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種人?遭遇挫折時靜靜發呆,一整天都高興不起來的人?還是冷靜分析失敗原因之後就將其拋諸腦後,立刻振作的人?
先不論自己所屬的類型,至少人們總是喜歡後者而不是前者,原因是人們自然的會對失敗感到厭惡,無論是失敗的事實、帶來的憂鬱、遷怒自責等。所以社會教育我們要積極進取、快速調適;所以各地有「失敗為成功之母」、「只有在我知道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的方法是什麼。」等呼籲人們走出失敗的名句,而沒有人鼓勵他人停留在挫折後的情緒中好好發洩一下。有趣的是,人們是如此厭惡失敗帶來的低落情緒,以至於它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反省失敗?還是,承受失敗?
「失敗為成功之母」說的是甚麼呢?說的是失敗能夠讓人反省,以期下一次的成功,所以不必因為失敗而灰心。如此的想法轉換,是把注意力放在失敗後的認知反應,也就是「為甚麼自己會失敗」,而壓抑了情緒反應,忽略掉「失敗讓我覺得很難受」這件事。顯然地,找出失敗的原因能夠提升下一次成功的機會,而低落情緒被認為會阻礙人們邁開腳步。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釋放情緒也許能更大的幫助人們成長。
堪薩斯大學市場營銷教授領導的新研究發現,面對相關的任務時,比起理性分析失敗緣由,對失敗的情緒反應能夠更有效的改善人們的成果。
這項實驗被公布在行為決策雜誌中,內含三種不同情境下得到的結果,實驗參與者為該校的本科生(學習營銷和消費者行為相關),首先,學生被要求在網路上搜索一個攪拌機,並報告他們可以找到的最低價格,而成功的人能獲得現金獎。然而,在第一次的任務中,無論他們找到甚麼價格,電腦都會通知他們最低價格比他們發現的價格還要低3.27美元。因此,所有的參加者都沒有贏得獎金。
接下來,有一些學生被要求專注在情緒上,同時其他參與者強調失敗後的認知反應,例如導致不成功的因素。而在接下來的類似任務之中,專注於情緒反應的參與者比強調認知反應的人更加努力,同時成績也更好。
專注在失敗本身,而非卸責
「了解關注在感情與思想方面的表現如何不同,真的會影響人們對失敗的看法。」KU商學院營銷和消費者行為助理教授Noelle Nelson表示,「我認為人們會驚奇的是,讓自己對失敗感到厭惡,可以提高性能,而不是在某些情況下考慮失敗。」
結果是相當直截了當的,因為參與者允許自己感到不舒服、感到低落,甚至在失敗後關注消極情緒,將有助於以積極的方式指導未來的決策,至少在任務種類相似時是這個樣子。而強調失敗原因、環境因素的參與者,有時反而將失敗歸於環境而無法努力。
這項研究並不是說認知上的反省沒有效用,而是適當釋放情緒對於人們的成長具有相當大的效益。如此的想法,對於教師、父母、主管等具有指導職責的人來說,耳目一新,讓他們在教導學生、孩子、員工面對失敗的態度時,能夠更加改善下一次的任務。
「失敗後的自然傾向有時是抑制情緒,而在認知上合理化失敗,但如果人們知道這種行為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他們就可以超越這種自然傾向,並專注於消極的感受。」Nelson說,「這應該能讓學習和未來的決策更積極。」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遭遇挫折的時候,放任情緒、一蹶不振的人不在少數,不過,也有同等數量的人,將失敗歸因於難以改變的因素,好讓自己好過一點,最後,自己放棄了自己的努力。所以,好好品嘗失敗後的情緒吧!那將是人們邁步向前的一大動力。
參考資料: Noelle Nelson, Selin A. Malkoc, Baba Shiv. Emotions Know Best: The Advantage of Emotional versus Cognitive Responses to Failure.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17; DOI: 10.1002/bdm.204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9/170919111240.htm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遭遇挫折的時候,放任情緒、一蹶不振的人不在少數,不過,也有同等數量的人,將失敗歸因於難以改變的因素,好讓自己好過一點,最後,自己放棄了自己的努力。所以,好好品嘗失敗後的情緒吧!那將是人們邁步向前的一大動力。
參考資料: Noelle Nelson, Selin A. Malkoc, Baba Shiv. Emotions Know Best: The Advantage of Emotional versus Cognitive Responses to Failure.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17; DOI: 10.1002/bdm.204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9/170919111240.htm
許多時候失敗了,聽到的安慰的話都是那就下次好好做就好,別在意。
回覆刪除就好像我難過的感受不重要不需要被關注一樣。
有了這個研究發現,感覺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讓自己安心接受花一段時間消化失敗。
而不是還沒有調整好就急著爬起來卻一直爬不起來。
第一段破題非常發人深省!最後也點醒了每個在上位者和教育者
回覆刪除這篇可以讓人好好想想失敗究竟是好是壞,有適當的失敗是好事,但不要一直活在過去的失敗中,如文中將失敗歸因於難以改變的因素失敗也會是動力
回覆刪除將注意力放在認知的反應,而忽略了情緒的反應,可能造成自我挫敗,這個研究推反了我們過去對於失敗的處理方式,是否也提出了情緒干擾會大於認知決策?
回覆刪除介紹實驗的那一部分有提到該實驗有三個情境,不知道是受試者被分為三組還是只有一組受試者接受三個情境? 後面的介紹看起來是受試者被分為兩組,但沒有提到「三個情境」這個部份。
回覆刪除「專注在失敗本身,而非卸責」那段的第二行,所提到的KU商學院,是指堪薩斯大學的商學院嗎?如果是的話,我覺得可以把名稱統一
回覆刪除整篇我認為文章的架構很好,由前導的句子再到輕輕帶過實驗,最後是結論。之間的轉換非常流暢,不過以介紹心理新知來說,我不太確定實驗的部分這麼少是一件好的事情,不過就文章來說我個人滿喜歡這樣的感覺。
回覆刪除實驗者人數目是?
回覆刪除失敗要再爬起來可不容易
有什麼實際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