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失敗為成功之母,是真的!



  許多政治領導人、科學家、老師和家長都常常把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設為格言;我們也不例外,從小到大,如果我們在某一個地方跌倒了,往往都會被安慰說:「不要怕失敗,畢竟失敗為成功之母!再堅持一下,一定可以成功的。」不過現在,最新的研究發現,失敗真的為成功之母,這句話不再僅僅只是一句安慰人的話語了。

  在開始討論正題之前,有些事我們要先知道,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大腦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模式。第一種是獎賞學習,是一種透過獎賞、正向經驗的方式,訓練大腦因為得到了酬賞,亦或是經驗,而選擇了正確的答案;第二種則是迴避學習,這是一透過懲罰、負面的經驗,來訓練大腦不要做出錯誤的選擇,以避免重蹈覆轍的方式。

  然而,由南加州大學和一組國際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的磁共振成像掃描(MRI)研究發現,如果大腦可以從錯誤當中學習,就有機會把失敗轉換成一個積極、正向的經驗,而不在只是單純的迴避再次犯錯。

  南加州大學經濟學與心理學的副教授喬治·克里斯里(Giorgio Coricelli)說:「當我們在一個需要做出抉擇的負面情境時,如果我們能夠擁有足夠的資訊,那麼我們大腦就會傾向採取正向的學習,而不再只是一昧地迴避錯誤的學習方式。」

  在這項研究當中,喬治聘請了28位平均年齡約26歲的參與者。告訴他們:「再接下來的一連串的挑戰當中,正確的答案可以幫助他們賺錢、而錯誤的答案則會賠錢,你們必須選擇出正確的答案,來讓你們的收益達到最大化。」

  接下來,進行三個不同類型的測驗,在三次的測驗中,參與者皆會同時進行磁共振成像掃描。第一項測驗題目的設計會暗示參與者的大腦,讓他表現出迴避錯誤答案的迴避學習反應。第二項則引發以獎勵、酬賞為基礎的獎賞學習反應。之後,會先讓他們查看前兩次測驗的結果並了解、更正自己的錯誤。再利用單獨的第三次測驗,來看看當參與者再次遇到類似的題目時是否會記取教訓,做出正確得回答。

  特別的是,在第三輪中,當參與者回答時,大腦中相對活躍的腦區是一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獎賞學習迴路活躍區域的腹側紋狀體。這證明了以前的經驗促使大腦採取了獎賞性學習的反應,而不是過去一直以為的迴避學習反應。此外,科學家也相信,大腦中的前島葉也涉及了獎賞迴路的反應。

  克里斯里說:「這種大腦的歷程類似於遺憾的感覺。當我們在某個地方做錯了,我們會因此感到遺憾,那麼在未來如果又遇到相同的情境時,我們會記取教訓,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下次如果又失敗的話,不妨先好好檢討失敗的原因,記取這次的教訓,才能將經驗轉化為下一次邁向成功的最大助力。

資料來源:
2.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8/150825103111.htm
圖片來源:
1.https://pixabay.com/zh/%E6%88%90%E5%8A%9F-%E8%B7%AF%E6%A0%87-%E4%BA%A4%E9%80%9A%E6%A0%87%E5%BF%97-%E8%81%8C%E4%B8%9A%E7%94%9F%E6%B6%AF-%E5%B4%9B%E8%B5%B7-%E5%8F%91%E5%B1%95-%E7%AE%80%E5%8E%86-%E7%94%9F%E6%B4%BB%E6%96%B9%E5%BC%8F-479568/

8 則留言:

  1. 嘉呈你好:
    謝謝你詳細完整的研究說明,讓人收穫很多呢!
    想不到常常聽到的勵志話語,也可以用科學的方式呈現,
    真的是太酷了XDD
    這就是心理學最有趣的地方吧(笑

    安安國文小教室:
    1.許多政治領導人、科學家、老師和家長都常常把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設為格言;
    (想請問這裡用;的意思是...?)
    2.往往都會被安慰說:不要怕失敗,畢竟失敗為成功之母!再堅持一下,一定可以成功的。(這句話的上下引號呢><)
    3.再(似乎是在XDD)開始討論正題之前,有些事我們要先知道..

    謝謝你分享與撰寫如此充實的文章:)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回答:
      1.當時在翻譯的時候,我就想到小時候常常被灌輸這樣的觀念:誰誰誰分享成功的經驗,最主要的就是不要怕失敗,才能邁向成功等類似的話語
      2.啊!應該是誤刪了,謝謝學姊的提醒。
      3.又是我沒校的了,再次感謝學姊提醒!

      刪除
    2. 回復嘉呈~第一個問題的意思是標點符號為什麼是用;(感覺用這個符號連接怪怪的XD)分號的用法好像不是這樣@@?
      好啦,我只是糾結在國文的問題上(笑倒
      謝謝你的回覆:)

      刪除
  2. 嘉呈哈囉
    想請問你第三項測驗若是單純為了看出受試者有沒有修改策略以及利用獎賞迴路策略,為什麼前兩項測驗分別要讓受試者表現出迴避學習反應與獎賞學習反應呢?怎麼不用一樣的策略讓受試者看測驗結果,再直接進行第三項測驗就好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宗平你好
      我覺得應該可以這樣解釋,前面的兩項測驗主要是想要看當參與者在進行兩種學習模式時,活躍的腦區分別是在哪部分。如此一來,當他們進行第三次測驗時,才可以透過與前面兩次掃描結果相比,推論出參與者現在所猜取的學習模式。可能是我沒有撰寫得很清楚,謝謝你的提問。

      刪除
  3. 哎喲不錯哦~XD你的結論剛好和婉妘的是相反的叻~ 有機會你們可以互相“打架"...哦不~是交流交流XD

    婉妘那篇提到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是因為失敗的經驗會影響一個人的自我控制程度
    而你的這篇提到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因為作為先前的經驗,它能避免讓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雖然都是在探討失敗是不是成功之母,但面相似乎有所不同~Hmmm有趣XD

    回覆刪除
  4. 嗨嘉呈~~
    哈哈你跟琬云寫的研究的結果真的很相反呢~太有趣了!!!!
    我自己是兩種都有發生過
    有過因為覺得遺憾所以記起教訓
    也有過回想曾經失敗的案例而又再次失敗的經歷
    兩種都有研究支持,真的很有趣xD
    謝謝你的分享!

    回覆刪除
  5. "如果大腦可以從錯誤當中學習,就有機會把失敗轉換成一個積極、正向的經驗。"琬云那篇的研究者認為自我控制是成功的關鍵,你這篇的作者認為吸收過去經驗,獲得更多判斷資訊才是成功的關鍵,好像不衝突呢~XD

    p.s.請問,吸收過去經驗後,參與者答題的正確率有明顯提升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