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

只要睡得好、常常社交、適量飲酒就可以預防憂鬱症? 良好生活習慣與憂鬱症的關聯

 

科普文章 109020031 蔡宇蕎

只要睡得好、常常社交、適量飲酒就可以預防憂鬱症?

良好生活習慣與憂鬱症的關聯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約每20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經歷憂鬱症。其中影響憂鬱症發作的因素很複雜,包括生理因素和生活方式。為了能更好地能夠理解這些因素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透過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分析將近29萬人的數據包含參與者的匿名基因數據、生活方式和健康信息。其中有1.3萬人患有憂鬱症,這些人在九年的時間裡接受追蹤,之後研究團隊終於能夠確定以下七種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1.  有品質的睡眠可以降低22%

2.  不吸煙可以降低20%

3.  經常社交可以降低18%

4.  定期運動可以降低14%

5.  不要經常久坐可以降低13%

6.  適量飲酒可以降低11%

7.  健康的飲食可以降低6%

   在實驗當中,實驗者們根據個人遵守這些的健康生活方式行為的數量,被分為三組分別為:不利(最少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間和有利(最常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最少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相比,中間組的成員發展成憂鬱症的可能性降低約41%,有利生活方式組的人則降低了57%。

  隨後,研究團隊檢查了參與者的DNA,並為每個人分配了一個可能得到憂鬱症基因風險分數。研究顯示基因風險分數最低的人,相較於分數最高的人,患憂鬱症的可能性降低了25%。綜合前面對於生活方式的調查可以發現,生活方式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影響遠高於先天基因的影響,劍橋大學精神病學系的Barbara Sahakian教授也表示:“儘管我們的DNA可能增加我們患憂鬱症的風險,但我們已經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更重要。

    為了瞭解為什麼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憂鬱風險,研究團隊研究了其他因素。研究團隊在血液中尋找指示免疫系統或新陳代謝問題的標誌,在這些與生活方式相關的標誌中,同時發現了一種身體在應對壓力時產生的分子:C-反應蛋白。先前許多研究就已經發現其中的關聯:例如在生活中長期暴露在壓力下會影響我們調節血糖的能力,這可能導致免疫功能的惡化,並加速身體細胞的損害。另外,孤獨和缺乏社會支持已經被證實除了會增加感染風險、同時也會增加免疫功能不足的風險。換句話說,較差的生活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導致提高我們患憂鬱症的風險。

    總而言之想要預防憂鬱症,跟我們平常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看完這篇文章可以嘗試看看文中提到的,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夠遠離憂鬱症!

 

資料來源:

1.      University of Cambridge(September 11, 2023) Healthy lifestyle can help prevent depression -- and new research may explain why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3/09/230911141148.htm?fbclid=IwAR32jCuLvbgm_y0iZ1hZtxOHiPnXcQ5ZgQez6ZghmELfI0IYK4uf9J44Gzw

 

2.      Yujie Zhao, Liu Yang, Barbara J. Sahakian, Christelle Langley, Wei Zhang, Kevin Kuo, Zeyu Li, Yihan Gan, Yuzhu Li, Yang Zhao, Jintai Yu, Jianfeng Feng, Wei Cheng. The brain structure, immunometabolic and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style and depression. Nature Mental Health, 2023; DOI: 10.1038/s44220-023-00120-1






「幸福感」越高成績越好? 研究證實關聯性極高

 概念圖/網路圖片

「我考的好差,我真的是爛透了!」你也曾這樣批評過自己嗎?在長大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我們都曾在某個考試中慘遭滑鐵盧,當時大概覺得快完蛋了吧!尤其還得面對要求甚高的父母親,心情想必可以用非常沮喪來形容!但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怎麼能這麼輕易被貶低,越是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恐怕無助於學業進步,反倒是有研究指出,更強的自我意識和使命感,能有效提高成績!

概念圖/網路圖片

劍橋大學教育學院團隊發表一項研究,這項研究認為,學校在教育上,幫助青少年找到人生的目標以及提升自我價值感,比教導學生要學會快樂更重要。研究團隊找來了60714-15歲的青少年,參與者完成了一項名為「我對自己和學校的感受如何」的心理評估,這項評估衡量了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以及人際關係和消極性的感受。

 而測量的結果與他們在模擬英語和數學的GCES考試(英國教育中最重要的公開考試)中的成績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在分析幸福感的不同維度時,學生們的幸福感與高成就感之間存在相關關係,但與生活滿意度沒有相關性,儘管如此,英國的兒童福利政策往往著重於生活滿意度的提升,例如英國政府在學校課程中,推動人際關係、性與健康教育(RSHE ),強調教導青少年如何感到快樂以及管理負面情緒。研究結果指出,學生整體的「幸福感」顯然與他們的成績呈正相關,透過培養青少年的個人價值觀和目標、充分發揮自我的生命機能以及有能力勝任人生諸多的挑戰,來促進青少年的幸福感這點非常重要!這也意味著幸福感以及成就感是支撐自信心的重要來源,對於心理健康有更廣泛的益處。

概念圖/網路圖片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Seligman)認為,「幸福感」有不可或缺的五種元素,簡稱PERMA 

● Positive emotion正向的情緒

● Engagement全心投入

● Relationship正向人際關係

● Meaning生命意義感

● Achievement成就感

研究團隊之一的羅斯.麥克萊倫博士(Dr Ros McLellan)表示,學生面臨考試成績的巨大壓力,很多學生甚至以分數來衡量自己,而不是根據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是他們想實現什麼目標,研究團隊建議,幸福教育必須更深入的參與,幫助青少年找到他們獨特的才能和人生目標,以及探究幸福對他們個人意味著什麼。如此一來,不僅會改善學生們的幸福感,還能幫助學業成績上升,換句話說,提高學生心理層面的福樂安適(well-being) ,包含自我接納、個人成長、生活目的以及環境主宰力和自主性等,皆有助於學習和考試,甚至未來學校需要幫助學生解決的生活難題也會越來越少。

 

 

 正向心理學專題研究修課生:潘穎文

 

參考文獻:

ScienceDaily /    Helping adolescents to feel competent and purposeful -- not just happy -- may improve grades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3/07/230705194618.htm?fbclid=IwAR2JbYyb1TP-xaxLpe0799A7LPI-26lQvz7pOlSQGezGsLpe0799A7LPI-26lQvz7pOlSQGezGsMHg0M8766 

Materials provided b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The original text of this story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Note: Content may be edited for style and length.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LOVE是什麼?在何處?原來從我們的身體就能感受這就是「愛」~

 LOVE是什麼?在何處?原來從我們的身體就能感受這就是「愛」~



概念圖/網路圖片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您是否曾聽過這首耳熟能詳甚至也能朗朗上口幾句這首歌?沒錯,這首「愛的真諦」歌詞便是出自〈聖經〉哥林多前書章節中,身為基督徒的筆者,理解為上帝傳達對子女的愛,不過世間的愛是如此抽象、狹義的嗎,愛可能是自發性主動、真心對待某個人(如:家人、朋友、師長)、事(工作、家庭、公益)、物(寵物、收藏品), 不過名義上的詞彙無法使我們實際感受「愛」發生與產出時的跡象,也就是說對於不同類性之愛的具體感受是模糊,也缺乏相關經驗知識,因此讓我們藉此機會,想想心中所謂「愛」的類型與感覺是什麼?本篇所提到的研究結果探討了不同類型的「愛」之間的相似性,這些愛的感受可解釋為具體的情感。

・゚・*:.。. .。.:*・゚


哲學家經常使用各種概念模型來區分不同類型的「愛」,舉例自愛、伴侶之愛、友情之愛、信仰之愛和鄰里之愛。另一方面,在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和神學文獻中有各種「愛」的分類方法,然迄今為止,情感研究主要仍將「愛」視作單一的情感狀態或感覺。本文所提到這篇研究提供更詳盡和廣泛的證據, 主要關注於理解與浪漫愛情和父母之愛相關的情緒、行為和神經機制。

芬蘭阿爾托大學研究人員的新研究中,透過繪製一張人體感覺圖,探討人體對於27種不同類型的愛,體驗身體感知情形以及感受強烈度的感覺圖,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愛」在人體内引發不同的感覺,而這些感覺在身體不同部位上發生,並且感受的強度也有所不同,總結這項強調不同類型的情感在人體内的感知方式是多樣性的,在傳播過程有非常強烈相對微弱,這項研究結果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並區分不同類型的愛情體驗。研究結果如下:

實驗一:愛情類型的體現感知的强度和愉悦程度之間存在相關性,感覺越强烈,愉悦感越高。

實驗二:愛情體驗的向度,與親密關係相關的愛情類型,如:浪漫的愛、激情和性爱,通常有最強烈的正相關感受。

實驗三:在非性愛的抽象概念的人際情感,如:道德之愛和手足之愛,通常引發感覺是較低弱的。



該圖經由人體感受每種情緒刺激感受增加暖色或减少冷色的區域的身體圖Nummenmaa 等人(2013 年)


本研究強調關於「愛」的多類型,藉由實驗,研究人員依具體對不同類型的愛的感覺,繪製出人體感覺圖,表現不同類型的愛之間的相似性,此研究突破了普遍將愛視為單一情感或感受,亦顯示不同類型的愛會在感知強度和愉悅程度之間發生差異。更帶動進一步探索不同類型的「愛」如何觸發不同感覺的重要訊息,深入人類豐富情感的樣貌。


文/高醫心理碩黃靖茜


【資料來源】

https://mojim.com/twy100354x16x13.htm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3/09/230919154926.htm?fbclid=IwAR3pEeoBBD4qaZiXgTLEt7iiO9k-3ibdnxZuBDzweJfmx46N_3SBZlRf0sI

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cience/1385197.htm


【圖片來源】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803cul001

https://lovemick9977.pixnet.net/blog/post/66913186-%E3%80%90%E5%88%86%E4%BA%AB%E3%80%91%E5%88%86%E9%9A%94%E7%B7%9A%E7%AC%A6%E8%99%9F

https://lovefree365.pixnet.net/blog/post/399059086-2017%E3%8A%95%E3%8A%99%E7%89%B9%E6%AE%8A%E7%AC%A6%E8%99%9F%E6%87%B6%E4%BA%BA%E5%8C%85%E3%80%81%E5%AE%8C%E6%95%B4%E7%AC%A6%E8%99%9F%E8%A1%A8%E2%86%92%E2%9C%BF%E2%9D%A4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AI能get到你的笑點嗎?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廖愷寧

 

AI什麼都懂什麼都會?

現今chatGPT能幫我們做好多事情:整理文獻、解惑大小事、陪你聊天、講笑話,他可說是無所不包、有問必答。但你可曾想過,當分享一則今日生活中的笑話,他能真的懂你、理解笑點嗎?或許,你有類似的經驗呢?


那就讓AI跟人類PK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測試辦法就是為人工智慧建立測試(Jack Hessel, Ph.D),透過選擇題來計算精確的準確率。因此,研究者向AI以及人類提出了挑戰:將文字笑話與漫畫配對,為漫畫選擇最適合的搭配,並解釋為何此笑話有趣。

調查結果顯示,搜集的幾百則回覆當中,即使人工智慧表現也算優異,但是人類的表現都明顯優於人工智慧。另外,也有研究者透過報章雜誌,請群眾為空白的漫畫填寫最適合的文字說明,同時也搜集刊物編輯者的答案。有趣的是,結果表示人類的回覆幾乎都含有現實面的逗趣、社會脈絡的無奈或是玩笑之處,是具有一定的情緒成分在的。

接下來,研究者以人類的回覆作為選項,再請人工智慧為空白漫畫選擇最適切的配對,同時,也請另一群人類作答。


PK結果如何?

結果顯示,人工智慧的答對率只有62%,人類居然有高達92%的答對率!研究者也親自為好幾百個漫畫做解說與文字說明,全部輸入給人工智慧,儘管幾百個對AI來說是小數目(通常能夠處理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個訊息),這也是讓AI對笑話更加理解的一小步。


小結

儘管科技進步神速,目前依舊取代不了身而為人最厲害的大腦,畢竟我們有真實的情緒、有社會規範、擁有語言與非語言。下次,當chatGPT get不到你的笑點,請你試著找人類說說,或許這才是最佳的互動良方!


參考資料

Jack Hessel, Ana Marasovic, Jena D. Hwang, Lillian Lee, Jeff Da, Rowan Zellers, Robert Mankoff, and Yejin Choi. Do Androids Laugh at Electric Sheep? Humor “Understanding” Benchmarks from The New Yorker Caption Contest.

好無聊!什麼樣的人更能享受獨處?

         想像一下,當你沒有手機、網路,沒有任何娛樂的東西,只有你自己獨自待在房間裡,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你會腦袋空白、無所事事,還是充滿著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


在這個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變快,我們每天被大量電子產品包圍,手機與網路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不受干擾、安靜思考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稀少,我們好像忘記了應該如何真正跟自己相處。緊接著又遭遇COVID-19疫情爆發,由於居家隔離,我們被迫面對更多獨處的時間,許多人因此感到困惑與無聊。但有趣的是,有研究顯示,那些擁有創造力(creativity)的人,在獨處的時光中表現得十分自在,能夠充分運用這段時間,關注自己的想法,並找尋靈感,突破傳統的思維框架。

———————————————— ฅ՞• •՞ฅ —————————————————

過去關於人類想法的研究通常會提示參與者以某種方式思考,或是報告他們所經歷的想法,但對於人們的思想如何自然產生和展開的研究並不多。因此來自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研究人員為了探討人們的創造力會如何影響內在的心理狀態,將研究分為兩個部分。

❖研究一:

招募81名亞利桑那大學的參與者,使用口頭測試來評估參與者的創造力,以測量個人是否能夠跳出傳統思維框架,進行自由思考。參與者們被要求在房間裡獨處10分鐘,無法使用任何電子設備,並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大聲表達他們的想法。研究人員會將此過程錄音,進行轉錄和分析。

❖研究二:

為了補充結果,研究人員將其擴展COVID-19流行期間。超過2,600名成年人通過名為Mind Window的手機app回答了兩份問卷題目,如:「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以及「自從意識到COVID-19在全球傳播或受到其影響以來,您有多無聊?」。


———————————————— ฅ՞• •՞ฅ —————————————————

結果發現,具有創造力的人更能夠充分利用閒暇時間,並且不會感到無趣。當沒有手機和網路的干擾時,具有創造力的人專注於自己的想法,內心充實並享受這段時光,不容易感到無聊,總體上說的字詞也比較多,思考自由流暢。而且不同想法之間有著聯繫,體現在他們的語言中,如「這讓我想起」或「說到這個」。此外,自認為富有創意的參與者也表示,在疫情期間不那麼無聊,證實了過去的研究,創造力能夠降低無聊程度、提高幸福感

所以我們透過以上的研究看到了獨處的重要性,以及創造力對於思考流暢性的影響。許多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就是在獨處時誕生出特別的點子。這提醒了我們,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應該給自己留下一些獨處時光!

不僅如此,若是我們能夠透過相關的課程與學習,培養創造力,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所以,何不踏上這個奇妙的探險旅程,發掘自己的內在潛力呢?

———————————————— ฅ՞• •՞ฅ —————————————————

文/高醫心理四 黃庭婭

圖/網路圖片 

參考文獻

Raffaelli, Q., Malusa, R., de Stefano, N. A., Andrews, E., Grilli, M. D., Mills, C., Zabelina, D. L. & Andrews-Hanna, J. R. (2023). Creative Minds at Rest: Creative Individuals are More Associative and Engaged with Their Idle Thought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17. https://doi.org/10.1080/10400419.2023.2227477

幽默感可望成為臨床介入憂鬱及焦慮的良方

文/心理碩一黃恩峻


        原來幽默感可能成為臨床上治療憂鬱及焦慮的良方?!隨著全球憂鬱和焦慮的人口逐年提升,探討憂鬱及焦慮的臨床介入方法成為了全球共有的大議題。為了治療憂鬱及焦慮,全世界的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師可說是用盡了全力,從腦波訓練、藥物介入、體外震波、到幽默心理學等等,各路心理學專家都希望可以為提升全球幸福感貢獻一份心力。


        今年20235月出版的的回朔性研究囊括了世界各地關於幽默在臨床上治療憂鬱及焦慮的效果。根據統計,疫情後全球每10萬人當中約有(憂鬱人口:3,153 / 焦慮人口:4802)當中包含15-20%的兒童及青少年個案。憂鬱的特質包含(心情低落、對人事物失去興趣、記憶力減退、思慮混淆、自我效能下降、失眠、食慾減退及自殺念頭),焦慮則是(心跳快、呼吸急促、疲累感、過度憂慮)。在憂鬱及焦慮日漸普遍的情況下,臨床介入的方法探索更顯重要。


     幽默心理介入在臨床上被歸類為CAM-therapy (Contempor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herapy) 即:現代替代藥物醫療法(與投藥導向的主流治療法不同)。然而由於僅針對憂鬱及焦慮的文獻有限,此回顧性研究包含的族群延伸到(帕金森氏症、失憶症、重大手術後的兒童、老年居家照護的病患、癌症病患、退休人士、移民人士、不孕者)。治療方法包含:

1.     Clown Intervention (小丑介入):即邀請小丑來與患者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

2.     Humor Therapy (幽默治療):以團體或一對一課程的方式,用影片、遊戲、團體討論等方式來訓練個案幽默轉念的能力。

3.     Laughter Therapy (大笑療法):邀請治療團體的參與者進行深呼吸的肌肉放鬆練習,以及有意識的身體律動練習和大笑練習。



        結果顯示,個族群的參與者,在執行上列三項(小丑介入、幽默治療、大笑療法)後,皆有憂鬱及焦慮感下降的趨勢,因此推論這些方法可望成為臨床上治療憂鬱及焦慮感的有效工具。


Reference: 

Sun, X., Zhang, J., Wang, Y., Zhang, X., Li, S., Qu, Z., & Zhang, H. (2023). The Impact of Humor Therapy on People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or Anxiety: 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Brain and Behavior, 13(9), e3108–e3108. https://doi.org/10.1002/brb3.3108

夫妻共同帳戶 使婚姻更幸福

 「女人應該要保持自己的經濟獨立,才不會在離婚後沒有保障」

 

這是台灣近年來常出現的言論,強調女性在婚姻中應該保持自己的經濟獨立、擁有自己的工作、管理自己的薪水,如果哪天不幸婚姻破裂時才不會失去所有依靠。

但若是完全的經濟獨立,對婚姻關係是有利或有害的呢?

 

台灣目前常見的夫妻財務管理方式大致有以下的三種:

1.丈夫將所有薪水統一交由妻子管理

2.雙方各自管理自己的薪水,家用等需要支出的時候平分,或是一方負責水電房租、一方負責兒女學費等分配負擔種類的方式

3.建立支付家用的「共同帳戶」,雙方每月固定存進一些金額,共同、或一方管理家用

究竟不同的財務管理方式會不會對婚姻關係造成影響?

 

過去的研究表明合併財務的夫妻往往比不合併財務的夫婦更幸福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的研究藉由操弄夫妻的財務管理方式,探討財務管理方式與夫妻關係品質是否有因果關係。

 

研究將參與者分為三組,第一組的夫妻必須保留各自的銀行帳戶,第二組必須開設共同帳戶,而第三組可以自由選擇,追蹤兩年後發現——使用共同帳戶的夫妻關係品質顯著高於保留各自帳戶的夫妻。

 

為何使用共同帳戶支付家用會比各自支付時造成更好的關係品質?

使用共同帳戶的夫妻會有「我們」的視角,而不是僅僅的「我」和「你」,這個「我們」的概念可以促進夫妻間財務目標的一致性、以及對婚姻的共同理解;而使用獨立帳戶的夫妻傾向將財務決策視為一種交換,「我」現在幫「你」出這個錢,下次換「你」幫「我」出那個錢,較沒有「我們一起」的概念,也因此使用獨立帳戶的夫妻沒有很高的共同目標、也較容易脫離關係。

 

夫妻管理財務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經濟獨立與否大家也可以有各自的選擇,但在知道使用共同帳戶、夫妻一起去面對及管理金錢可以讓夫妻關係更好、更幸福之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更想在結婚之後與另一伴一起管理財務了呢?

 

參考文章:

珍妮·G·奧爾森、斯科特·里克、黛博拉·A·斯莫爾、伊萊·J·芬克爾。共同點:銀行帳戶結構與夫妻關係動態消費者研究雜誌2023DOI10.1093/jcr/ucad020


心理系四年級 周憶詩/正向心理學專題

東西方文化的幽默大不同?從關係距離掌握幽默的效果!


                                                                /網路圖片


Z先生受邀去城市音樂廳彈鋼琴,然而在音樂會上,他發現有很多座位都空著。


「親愛的觀眾,我很高興能在一個對鋼琴如此熱愛的城市演出」

 

觀眾們不解

 

「真不敢相信,你們為了更好地欣賞音樂,都買了額外的座位!」

 

觀眾們哄堂大笑,Z先生的親友卻面無表情

 

有時候,一個幽默事件發生在陌生人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很逗趣。但同一個幽默事件發生在自己或親近的人時,我們卻完全笑不出來,這可能是因為「社會距離效應」。

 

「社會距離效應」指的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們在對待不同的群體時,會根據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距離遠近,以表現出不同的態度與行為。

 

關係越近,反而不能開幽默玩笑?

 

心理學家們在跨文化的研究中,發現中國人參與者更能夠欣賞,且更願意分享涉及遠方人的笑話。令人驚豔的是,在中國人參與者中發現的社會距離效應,在美國人參與者中比較弱或甚至不存在。

 

為什麼美國人可以開親近的人幽默玩笑?

 

根據 (self-construal theory) 「自我建構理論」,西方文化中普遍將自己看作是個體,強調自我表達與自主性,稱為獨立自我建構。相對來說,在華人文化中普遍將自己視作社會關係的一部份,強調團體合作,稱為相互依存自我建構。相互依存的人,傾向將自己視為內群體的一部份,將親近的人視為自己的一部份。因此,對相互依存的人來說,取笑親近的人對自己是一種威脅,會產生負面的人際影響。

 

關係好不好才是幽默的關鍵?從研究看文化差異!

 

社會心理學家最新的研究,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距離對幽默的影響,實驗中讓中國人參與者與美國人參與者分別對同一笑話做出兩次反應。一次是想像幽默笑話中的主角是家庭成員或親密朋友(表示近的社會距離關係)。另一次則是想像幽默笑話中的主角是陌生人(表示遠的社會距離關係)。研究參與者分別在兩種情況下對幽默笑話的好笑程度進行評分。

 

研究結果發現中國人參與者會認為幽默笑話的主角是關係較遠的陌生人時,笑話內容會更有趣。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參與者不管幽默笑話的主角是關係較遠的陌生人或是關係較近的親友時,對幽默笑話的好笑程度評分不受影響。此研究結果與自我建構理論一致。

 

美國人參與者代表獨立自我建構,社會距離對笑話的有趣程度影響小。而中國人代表相互依存自我建構,對內部群體承諾高。社會距離越大,讓人們感覺自己遠離某種情境的程度,可以減少與不良經歷相關的威脅,因此中國人更欣賞與遠方人有關的笑話。

 

我以為我們是朋友?先確認對方的文化背景再開玩笑吧!

 

幽默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文化背景,考量到不同文化規範的差異甚大,有些笑話不適合跨文化傳播,以避免弄巧成拙正確使用幽默,對於在多元文化下工作的人尤為重要。

 

一個事件是否被認為是幽默的,可能取決於我們與幽默事件主角的社會距離,也就是我們與幽默事件主角的關係是遠或近。想要達到幽默的正面功能,成為有利的社交工具,增進情誼,可以試著從關係距離下手,掌握幽默的人際相處之道!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四/楊婷婷

 

參考文獻:

Cao, Y., Hou, Y., Dong, Z., & Ji, L. J. (2023). The Impact of Culture and Social Distance on Humor Appreciation, Sharing, and Production.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14(2), 207–217. https://doi.org/10.1177/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針對疫情期間之研究發現,睡眠品質佳可降低慢性壓力所造成之不適!

 


    疫情期間許多日常生活頻繁地被打亂甚至常讓我們覺得措手不及工作生活方式、家庭甚至經濟面也受到影響擔心抑鬱、焦等許多壓力接踵而來睡也睡不好就算因疫情而採混合工作模式居家上班,剛開始可能還蠻開心的,但時間一長,許多人開始備感壓力增加,甚至有新聞報導在此期間離婚率也變高了。面對接踵而來的壓力,我們該如何調適並緩解呢?

    英國約克大學針對COVID-19 期間(2020) 600位以上參與者研究測試正向調適策略(positive copying strategies)對於品質睡眠佳的人,是否擁有較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是首個在全球歷經年多的慢性壓力下,針對正向調適策略(positive copying strategies)和睡眠品質影響抑鬱症及焦慮的研究

研究強調,睡眠品質佳可伴隨以下狀況:

1.     壓力降低

2.     情緒調適

3.     認知功能增加:包括做決策及問題解決能力增加

4.     身體健康

    研究發現在COVID-19開始幾個月間睡眠品質愈好、抑鬱症及焦慮的症狀愈少強調正向調適策略(positive copying strategies)及睡眠品質在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下的重要性。因此慢性壓力對心理疾患(包括沮喪和焦慮)有顯著的風險存在的。

    此研究涵蓋包括年齡性別和種族人口統計調查也收集如研究參與者之飲酒量隔離狀態及身體活動情況 (quarantine status and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大量額外的資訊。

    然而相反的,睡眠品質差會使負面情緒的機率提高(如抑鬱及焦慮)因此適當的睡眠可做為促進心理健康復原力的預測因素。

    所以,睡眠品質好壞確實在慢性壓力的調適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並可維持比較長久的幸福感、並降低抑鬱及焦慮症狀

文:高淳雅

參考資料:

1. High-quality sleep promotes resilience to depression and anxiety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3/07/230713141922.htm

2. Sullivan, E. C., James, E., Henderson, L. M., McCall, C., & Cairney, S. A. (2023).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Sleep Quality 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Cortex.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451185/

3. How High-Quality Sleep Promotes Resilience to Depression and Anxiety

https://www.gatewaypsychiatric.com/how-high-quality-sleep-promotes-resilience-to-depression-and-anxiety/

圖片來源: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Hant/image-illustration/illustration-set-man-woman-sleeping-on-1955728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