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路圖片
Z先生受邀去城市音樂廳彈鋼琴,然而在音樂會上,他發現有很多座位都空著。
「親愛的觀眾,我很高興能在一個對鋼琴如此熱愛的城市演出」
觀眾們不解
「真不敢相信,你們為了更好地欣賞音樂,都買了額外的座位!」
觀眾們哄堂大笑,Z先生的親友卻面無表情
有時候,一個幽默事件發生在陌生人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很逗趣。但同一個幽默事件發生在自己或親近的人時,我們卻完全笑不出來,這可能是因為「社會距離效應」。
「社會距離效應」指的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們在對待不同的群體時,會根據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距離遠近,以表現出不同的態度與行為。
關係越近,反而不能開幽默玩笑?
心理學家們在跨文化的研究中,發現中國人參與者更能夠欣賞,且更願意分享涉及遠方人的笑話。令人驚豔的是,在中國人參與者中發現的社會距離效應,在美國人參與者中比較弱或甚至不存在。
為什麼美國人可以開親近的人幽默玩笑?
根據 (self-construal theory) 「自我建構理論」,西方文化中普遍將自己看作是個體,強調自我表達與自主性,稱為獨立自我建構。相對來說,在華人文化中普遍將自己視作社會關係的一部份,強調團體合作,稱為相互依存自我建構。相互依存的人,傾向將自己視為內群體的一部份,將親近的人視為自己的一部份。因此,對相互依存的人來說,取笑親近的人對自己是一種威脅,會產生負面的人際影響。
關係好不好才是幽默的關鍵?從研究看文化差異!
社會心理學家最新的研究,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距離對幽默的影響,實驗中讓中國人參與者與美國人參與者分別對同一笑話做出兩次反應。一次是想像幽默笑話中的主角是家庭成員或親密朋友(表示近的社會距離關係)。另一次則是想像幽默笑話中的主角是陌生人(表示遠的社會距離關係)。研究參與者分別在兩種情況下對幽默笑話的好笑程度進行評分。
研究結果發現中國人參與者會認為幽默笑話的主角是關係較遠的陌生人時,笑話內容會更有趣。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參與者不管幽默笑話的主角是關係較遠的陌生人或是關係較近的親友時,對幽默笑話的好笑程度評分不受影響。此研究結果與自我建構理論一致。
美國人參與者代表獨立自我建構,社會距離對笑話的有趣程度影響小。而中國人代表相互依存自我建構,對內部群體承諾高。社會距離越大,讓人們感覺自己遠離某種情境的程度,可以減少與不良經歷相關的威脅,因此中國人更欣賞與遠方人有關的笑話。
我以為我們是朋友?先確認對方的文化背景再開玩笑吧!
幽默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文化背景,考量到不同文化規範的差異甚大,有些笑話不適合跨文化傳播,以避免弄巧成拙。正確使用幽默,對於在多元文化下工作的人尤為重要。
一個事件是否被認為是幽默的,可能取決於我們與幽默事件主角的社會距離,也就是我們與幽默事件主角的關係是遠或近。想要達到幽默的正面功能,成為有利的社交工具,增進情誼,可以試著從關係距離下手,掌握幽默的人際相處之道!
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四/楊婷婷
參考文獻:
Cao, Y., Hou, Y., Dong, Z., & Ji, L. J. (2023). The Impact of Culture and Social Distance on Humor Appreciation, Sharing, and Production.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4(2), 207–217. https://doi.org/10.11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