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路 文/心理三 王少弘
媽媽:「唉...阿農,你怎麼上課老是不專心呢?真是沒用的孩子!」
毛老師:「陳媽媽別這樣說,阿農他其實很有注意力,只是用的方法跟我們大人不一樣。」
媽媽:「阿專心就專心還可以分那麼多種噢!老師你不用幫他找藉口拉!」
毛老師:「陳媽媽妳別急,我來跟妳好好解釋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不管怎麼吩咐孩子專心在一件事情上,他都會很快地就分心?你是不是也因為這樣就認為孩子們的注意力遠遠的不如我們成人呢?其實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孩子可以注意到得可是比我們大人還要多更多呢!
用實驗揭開小孩與大人注意力的秘密
為了找出小孩和大人注意力的差別,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找了35位成人以及34位4至5歲的小孩來進行一個電腦上的任務。在實驗一開始的時候,電腦螢幕會有兩個圖形重疊在一起,分別為紅色以及綠色。然後心理學家告訴這69位大人和小孩專心的看著紅色的圖形。接著,這些圖形會突然的消失,並在旁邊的螢幕重新出現。而在圖形消失又出現的過程中,兩個顏色的圖形都有可能會改變成其他的形狀。最後,心理學家詢問他們有沒有注意到圖形是否改變了。
在回答紅色圖形是否改變的問題時,大人們以94%的準確度贏過小孩們的86%。但是當被問到綠色的圖形是否改變的時候,小孩們則以77%的準確度贏過大人們的63%。
不被指令框住的小孩注意力
無獨有偶,這群心理學家又做了不同的實驗也顯示出類似的結果。在這個實驗中,心理學家向小孩和大人們在紙上展示了一些擁有不同特徵的怪獸,這些怪獸的身體上可能有著”X”或是”O”的標誌;或著他們的尾巴是細長的閃電狀或毛茸茸的一球。第一階段的實驗中,心理學家只有要求他們找出有特定一種特徵的怪獸,像是在身體上有”O”的怪獸中找出那個有”X”的怪獸,在這個階段中,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表現得相當好,唯大人們的準確度稍稍的高過小孩們一些。
而在第二階段的實驗裡,他們需要去指出怪獸身上的特徵是否是剛剛所出現過的。當這些被指到的特徵是第一階段有練習過的(身體上的”X”),小孩和大人都可以順利的回憶出來,但是當指到一些沒有練習過的(尾巴的形狀),小孩們的正確率(72%)就大幅的領先大人的正確率(59%)。
上面的兩個實驗表達了什麼呢?心理學家認為這代表小孩比起大人投放了更多的注意力在那些他們沒有被要求須要專注的事情上,正如同實驗中的綠色圖形或怪獸尾巴的形狀。另外一方面,大人則更傾向全神貫注地在那些他們被要求專注的事情,也就是實驗中的紅色圖形或怪獸身體上的”X”。
全神貫注和洞察全局
綜上所述,就算你發出明確的指令,全神貫注地在一件事情上對於小孩來說並不是那麼地容易,他們更喜歡到處看看。而這又代表了什麼呢?這代表了也許長久以來我們對於整個兒童教育體系的方針可能並不那麼適合小孩子的注意力傾向。我們在設計教育的環境和教材等,很多時候都是依照我們那種全神貫注的注意力來設計,但是這樣的設計對於洞察全局小孩來說可能有著太多令他們分心的因子。也許只要簡單的改變教育環境和教材,以及心理學上的小知識,就可以大大提升小孩學習的效果。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4/170410085003.htm
Daniel J. Plebanek, Vladimir M. Sloutsky. Cost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When Children Notice What Adults Mi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7; 095679761769300 DOI: 10.1177/095679761769300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百分比的差異不知道有沒有顯著,感覺上沒有差太多
回覆刪除有喔,詳細的統計方法的話可以參閱文獻~
刪除第一段對話的第一二句似乎有點不連貫,建議可以修改一下
回覆刪除好的,謝謝幫忙抓語病哈哈
刪除為什麼成人是35位,而小孩有只34人?
回覆刪除數量對照起來不是更順?
理論上人數一樣會更好比較,不過實際做實驗的時候會有其難度存在。文獻中沒有特別說明招募人數為何不同,不過就實際數據來說他們還有剔除掉一些實驗表現過差的極端數據,真實再統計數據時的人數是大人31位、小孩27位
刪除好奇原研究有對孩子洞察全局的注意力,提出教育設計的建議嗎?
回覆刪除在文獻最後沒有特別提及實際上的建議(或是我閱讀時沒有注意到),因此結論時我也採取比較保守的寫法
刪除原諒我好奇寶寶,受試者以大人與小孩進行分組,但注意力似乎也與發展有關,文獻內有提及相關的內容嗎?
回覆刪除抱歉不太懂你的意思,我對你的問題解讀是影響注意力的變項可能不只有年齡。但是大人和小孩當中都有發展較同年齡層比較好和壞的人,因此如果抽樣適當的話單以大人和小孩當作變項應該沒什麼問題
刪除看了這篇覺得不只是教育界,各行跟人有關的工作都應該有心理學家參與設計
回覆刪除我也這麼覺得哈哈,心理學實際可以運用的廣度可能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都還要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