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經驗:心情低落時,突然播到一首輕快的歌,整個人瞬間醒過來?
那種感覺就像昏昏欲睡的你,喝了一杯冰拿鐵後滿血復活。
這不是你的錯覺——科學證實,音樂真的能讓人更快樂。
「Get Happy」真的能讓你開心起來?
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心理學家 Yuna Ferguson 做了一系列研究,靈感來自一首經典老歌〈Get Happy〉。
她想知道:人能不能「刻意」讓自己變得快樂?
結果超有趣——可以!而且音樂會幫大忙!
研究怎麼做的?
在第一項實驗裡,Ferguson 讓受試者聽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
一組聽輕快明亮的柯普蘭(Copland),另一組聽沈重嚴肅的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
她請大家試著讓自己開心,然後觀察變化。
結果只有聽輕快音樂、而且主動想變快樂的人,心情真的變好了。
單純聽音樂、卻沒打算開心的人?效果幾乎為零。
第二項研究則連續兩週,讓一組人每天都在實驗室裡聽快樂音樂、並刻意讓自己心情好。
最後他們的幸福感顯著上升,遠超過那些只聽音樂、沒「努力快樂」的人。
那要怎麼「努力變快樂」?
聽起來很矛盾對吧?「努力快樂」好像有點強求?
Ferguson 也提醒,不要變成天天在問自己「我開心了沒?」
她說:「與其一直計算快樂分數,不如專注享受變快樂的過程。」
也就是說——別逼自己「要快樂」,而是去做讓你覺得舒服、愉快的小事,像是散步、喝咖啡、跟朋友聊天,或是聽一首你喜歡的歌。
為什麼這麼做有用?
Ferguson 的導師、心理學家 Kennon Sheldon 提出「享樂適應預防模型」(Hedonic Adaptation Prevention Model),
意思是——只要我們持續創造正向體驗,不貪心地想要更多,就能維持在自己的快樂高峰區。
Yuna Ferguson 的研究在後續補上關鍵的一點:
快樂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我們可以主動創造的狀態。
更棒的是,就算你「知道」自己在努力變快樂,也不會因此讓效果
打折扣。
讓自己快樂,其實很簡單
快樂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練習。
它可能藏在你最愛的播放清單裡,也可能出現在某個陽光下午、你輕輕跟著節奏打拍子的瞬間。
所以下次當生活有點灰、心情有點悶,
別急著滑手機或喝酒消愁,
不妨戴上耳機、點開那首能讓你笑出來的歌——
讓音樂帶你,走進快樂的頻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