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心科普工作坊012_偷窺女童案犯罪者心理


偷窺女童案犯罪者心理
犯罪者起心動念真的是臨時起意的嗎?
文/林玉婷
  

面對女童案件不得不讓每一個人心中默默扎下狠狠的痛源,這些痛隱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不願意誠實面對這樣殘酷無感的社會現象,媒體傳達種種資訊來源繼XX之後接二連三的討論,無形中這樣的觀念淺移默化的植入每一個人的腦袋,不知不覺吸收了這樣的訊息來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這樣的事件傳達到一個從小時候就開始面臨生活低潮.無助.不被家庭.朋友.社會所肯定的人來說這是最好表達的方式和出口,也成了學習的榜樣,孩子在家庭得不到關懷和愛,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祝福和鼓勵,進而得不到友誼的同理與諒解,層層疊疊累積下來有苦說不出,有心找不到舞台,唯一找到的出口就是暴力解決模式,這樣就可以得到每個人的關注,渾然不知這些舉動是不被社會認同.
生命成長的年齡大方向分為:「生理年齡」「智力年齡」「心理年齡」普遍台灣家庭結構重視孩子的「生理年齡」,到了7歲進入校園開始人生第一階段洗腦過程,緊張狀態也是孩子人生中挑戰壓力最大的第一個時間,與家庭.幼兒園.才藝班等等不同學習與對待方式的生活模式,競爭在此開始默默植入孩子天真可愛純潔的心靈, 孩子們努力在學習的領域開始鬥爭,兩年下來的教育訓練模式讓孩子們知道智力學習優秀的人有糖吃,小學三年級「生理年齡」十歲,學校教育要求每個孩子同步發展在體制內校園裏沒有人顧慮到家庭背景的差異性,每個人所接收到的知識來源不同影響到「智力年齡」,如何在短短三年時間內要求進入平等學習管道的水平,殘忍的人類行為在兒時默默的被壓抑,孩子們內心深處卻把國民教育結束訂為為解脫最終目標.「離開校園即可為所欲為」這樣的信念深深的植入孩子們的心中.沒有人關注到這些孩子們會長大.

   根據心理學研究指出病態人格的形會在人的心理勾動出負向討厭的小孩,內在會感覺孤獨表現冷漠,行為特質讓人厭惡又討厭.常說謊.不實在.對於自己或身邊的人行為舉止感到迷惑.好奇.懷疑等等..
    何謂病態人格?暴力侵向.恐慌.依賴.懷疑.退縮.自我封閉.理所當然.公主病.敏感.情緒不穩定.佔有.安全感.壓榨.偏激.偷窺.討厭.計較.自戀.令人家感到痛苦.很自我.不能幫人家想.容易自責……..病態人格結構不單單只發生於受虐的孩子被寵壞的孩子也會形成病態人格,而人什麼都可以被改變,但就是妄想和執著最難被改變.

    病態人格的發展與日俱增,有如病毒入侵般的可怕迅速環繞在每個人的身邊,這顆不定時的炸彈將隨時在媒體與生活中上演,生活在地雷環境中的我們不該被過去勒索,也不讓未來綁架~面對每一天都是新的學習新的開始,活在當下活出自信的感覺真好.

生命中能夠珍惜的是家人
生活中能夠相隨的是朋友
生意中能夠相持的是客人
生存中需要相較的是敵人
精彩的人生要有人
人就在關係中
關係因為愛
愛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