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你夠幽默嗎?什麼樣的人才能在疫情期間一路笑到最後?

 

你夠幽默嗎?什麼樣的人才能在疫情期間一路笑到最後?


/ 高醫心理三曾毓鈞 / 網路圖片

「我快悶死在家了!」

「家裡現在帶給我的只剩工作壓力!」

「我看到我的房間就想吐!」

「要是再繼續『封』下去,我也會跟著『瘋』下去!」

  經歷了2019年的Covid-19疫情,居家隔離、居家工作的狀況似乎已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曾經提供我們休息、放鬆的家,竟然會在某日成為我們的工作場合,更甚者甚至需要被規範在家中,無法離開,當面臨受到限制的行動、對染疫的恐懼、居家工作的緊張感……,究竟具備何種特質的人,有能力撐到最後一刻,能夠在疫情期間一路笑到最後,以下研究將為大家解答,你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性格特質與能力,面對眼前的挑戰與考驗。

  根據本研究指出,樂觀及適應性幽默風格,與在居家隔離期間的幸福感存在著正向相關,而對Covid-19的主觀恐懼和居家工作的環境介面,會在樂觀和幸福感、非適應性幽默和幸福感之間,扮演著重要角色,當然,我們較難改變外在環境所帶給我們的煩惱與壓力,但透過自身特質的培養與訓練,或許能夠使我們在面臨這些情境時,能夠有所調適,以更為健康的方式因應。

  本研究利用線上施測的方式,蒐集了356份線上問卷,而蒐集對象皆為以色列經歷二次封城的居民,為確保研究品質,受測者無論在生、心理狀態,皆保持於健康水準,在封控期間仍需要居家上班,並且平均工時位每週33.95小時。整份問卷共分為5個部分,包含了對樂觀、知覺居家工作的情境、對Covid-19 的恐懼、幸福感,以及幽默風格的測量。

 幽默也有區分?你的幽默合適嗎?

  本研究利用了32要素的幽默風格問卷,對不同形式的幽默進行定義,並且將幽默風格分為適應性及非適應性,兩者各占了16種不同的幽默風格:「親合型」和「自我增強型」列為「適應性幽默」,相應行為如:自嘲、自我調侃等,其有助於個體適應社會、人際交往、化解壓力等狀況,且與正面情緒和幸福感具有正相關,它被視為一種較健康的防禦機制,不僅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很有幫助,同時,也在維持正向人際關係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而「攻擊型」和「自我貶抑型」則列為「非適應性幽默」,相應行為如:諷刺、挖苦他人,抑或是過度自嘲、自我取笑等,此種幽默風格與神經質、負面情緒呈現正相關,被視為較不適當的心理防衛機制,在人際關係中亦扮演著較不合適的角色。 

具有適應性幽默和樂觀的人會如何表現?

1. 幸福感較高

2. 會受居家工作的壓力情境影響

3. 更能因應與面對對於疫情的恐懼

  根據研究發現,我們可以看出適應性幽默和樂觀,對於人體可以產生正向效果,而這兩項特質分別為「正向心理學」中6大美德中「自我超越」的強項,而具有這項美德者,有辦法使用分心策略等方式,將焦點更聚焦於正面向度,使其能夠在在面臨壓力情境或是高度恐懼時,感受到較低的衝突,而這兩項特質便會使我們找到相應的因應策略,自行調適以因應外在環境所帶來的挑戰,而當我們能夠發展出適當的因應策略,便有辦法使我們克服面臨、知覺到的困境,有效提升心理對於壓力的耐受度,進而使幸福感有所提升。

不具適應性幽默和樂觀的人會如何表現?

1. 幸福感較低

2. 會受居家工作環境壓力影響

3. 較無法因應與面對對於疫情的恐懼

  當具有非適應性幽默,又或者個人較缺乏樂觀等正向人格特質時,個體面臨到需要在家工作的居家隔離壓力情境,以及對於疫情的恐懼時,非適應性幽默便會破壞其因應困境與挑戰的策略,使其在緊張環境之下,無法有效調節自身狀態,進而使其幸福感無法提升,甚至可能令其無法感受到幸福感。

提升幸福感小錦囊

1. 培養自身正向特質:試著讓自己保持樂觀、積極、正面,從根本性格進行調整,讓自己盡量維持於正向狀態,達到正向循環。

2. 嘗試將觀點轉換至正面向度:當面臨不符期待的狀況時,試著在負面事件中,找尋一點值得開心或慶幸的感受,避免沈浸在負面思考中。

3. 自我挑戰與感恩:根據正向心理學理論可看出,進行這兩項活動可以使個體在面對挑戰時,發展出更為適當的因應方式。

  在面對疫情爆發、眾人焦慮難耐的情況下,培養出樂觀、正面,且適應性的幽默,看來或許是個能夠緩和對疫情恐懼,以及對職業產生倦怠的好方法,從個性的根本進行改變、強化自身的性格、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也許我們便能在種種困難中,尋出一點放鬆的空間;也許我們能在高度緊張的封控期間,笑著撐到最後一刻,笑著等待曙光來臨,笑著迎接解封的那天!

 參考文獻

Reizer, A., Munk, Y., & Katz Frankfurter, L. (2022). Laughing all the way to the lockdown: On humor, optimism, and well-being during COVID-19.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84, Article 111164.

1 則留言:

  1. 修課同學回饋建議如下:
    #可能要注意一下文句通順度和盡量減少術語(或以較白話科普知識)。文章結論讓人感到有朝氣和受鼓舞。
    #首段帶入感強烈,讚!小錦囊很有趣,有加分效果。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