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你媽吃甚麼,你他媽就是甚麼

你媽吃甚麼,你他媽就是甚麼

(文/許弘昇)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
  爺爺是瘦子,爸媽也是瘦子,兒子也會是瘦子。
  這是我們對於遺傳的理解。
  然而,研究發現:
  祖先都是瘦子,但是,爸媽如果暴飲暴食,變胖了,兒子很可能變成胖子。
  飲食習慣是會遺傳的。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英國諺語)
  
  你吃些甚麼,就會像甚麼。眼睛吸收光線、嘴巴吃、喝進食物,鼻子吸入的空氣,不論是從眼耳鼻舌身何處進入。身體構成的元素,是由所涉入的元素所構成。
  有鑑於前人醫療並不發達,「吃」對於古人是非常慎重的,將甚麼東西放入身體當中,屬於生死交關的事情。飲食不但可以看出文化的底蘊,也可拉近看出獨立個體的特殊習性。

  毛澤東喜歡吃辣,說:吃辣的人革命性較強。

  而 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Genetics (IEG)的研究發現:飲食習慣可能不只從社會學習、文化脈絡學習而來人們的飲食習慣,遺傳很可能是重要的影響要素。

  約翰貝克(Johannes Beckers指出:「精子和卵子兩者透過表徵遺傳(epigenetic inheritance)來將肥胖症狀延續到後代

  父母方的飲食習慣,可能會透過精子和卵子來傳遞。他指出是「表徵遺傳」而非「基因遺傳」,不是由於父母方帶有肥胖基因(DNA),而導致子代出現肥胖的症狀。



表徵遺傳epigenetic inheritance
基因遺傳(genetic inheritance
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通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或細胞表現型的變化
改變DNA序列而引起的遺傳。

  研究人員摒除了文化或是家庭學習等等的社會因素,所以不是由於教育使子代產生肥胖的飲食習慣,進而導致肥胖症狀。摒除的方法是使用體外受精,將實驗白鼠的受精卵植入代理孕母體內,且由代理孕母哺乳、撫育幼體,發現長大後的幼鼠,和他的基因父母親一樣有肥胖症狀和第二型糖尿病。

 很神奇!至於這代表甚麼?
 快回想一下國中生物課本

 



   拉馬克達爾文提出了生物演化的理論(用盡廢退說、化論),指出生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養豆子的孟德爾神父的貢獻,後達爾文主義修正用進廢退說,後天習得的能力並不會遺傳給子代(像是肌肉男的兒子,不會一出生就渾身肌肉)

   本研究卻提出了後天習得能力可以傳遞的可能性。

  使我想到魏斯曼的老鼠實驗,提出質疑:「分明斷掉的尾巴不會遺傳給子代。」但是,尾巴或是肌肉的後天改變不會遺傳,影響肥胖的代謝功能,在此研究中卻發現是可能的。



  有趣的是,研究者也同時觀察到,母親對於兒子的這種表徵遺傳最為明顯。

  所以,你媽吃甚麼,你他媽的可能就是甚麼了。
  而你吃了甚麼,可能他媽的你兒子就是甚麼。
  子子孫孫,綿延不絕。


參考文獻: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 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6, March 14).
You are what your parents at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March 26, 2016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3/160314140739.htm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