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怎麼記憶環境? 一切答案盡在海馬迴
文/許雅勛
那一年高中畢業,我們一起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念書,青澀的我們背著沉重的行李,從火車站一路滑手機,隨著Google map的指示一步步走向學校,途中還不停的轉身、前進再轉身,從嘗試錯誤中找到正確的路。曾幾何時,大四的我們不再搭乘11號公車,而是催著小綿羊,快速的穿過各個街道,迅速的從學校趕到火車站,差一兩分鐘坐上回家的火車。
能夠這樣快速的穿行在大街小巷中,讓我們找到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路,其實都仰賴我們腦中的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s)。認知地圖表徵了我們生活中的空間資訊,小到家門口的小吃店,大到整個市區的街道,然後被儲存在我們腦中,當我們需要時便被提取出來使用。
而如何表徵空間資訊到大腦,也是一直被研究者討論的議題,直到John O' Keefe於1970年代在大腦中顳葉海馬迴的區域,發現位置細胞(Place cell)能夠表徵一個環境中的特定點,才進一步驗證認知地圖的存在。再加上,Ekstrom等人(2003)讓癲癇病患進行虛擬實境的計程車遊戲,同時以電擊紀錄他們海馬迴的細胞反應,發現當病患到一個環境定點時,海馬迴的細胞會有相應的活化。因此,確立了海馬迴在空間記憶的角色。
但海馬迴會因為老化而隨之萎縮,老年人的空間記憶會逐步退化,容易造成他們迷路的狀況,為了解如何避免這樣的情形,Erickson等人(2009)的研究指出:如果人們有規律的做有氧運動(像是跑步),海馬迴體積相對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大。因此,想要維持良好的空間記憶,有氧運動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文獻參考:
Ekstrom, A. D., Kahana, M. J., Caplan, J. B., Fields, T. A., Isham, E. A.,
Newman, E. L., & Fried, I. (2003). Cellular networks underlying human
spatial navigation. Nature, 425(6954), 184–188.
Erickson, K. I., Prakash, R. S., Voss, M. W.,
Chaddock, L., Hu, L., Morris, K. S., … Kramer, A. F. (2009). Aerobic fitness is
associated with hippocampal volume in elderly humans. Hippocampus, 19(10),
1030–10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