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幸福怎麼來的?心理學告訴你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複雜

 幸福的來源:內在力量 vs 外在條件,誰才是關鍵?

你是否曾經這樣想過:「只要我換一份更輕鬆的工作、買到夢想中的房子,或是找到一個理解我的伴侶,我就會更幸福」?幸福,是許多人畢生追尋的目標,但它到底從哪裡來?是來自我們的生活條件、健康狀況、人際關係,還是我們內心的態度與思維模式?

在一次日常聊天中,小莉問朋友:「你覺得你現在幸福嗎?」朋友想了一下說:「還行吧,雖然工作很累,但我學會了感恩和放下,心情反而更平靜了。」這樣的回答引發了小莉的好奇,幸福真的只是來自外在條件嗎?還是,其實內心的力量才是真正關鍵?

這個問題,正是心理學家長久以來關心的主題。近期,《自然人類行為》期刊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解答。


研究設計與內容

這項研究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助理教授貝克(Emorie Beck)主導,聯合來自多所大學的研究者,共同分析了超過4萬人、長達30年的生活滿意度調查資料。這些參與者來自德國、英國、瑞士、荷蘭與澳洲等國家,背景多元,具高度代表性。

研究者分析了五大生活面向:健康、收入、住房、工作、人際關係,並比較這些因素與個人整體幸福感之間的關聯。他們想回答的是:到底是這些生活條件影響了幸福,還是幸福源自於個人的內在特質與態度?

三種幸福模型

研究中提出了三種理解幸福的模式:

  1. 由下而上(bottom-up:幸福來自於各個生活面向的滿足,例如擁有好收入、穩定的工作與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也是《世界幸福報告》等研究最常採用的觀點。
  2. 由上而下(top-down:幸福源自個人內在的性格、態度與認知方式。即使外在條件不理想,一個樂觀、具備韌性與正念能力的人,也能感受到幸福。
  3. 雙向模式:內外在因素共同作用,兩者互相影響。例如,一個人的韌性能幫助他在工作壓力大時依然保持心境平和,而穩定的人際關係也能增強個人對生活的正向感受。

結果顯示,各種模式的人在受訪者中都有代表。有些人明顯受到外在條件影響,有些人則幾乎完全靠內在心態維持幸福感,也有一部分人兩者兼具。

推論與啟示

最令人驚訝的是,研究者發現:單一的幸福來源模式無法解釋所有人的幸福經驗。有些人對生活各面向都滿意,卻整體幸福感不高;也有人即使外在條件困難,仍有很高的幸福感。

這代表著,幸福的來源因人而異。我們不能用同一套標準來解釋每個人的幸福狀態。這對公共政策與個人心理調適都有重要啟示。

實際建議與應用

從正向心理學角度出發,這項研究給我們幾點實用建議:

  1. 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你是對收入、工作環境等外在因素特別敏感的人,還是可以靠正向思維、自我調適維持情緒穩定的人?了解自己的傾向,有助於找到提升幸福的策略。
  2. 個人與社會並重:政府與機構在推動社會福祉時,不應只著眼於改善醫療、收入與環境,也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情緒管理與個人成長的培養。
  3. 發展內在力量:即使我們無法完全掌控外在環境,但可以透過正念練習、心理治療、寫感恩日記等方法,提升心理韌性與自我覺察力,進而增加幸福感。

幸福,從來不是單一因素能決定的。正如研究所示,它可能來自生活的安穩,也可能來自我們心中的力量。關鍵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模式,並持續在生活中實踐與調整。畢竟,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選擇與能力。

資料來源:Beck, E. D., Jackson, J. J., Cheung, F., & Thapa, S. J. (202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tegrating top-down and bottom-up influences. Nature Human Behaviour.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3-01656-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