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一個坐在椅子上的寶寶,直勾勾地盯著桌上的彩虹糖果,不斷伸出小手想去拿,但總是差那麼一點點。而身旁的大人看到後,順手拿起桌上的鉛筆輕輕一揮,就把遠處的糖果拿到手了。
原來,鉛筆還可以這樣用!
大人迅速拆開包裝紙笑著吃下糖果,還舔了舔嘴唇。趁寶寶看得目瞪口呆之際,大人卻忽然皺起眉頭說:「哇!好酸耶!」,同時吐出被糖果染成藍色的舌頭。
寶寶先是愣了一下,接著也跟著噗嗤笑了起來…
你或許沒想到,就是這個不起眼的笑聲,竟然能讓他學得更快也更好!
法國學者Esseily的團隊在2015年做了一個實驗,要看看「幽默」是不是真的能讓寶寶變聰明~
團隊找來一群一歲半的嬰兒,讓他們學習用小耙子把遠方的玩具小鴨勾回來。在正式實驗前,先測試這些寶寶能不能獨自完成。
當然大多數的寶寶都失敗了~
接著,實驗者分別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示範:
l 一般示範組:大人用小耙子勾回小鴨後,便開心地在寶寶面前玩了起來
l 幽默示範組:大人用小耙子勾回小鴨後,卻馬上把小鴨丟到旁邊的地板上,還邊笑邊看向寶寶。
重複示範了8次後,研究人員再讓寶寶自己嘗試,觀察寶寶會不會也用小耙子將小鴨勾回來。
神奇的事發生了!
在「幽默示範組」中笑出聲的寶寶,有94%都成功學會用耙子把小鴨勾回來。
而那些看了同樣的示範卻沒笑的寶寶,成功率卻剩19%,跟看一般示範的寶寶表現差不多,約25%。
也就是說,看到幽默還不夠,笑出來才會讓學習能力開掛!
所以為什麼看似簡單的笑可以讓寶寶變成學霸呢?
研究團隊提出了幾個推測:
l 笑是正向情緒的開關
當寶寶看到幽默畫面而笑出來,從而促進了多巴胺的分泌,不僅能提高注意力和創造力,也容易把觀察到的步驟記下來。
l 笑也代表寶寶與社會建立連結
幽默的示範或許讓寶寶容易放的開,不害怕陌生環境,並且把大人的笑聲當成鼓勵,試著做出一樣的舉動。
l 愛笑的寶寶,本來就比較聰明?
不過,光靠個性或天生差異,似乎也解釋不了愛笑的寶寶為什麼表現明顯更好。
所以,從這研究我們發現了一個可愛的小撇步~
比起苦哈哈的學,笑著學或許更有效!
下次教孩子學新東西時,不妨來點幽默感~
像是說故事的誇張語氣和動作,又或者疊積木時的出槌,都可能讓學習效果直接翻倍!
當然大人也是一樣的,保持幽默可以讓大腦有彈性也更容易放鬆。像我們背單字時愛用的荒唐諧音梗、看TED演講提到的有趣實例或聽補習班老師說的笑話,都會覺得知識點突然更好懂了。
當學習變得可笑又可愛,知識就更容易進到腦袋裡~而笑也是不可埋沒的功臣
之後就使出這個小妙招~用幽默的「小耙子」,把知識勾得更近吧!
參考資料:
Esseily, R., Rat-Fischer, L., Somogyi, E., O'Regan, K. J., & Fagard, J. (2016). Humour production may enhance observational learning of a new tool-use action in 18-month-old infants. Cognition and Emotion, 30(4), 817-825.doi:10.1080/02699931.2015.1036840
http://dx.doi.org/10.1080/02699931.2015.103684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