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別再逃避壓力事件了,試試改變面對壓力的態度吧



文/洪敏軒
        遇到壓力時,朋友總是告訴我說:你要放寬心,找出一個宣洩壓力的方法,不然遲早會得病的
     這樣的情境好像一而再再而三的在你我現實生活中上演,讓我們覺得如果時常碰到壓力事件就會被這搗蛋鬼弄出一身病似的,而從以往的研究結果看來壓力也的確跟心血管疾病有著曖昧不明的關係,到底現在的科學家能不能把這段曖昧的關係說明清楚,為甚麼有些人可以向國父遭受10次革命失敗的重大打擊卻還能堅持第11次?而有些人卻只要遇到一丁點壓力就從此一蹶不振?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為了瞭解日常的壓力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究竟為何,楠希(Nancy L. Sin)女士和她的同事利用一種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的技術「心律變異度分析」,希望藉此找出心律變異度和壓力之間的相關性。根據楠希的說法,高心律變異度的人是被視為比較健康的,因為高心律變異度代表他面對挫折的復原力比較好;相反的,心律變異度較低的人在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卻比心律變異度高的人來的大。

    實驗的起源和過程

    楠希發現,我們都知道憂鬱和壓力對身體有害,但是卻很少把焦點放在憂鬱和日常壓力到底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了那些傷害,因此,在楠希做這項實驗之前,也很少研究去討論心律變異度和日常壓力事件的相關性。
    為了完成這個計畫,楠希蒐集了909位參與者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連續超過八天的電話訪問、心電圖的結果等。在電話訪問的過程中,參與者會被要求回報當天遇到的壓力事件並且對該事件從完全沒影響影響重大主觀評分;也會被問到當天是否有產生負向情緒(生氣、難過、緊張)。在統計結果出來後,楠希發現根據參與者的回報平均上42%的人每天都會發生至少一件中等程度的壓力事件。

結果出爐  
    
    根據統計,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回報每天遭遇壓力事件數較多的人其實並不是那些心律變異度較低的人;反而心律變異度較低的人是那些認為自己遭遇的壓力事件屬於重大影響和有較多負向情緒的人。 

    這樣的結果告訴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與其一味地避免壓力事件,不如調整我們如何看待壓力事件和對壓力事件產生的情緒反應。楠希女士也表示,希望透過這個計畫能夠讓大家重新看待壓力事件,並且能幫助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健康。

資料來源:
Nancy L. Sin, Richard P. Sloan, Paula S. McKinley, David M. Almeida.Linking Daily Stress Processes and Laboratory-Bas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Midlife and Older Adults.

圖片來源: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5%A3%93%E5%8A%9B&espv=2&biw=1366&bih=667&tbm=isch&tbo=u&source=univ&sa=X&ved=0ahUKEwjr6bKy5pXMAhWBoJQKHVvnCdoQsAQIHQ#imgdii=3Hcf50t99lt_tM%3A%3B3Hcf50t99lt_tM%3A%3BzdzL7bbN6kFbvM%3A&imgrc=3Hcf50t99lt_tM%3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