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幸福無價?用錢也買得到的幸福感


文/吳尚薇

  若你擁有上電影院看喜劇片的習慣,對於電影裡令人捧腹大笑的片段應該記憶猶新,在你回到家後反芻情緒時是否能繼續保有那份快樂或幸福感?同樣一張兩百元的電影票,有的人認為自己買到兩小時的快樂,但也有一部分人買到的是持續兩天以上的幸福感,這是為什麼呢?

  根據舊金山州立大學最新的研究,那些被稱為「體驗式產品」、設計來創造或提高某些經驗的物質商品,能讓購物者產生跟生活經驗一樣快樂的感覺。此研究提供消費者如何最能運用他們手邊可支配收入,來提高自身的幸福感一個額外的解答,順帶地也補足了先前研究所留下的關鍵空白處:檢視體驗式產品在提升幸福感上的效果。 
  廣泛地研究購物與快樂之間關係的Ryan Howell認為,對物質主義者來說這可能是個好消息,如果你的人生目標是讓你自己更快樂,但同時你是個追求滿足物質需求的人,那麼你就應該買那些會吸引你感官的東西,因為這些產品為你帶來的快樂經驗將會與你「買」一段人生經驗一樣多。多年來的研究結果一致顯示購物經驗,例如買門票去看一場比賽或是度假,為購物者所帶來的快樂都大於買衣服、珠寶或首飾等這一類的物質產品。不過因為總是專注於這兩個極端上,Howell認為心理學家忽略了購物光譜的中間段,也就是大量為使用者設身處地設計的體驗式產品。

  研究團隊詢問消費者最近的購物經驗,以及這個經驗帶給他們多少幸福感,他們很早便預期答案是物質商品帶來的最少、而最多的是人生經驗,但讓他們驚訝的是打破原先的預測,在實際上,體驗式產品能給予消費者的幸福感水平與人生經驗一樣高。為了瞭解原因,他們接下來著眼於購物是否滿足三個關鍵心理需求的任一項:

自我表現(購物能體現消費者的真正價值)
能力感(購物能讓消費者活用技能與知識)
關係需求(購物能為消費者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結果顯示在自我表現的項目上,兩者所能提供的水平相當,但是在另外兩個項目,體驗式產品提供的能力感較高,人生經驗所能滿足的關係需求則高於體驗式產品。

  他們就像兩條不同卻同樣通往幸福的道路,如果你覺得自己很不能幹,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透過購買體驗式產品來獲得能力感;相反地如果你孤單寂寞覺得冷,那你應該花錢去買個人生經驗或是找些事情與別人一起做。不過理想的幸福商品也可能同時滿足兩個需求,例如一款你可以跟其他人一起玩的無聊遊戲!

  因為增加幸福感總是與各種個人及社會利益做連結,例如較好的健康狀況及更長的壽命,因此Howell希望能發展一些介入方法,來幫助研究者指引那些有強大物慾傾向的人如何消費,而不是讓他們盲目將錢投入在人生經驗或體驗式產品這兩個大坑中,卻沒有得到相對的幸福感。

  看完這篇,若你也是位物質追求者,勇敢打開你的荷包追求幸福吧!

1 則留言:

  1. 我之前也看過這篇耶~~
    不過這個地方我有點看不懂@@
    「此研究提供消費者如何最能運用他們手邊可支配收入,來提高自身的幸福感一個額外的解答,順帶地也補足了先前研究所留下的關鍵空白處:檢視體驗式產品在提升幸福感上的效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