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博音
「不會每次都像今天一樣,一時心軟就讓你逃脫,我不能讓你過的那麼得意,一定要讓你更痛苦」─蘋果即時新聞2016年04月05日
每每看到類似的相關新聞,都覺得怎麼有人會有這麼情緒化的反應;但回想在人生的旅途中,身邊的朋友是否或多或少都會犯錯、相愛的戀人是否會離我而去,當下總希望對方不是過得那麼順遂、希望對方也能受到一些懲罰,然後我們才能釋懷或願意寬恕對方。Dr.Peter Strelan在阿德萊德大學對於寬恕的研究中可以告訴我們部分人們為什麼會偏向於此。
首先,得先針對這些懲處的組成做些澄清。在Dr.Peter Strelan的闡述中懲處並非是以眼還眼亦或是報復性的懲處;最簡單的懲處是「沉默以對」,在我的人生經驗中,還記得犯錯時,最難受的不是被審問或訓話的時候,而是對方一句話都不說,使讓整個空間都被凝結的那種感覺─一種尷尬、度日如年、坐立難安的感覺,而這也是Dr.Peter Strelan認為最有力的心理懲處;再者,就是訴諸法律對於犯錯(罪)者的懲處,致使犯錯(罪)者有實行合理的判刑。
綜合以上兩點並回歸正義而言,我們希望的是犯錯(罪)者能得到相對應的「報應」─這種報應並非是報復,而是將對於犯錯(罪)者的負向反應與行為轉變為正向的,也因此才能真正的運用寬恕這項能力。
參考資料:
1.
蘋果即時(2016)。恐怖情人騷擾前女友 放話一定讓你更痛苦。2016年04月10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405/831958/。
2.
University
of Adelaide. (2014, June 18). Punishment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forgivenes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pril 10, 2016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6/140618100509.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