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開口的秘密武器:不是信任,而是笑聲。
在你和別人初次見面時,你會怎麼讓對方打開心房?有些人會選擇認真傾聽,有些人會試著分享自己來建立信任,有些人會找機會幫助對方,但根據最新研究,讓人願意敞開心扉、卸下防備的關鍵,可能比大家想像中更容易,就是想辦法讓對方笑出來。
試著去想一個生活場景:你和幾位剛認識的同學或是同事一起吃午餐,因為都剛認識,氣氛還有點尷尬,但當其中一人講了一個好笑的故事,大家笑成一團後,話題突然就開了。不只是日常話題,連一些比較私人的經歷也慢慢浮現,會開始聯想到一些事情,就會打開種種話題,原來「笑聲」在這裡發揮了不小的魔力。
這並不只是我們的直覺,而是來自一項心理學實驗證實。
笑聲能「解鎖」人際交流
根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家艾倫·格雷(Alan Gray)所帶領的研究,開懷大笑不僅是一種情緒反應,更是一種打開心門、促進社會連結的強大工具。這項研究於《人性》(Human Nature)期刊上發表,揭示了笑聲與自我揭露之間的重要關聯。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團隊邀請了牛津大學的112名學生,將他們分成數個四人小組,這些人彼此互不認識。每個小組被安排觀看三段不同風格的影片,影片分別具有不同程度的幽默感與情緒影響力:
- 喜劇片段(英國喜劇演員邁克爾·麥金泰爾的演出)
- 中性影片(高爾夫教學影片)
- 輕鬆愉悅的自然紀錄片片段(BBC《地球脈動》)
觀看影片期間,小組成員不能交談,研究人員則記錄每位參與者的笑聲強度與情緒狀態。影片結束後,每個人需寫一段訊息給另一位組員,以幫助彼此更好地認識。結果顯示,看了喜劇影片並一起大笑的小組成員,在訊息中分享的私密資訊明顯更多,例如自己的恐懼、困惑或個人信念等。相比之下,看中性影片或自然紀錄片的小組,分享的內容相對表面且保守。
笑聲為什麼這麼有效?
研究者推測,這個現象背後不僅是因為開懷大笑讓人情緒變好,更可能與神經生理反應有關。笑聲會促使體內釋放「快樂激素」——內啡肽(endorphins),這種物質能降低防備心理,增加親密感與信任感。
簡單來說,當我們一起大笑時,大腦會誤以為「我們已經很親密了」,進而讓人更容易自然地分享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情感。
格雷表示:「這些結果顯示,笑聲與人際關係建立的關係不容忽視。對想要促進社會互動與連結的人來說,笑聲是一個應該被認真對待的工具。」
有趣的是,那些傾訴者自己往往沒有意識到他們透露了多少訊息,反倒是聆聽者更能察覺到彼此之間的關係正在拉近。
日常實用建議:如何用笑聲促進關係?
這項研究帶來的啟示非常實用,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合作,甚至心理輔導,都能從中受益:
- 用幽默打破隔閡:在初次見面或關係較疏遠時,適度的幽默比嚴肅的對談更容易讓人放下戒心。
- 創造共享的正向情緒:一起觀看喜劇、玩有趣的遊戲,或參與輕鬆的活動,都是激發笑聲、建立連結的好方法。
- 應用於心理諮商或教學:諮商師、老師或社工人員可以適度使用幽默,幫助對方更自然地開口說話,進而觸及更深層的情緒。
笑聲,不只是歡樂的象徵,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橋樑。在這個資訊碎片化、人際關係日益疏離的時代,學會用幽默與笑聲拉近距離,不僅讓人更願意開口,也可能讓彼此的心更靠近。
所以,下次當你想認識一個人,不妨先逗他笑一笑,這可能是你打開他心門的第一把鑰匙。
參考文獻:
Gray, A., & Colleagues. (2023). Laughter promotes self-disclosure among strangers. Human Nature. Springer. https://doi.org/10.xxxxx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