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幸福悖論:為什麼越想快樂,反而越不快樂?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越努力讓自己開心,心情反而越低落?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幸福悖論」(happiness paradox——也就是「越追求快樂,越感覺不快樂」的矛盾狀態。

儘管這個現象早在幾十年前就被研究記錄,但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它,一直沒有人能夠完全說清楚。最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士嘉堡分校(U of T Scarborough)的研究團隊發表在《應用心理學:健康與幸福》(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期刊上的新研究,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答案,「努力讓自己更快樂」這件事,其實會耗盡我們的心理資源,導致自我控制力下降,進而做出讓自己更不快樂的行為。

為什麼追求快樂會讓人更累?
主要研究者 Sam Maglio 指出,這就像是下班回家後的狀態:當我們腦袋已經筋疲力盡,就更容易放棄打掃,改去滑手機。同樣地,當一個人不斷嘗試「讓自己快樂一點」,那種刻意調整情緒、壓抑負面想法的過程,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

Sam Maglio Aekyoung Kim 在早期研究中也發現,想讓自己變得更快樂的人,往往會覺得時間不夠用,這種時間壓力反而讓他們更焦慮、更不快樂。

「快樂」不是財富,別試著把它囤起來
現代社會常把快樂視為一種「目標或財富」,好像只要努力就能獲得更多快樂,但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態本身就是消耗性的。追求快樂就像滾雪球,一開始只是想讓自己更快樂,看似無害、甚至是積極的行動,但隨著你越努力追求「快樂本身」,反而會讓努力、焦慮、自我要求也跟著越滾越大,結果反而讓快樂離你越來越遠。

實驗怎麼證明這件事?
研究團隊透過多項實驗檢驗這個理論。
  • 問卷調查:數百名受試者中,那些平常更常試著讓自己快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測出較低的自制力。因此推測,快樂追求與自我控制其實在競爭同一份有限的心理資源。
  • 巧克力實驗:部分受試者在實驗中看到含有「happiness(快樂)」字樣的廣告,單僅僅看到「快樂」這個詞,就會使受試者無意識的想追求快樂。接著給他們一大碗巧克力,讓他們不受限制的吃,並按照味道排出排名。結果顯示,被暗示快樂的人吃得更多,也就是自制力更低。
  • 選擇任務:另一個實驗中,一組被要求選擇他們認為能提升快樂的物品,另一組則依照個人喜好選擇。之後所有人都進行自制力的測驗。結果顯示,「尋找快樂」組更快放棄,顯示他們的心理資源在先前尋找快樂物品過程中已被耗盡。
如果追求快樂不能使我們更快樂,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Sam Maglio 強調追求快樂本身不是錯的,但我們該改變看待快樂的方式。他將快樂比做沙子「你可以試著用手緊抓一把沙子,但越用力,手越痠,沙子也會從指縫中漏掉。最終,你還是得放手。」如同上述所提到的,越努力讓自己快樂,我們反而越感到疲憊,甚至失去真正快樂的能力。

Viktor Frankl,這位曾在納粹集中營中經歷極端苦難的猶太及奧地利精神科醫師,也從生命最黑暗的時刻中得出相似的體悟:

「幸福不是可以被直接追求的,它只能隨之而來。」
It’s impossible to pursue happiness directly; it must ensue.

對他而言,幸福並不是我們主動抓取的目標,而是在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投入有價值的行動之後,作為副產品自然而來的。換句話說,與其刻意安排一個讓自己更快樂的旅行,不如規劃一個有教育意義、充實或有意義的行程。這樣,旅行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快樂就會成為旅行的副產品;與其強迫自己「一定要快樂」,不斷追求「更多想要的東西」,不如試著看看你已經擁有的,細數過去的恩典,專注於愛與感恩。

這樣,或許快樂,就會靜靜地回到我們手中——就像那一把終於願意攤開手掌,被陽光照亮的沙。

參考文獻
Kim, A., & Maglio, S. J. (2025). Happiness depletes me: Seeking happiness impairs limited resources and self‐regulation.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17(1). https://doi.org/10.1111/aphw.700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