢視。」穆勒說。因為先前的研究顯示越重視精神內在的人幸福感越高(也包括了身體的健康),因此穆勒與其研究團隊想要了解恩與精神幸福感這兩個潛在因素能對病患的身體健康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
  
  研究中,穆勒找來了186位被診斷出無症狀性心臟衰竭(A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且處於B階段(Stage B)的病患。這個階段是停止疾病進展與增進生活品質的重要治療時機,而且B階段的症狀具有高風險演變成致死率五倍的C階段(Stage C)。穆勒使用了標準化的心理測驗獲得患者們關於感恩、精神上的幸福感的分數,並且比對了憂鬱、睡眠品質、疲勞、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炎症性的指標(Inflammatory markers)。他們發現高感恩分數的患者和好的情緒、睡眠品質與較高的自我效能相關,同時也具較少惡化心臟衰竭的因素如疲勞與發炎。更驚訝的是,感恩幾乎解釋了精神幸福感帶來的正面影響與好處。「我們發現精神上的幸福跟好的睡眠與情緒的相關並非本身所影響,而是加入感恩之後造成的效果。」穆勒解釋。

  為了驗證這個發現,將病患分成實驗與對照組,除了要求實驗組患者執行為期八週感恩日記的活動(每天記錄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以外控制了其它變項,並讓兩組患者持續接受臨床照護。結果發現,持續進行感恩日記的病患在炎症性生物指標有顯著的下降,並且提升了心跳變異率(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註2】。而增加HRV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因此懷著更多感恩的心能夠使你的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得到一顆更健康的心。如果你已經是一個心臟疾病的患者,那麼一切也還不遲。或許,你可以試著將每天生活中感恩的事情記錄下來開始!

【註1】又譯為生物指標,在醫學上通常是指在血液中的某種蛋白質,通過測量它,可以反應出某種疾病的出現或是嚴重程度。比較廣義的生物標記是指任何一種可以標記出特殊疾病狀況,或是有機體的生化機能狀態的物質。


【註2】連續心跳速率變化程度。

參考來源
Paul J. Mills, Laura Redwine, Kathleen Wilson, Meredith A. Pung, Kelly Chinh, Barry H. Greenberg, Ottar Lunde, Alan Maisel, Ajit Raisinghani, Alex Wood, Deepak Chopra. The role of gratitude in spiritual well-being in a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Spiritua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 2015; 2 (1): 5 DOI:10.1037/scp0000050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快樂上班逗陣行



快樂上班逗陣行
文/ 蔡雅岫

            每天一大早匆忙趕著上班,你是擠公車、搭捷運的上班族還是開車族呢?到底是通勤族搭捷運及公車還是自己開車去上班比較快樂呢?哪一種方式好處比較多?你可能認為擠公車或搭捷運會讓你心情不好,但根據健康經濟學家指出走路或騎腳踏車上班的心理健康比較有幫助;另一研究則指出人們開始不開車上班,改為走路或騎腳踏車當代步工具,有益於心理健康;另外,自願搭大眾交通工具上班者,可以提升專注力並且降低壓力,同時也可以增加幸福感。
           UEA Norwich 醫學系亞當馬丁教授說 :「也許你認為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會被打擾或是太擁擠而導致壓力,但別忘了公車和火車同樣也給你時間放鬆休息、閱讀和社交的機會,而且走路到公車站或火車站也可以讓你感受到心情的愉悅。」
           研究團隊總共調查了1865歲的市民,共18,000位上班族,其中73%開車;13%走路;3%騎腳踏車和11%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持續18年之久。健康心理學家從多元觀點來檢視資料,內容包括:有無價值感、快樂與否、睡眠障礙以及欠缺處理面對問題的能力;研究也將影響幸福的因素列入評估,包含:收入、是否有小孩、搬家或換工作,還有關係的轉變等,結果發現排除了上述因素之後,以走路和騎腳踏車上班的通勤族幸福感較高。
                 亞當馬丁教授也提到在2011年於英格蘭和威爾斯的人口普查研究中指出長期走路上班的通勤族幸福感比長期開車的通勤族高,進而提出新方案來提升民眾走路或騎腳踏車的意願,包括:設立腳踏專用車道或公共交通工具方案,例如:橫貫鐵路,鼓勵民眾更常走路、騎腳踏車以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對於走路或搭大眾交通工具通勤都有許多好處,聖塔克拉拉大學的心理學家Marily OppezzoDaniel L. Schwartz博士也進行與走路相關研究實驗,發現在課中行走的學生比坐的學生更有創造力,更早之前也有研究指出定期的有氧運動也能保護認知能力,最後Oppezzo認為:「肢體活動對健康和大腦思考皆有幫助。」C3 Collaborating For Health 研究中也提出走路可以減緩沮喪和焦慮,改善個人生活品質,同時也增加認知的表現,例如:思考、理解和記憶,改善睡眠品質,也可以增加幸福感。何不試著從現在開始走路上班或到目的地前一站下車步行到上班的地方,也許你會感受到幸福感的提升,擁有更清楚思緒,並激發新創意新想法。


Story source
The above story is based on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Note: Materials may be edited for content and length.
2. Te benefits of regular walking for health , well-being and the environment
www.c3health.org/.../C3-report-on-walking-v-1-2012091
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0&cad=rja&uact=8&ved=0CGgQFjAJ&url=http%3A%2F%2Fwww.c3health.org%2Fwp-content%2Fuploads%2F2009%2F09%2FC3-report-on-walking-v-1-20120911.pdf&ei=CHkeVZjYDoeh8QWxyICQAQ&usg=AFQjCNEUUJcZsExnXnBBDQe6D2nVFYsA3A&sig2=Ak042tI2H2EeKHIdqx0pxg

Journal Reference:
1.Adam Martin et al. Does active commuting improv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Longitudinal evidence from eighteen waves of the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Preventive Medicine, September 2014
2.Improving Creativity May Be Smile as Talking a Walk Psych Central 25 April 2014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幸福可以致富嗎?


(/劉晏廷)
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個青少年,並且想像29歲的自己可以拿到多少收入呢?22K?32K?50K?那你是以什麼為依據的呢?是課業成績嗎?是長相嗎?等等告訴你的消息將會打翻以上的推論,原來幸福感可以預測未來的收入喔!
       
Jan-Emmanuel De Neve博士(UCL Political Science)Andrew Oswald教授(University of Warwick)做了一項研究,他們找來了15000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人去測量她的幸福感或生活滿意度,他們發現擁有比較高的幸福感或是比較高的生活滿意度的人之後將擁有更高的收入。

他們的研究也發現,比較高幸福感和比較高生活滿意度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學位、找到工作或是升遷。

研究人員特別關注這些數據在手足的情況。而數據也顯示,即使兒童生長在同一個家庭,青少年時擁有較高幸福感的人將獲得更高的收入。而這項研究也將其他的重要因素列入考慮之中,例如: 教育,身體健康,遺傳變異,智商,自尊,和目前的幸福。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幸福如何影響收入。Sobel–Goodman mediation測驗顯示幸福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收入。例如:他們發現直接的影響是有較高幸福感的人比較容易獲得學位和工作,而間接的影響是擁有更高程度的樂觀和外向,較少的神經質。


雖然,在這個研究中把幸福感當成一個得到更高收入的手段,但是,這個研究想要強調的是並不是要把幸福當成得到更高收入的代價,而是應該要讓兩者並存,並且讓幸福感成為得到更高收入的動力。

資料來源:Estimating the influence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affect on later income using sibling fixed effects.(http://www.pnas.org/content/109/49/19953.full)

金錢買得到快樂嗎?金錢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文/張群
 
有錢人比較快樂嗎?金錢是否能夠買得到快樂嗎?花錢買什麼比較快樂?在怎樣的情況下會感到比較快樂?這些問題都是大家膾炙人口的熱門議題,也有許多研究在探討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有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花錢買體驗的期待
研究顯示,人們花錢在有所投入行動的學習體驗與只是單純買一樣東西比較能夠獲得較持久的快樂,參加者描述說:為了一個學習體驗而等待會比單純等待買一樣物質商品引發出更多的快樂跟興奮,例如說我想要花錢去上一個體驗的課程會比我單純在網購上訂了一台電腦等他寄送能夠有更多正向的感覺。
這份研究的作者Amit Kumar解釋說:「在我們期待體驗的期間,我們會比較傾向愉快,跟物質購買相比,期待體驗也比較不會感到不耐煩。」在一些新聞媒體分析排隊的事件,那些為了體驗而等待的人比那些為了物質商品而等待的人有較好的心情和較好的行為。
有了這樣的結果之後,研究者建議可以對日常用品的消費可以先緩緩,將目標先轉移到較多體驗的消費,簡而言之就是可以開始計畫假期、派對、演唱會,我們在這個期待的過程能夠獲得更多好處。

富足、逆境與品味
少的東西能夠變多嗎?研究顯示物質與經驗的豐富會降低人們去品味小確幸的能力,富足會埋沒感激與欣賞,降低我們日常經驗的正向情緒。
相反的,根據一篇刊登在《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研究,在過去經驗逆境或是正在處於一個匱乏的狀況會提升個體去品味每天當下經驗的能力,這份研究的作者Jordi Quoidbach說:「淡淡地提醒人說未來可能是不能預測的,可以使人們停下腳步,去珍視當下」
另一篇《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的研究歸納出:暫時放下某些事情或許可以有效提供一個快樂的途徑,持續性的沉浸於愉悅與富足可能不會是獲得快樂最有效的方式。

借別人錢的成本
UCLA和哈佛商學院的研究員正在研究借給別人錢與跟別人借錢兩個角色在心理上的計算有什麼不同,以及對於如何花錢有什麼期待。
研究發現當借錢的人花錢去買能夠使他們快樂的物品時相較於買一般實際的東西會感到生氣。在接下來的研究,研究者將借錢與其他類型的交換分開,發現那些借出錢的人(與贈送、付款比較),若借錢的人拿他們的錢去買使他們快樂的物品時,比起買東西送人、繳費付款等行為,感到最生氣。第三個研究宣稱借出錢的人相較於借錢的人更相信他們有權監督借錢的人花他們的錢買什麼東西,尤其是在借的金額比較大的時候。這些結果都可以解釋為什麼借出錢的人會在借錢的人不恰當使用他們的錢時感到生氣。
這份研究的作者Noah Goldstein解釋:「我們的結果顯示人際間的借貸可能變成一個潛藏的地雷區,特別是借出錢的人在借錢的人花錢買使他快樂的東西而不是較實際的東西。」

為什麼有錢人需要快樂?
許多人認為,有錢就會比較快樂,但是追求財富可能不是一個有效追求幸福的方式,根據哈佛商學院、曼海姆、耶爾大學的研究,富有的參與者描述若能夠再擁有三到四倍的錢的話,他們會給自己快樂一個完美的10分,不管他們已經有多少財富。
研究者Michael Norton表示:富有的人不管他們擁有100萬美金或是1000萬美金,當他們的財富增加時並不會變得比較快樂,研究顯示當下的快樂與財富沒有相關,甚至是與收入呈現負相關,這份研究預計會在隔年發表。



 

童年的自我控制影響深遠

文/潘威嘉

  你家中的小孩,是不是常常在街上看到想要的東西,一旦不買給他就哭鬧不已、無法安撫呢?或者是當你與他商量乖乖做完功課才買糖果給你吃」時,他也絲毫不領情呢?那可能是因為他有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緣故。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這個關於甜食的有趣實驗:實驗者將甜食擺放在孩子們面前,倘若孩子能夠忍住得夠久不吃,就能從小的酬賞(例如一顆糖)換成大的酬賞或更多酬賞(例如蛋糕或很多糖)。這個實驗發現孩子們能夠用許多策略,去控制自己不要立刻吃掉小的酬賞:例如遮住眼睛、看別的東西,甚至是告訴自己「我討厭軟糖」。實驗裡的等待(等待延宕的酬賞)就是一種自我控制能力的展現。結果發現,較能控制自己不去吃掉酬賞的小孩,在長大後也較於他人擁有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代表了它是一種穩定、長期發展的特質。

  或許你會好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又能代表他的未來會怎麼樣嗎?事實上,另一個研究發現,童年時期的自我控制也能預測孩子的未來裡,較可能找到穩定工作、處於失業的狀態是較短的。蘇格蘭的斯特靈大學(Stirling University),首席研究員邁克爾·戴利(Michael Daly)研究了其他兩個研究的結果,包含了超過一萬五千名的英國孩童,當中的童年自我控制與成年失業狀態的關係。實驗因子也包含了一般人在意的智力、社會階層、家庭背景、健康因素等等。結果發現,只有自我控制與較少時間的失業狀態有明顯關聯。
  
  而在正向心理學所說談的二十四個強項裡,有一個強項就是自我控制。它指的是:監控自我感覺與行為。正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慾望、需求和衝動」。但是不需要感到失望!強項並不等同於才華,也不代表沒有自我控制的孩子以後也不可能有。相反的,強項可以被培養或學習,並經由意志所控制,類似於特質



  自我控制是人一生的課題,怎麼利用時間、利用金錢、對抗誘惑、對抗食物跟不熬夜XD等等。但有時候只是缺乏一個好方法管理自己而已,例如規劃自己的行程、記錄自己的消費習慣、與好朋友互相監督,都是很好的方法。自我控制,你也做得到!

  此外,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以下影片介紹了自我控制為什麼重要、進行自我控制需要的能量-意志力-是如何被消耗的,以及可以如何進行自我控制。


資料來源/圖片來源

別再為乏味的工作感到困擾,因為那有可能讓你成為下一個愛迪生



文/高雄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 楊皓甯

唉,明天又要工作了,好無聊啊!想必大家都有在工作中感到乏味的時候,這種經驗我們都不陌生,當下是不是很想要趕快從苦海中解放呢?還是你現在正處於這樣的狀況呢?近期有研究顛覆了我們以往的觀念,在工作時感到索然無味反而會增創造力,因為在無聊的當下讓我們更有機會做白日夢(daydream),激盪出更多不落窠臼的想法

根據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Sandi MannRebekah Cadman兩位博士在201319號的研究指出,他們執行了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邀請了40位參與者完成一項費時15分鐘的無聊作業:從電話簿上抄錄電話號碼,隨後又請他們完成另外一項作業:想出兩個塑膠杯能夠有哪些用途,結果發現有進行抄錄電話號碼的40位參與者比沒有抄錄電話號碼的人可以提出更多關於杯子的用途,意即有感受到枯燥乏味的參與者比起其他人更多了些創造力

為了確認以上的結果是由於參與者在執行無趣的工作時有機會在腦海中想著其他事情進而提升了他們的創造力,於是在第二個實驗當中MannCadman指派參與者完成另外一項能夠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思考的無趣作業:純粹閱讀電話號碼,接著一樣請他們想出幾個有關杯子的用途沒錯,結果正如大家的預期,純粹閱讀電話號碼的參與者能說出越多關於杯子的用途,抄錄電話號碼的參與者僅次於之,而沒有參與任何無趣作業的人則是位居最後

Mann博士指出,在工作中感到無趣會致使我們產生不愉快的經驗,也會讓我們對此情境避而遠之,但現在我們應該接納這些無聊的時刻,因為它可能成為我們腦中的催化劑,進而碰撞出新思維,提升我們的創造力


就讓我們以一個愉悅的心情來對待生活當中所遇到任何一個你可能會感到乏味的時刻,不用再為此感到煩惱與不悅,因為你正在鍛鍊你的創造力,除此之外,保持著一顆快樂的心可能還會讓你對現況感到更滿意,真是一舉兩得哦!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笑是發展人際關係時很有效的催化劑

文/蕭舒謙

剛進入一個新班級或新的工作場所時,你是否希望可以快點認識新同學、同事,想跟他們聊聊天,卻又不知道從何開始?提供你一個好辦法:當你希望別人對你敞開心胸的時候,想辦法讓他們笑就對了。英國英倫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助理艾倫格雷(Alan Gray)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歡笑後,人們更願意去跟別人分享關於自己的事情。

這項研究找了112位彼此都不認識的大學生,分成三組,看10分鐘的短片,並規定他們看影片期間都不能交談。第一組大學生看的是英國當地很有名的喜劇(Michael McIntyre’s Comedy Road Show);第二組看的是高爾夫球教學影片;第三組則是看地球脈動(1)的「富饒叢林」。每個學生後面都放了一個錄音機,記錄他們的笑聲。看完影片後,他們進行了一個小活動:將關於自己的五個訊息寫在紙上交給其他人,讓別人認識自己。

研究結果發現:第一組學生,也就是看影片時笑聲最多的那組,相較於其他組表現出更多親密性(2)。笑可以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它可以促進俗稱「快樂激素」的腦內啡活化,讓人在與其他人接觸時更加放鬆。

由格雷的研究可以知道,笑讓人更放鬆,進而更願意分享關於自己的資訊,可以說是在發展一段新的人際關係中,很有效的催化劑呢!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不妨試著將歡笑散播給身旁的人,或許可以幫助你認識新朋友,並快速融入大家喔!

*1:地球脈動(Planet Earth)英國廣播公司2006年播映的自然紀錄片,共有11集,包括兩極之間、富饒叢林、奇幻沙漠…….
*2:親密性(intimacy),願意透露個人詳細資料的程度。例如:分享個人經濟狀況或健康狀況屬於高親密;分享自己的年齡或學校則是低親密。

參考資料1
參考資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