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衍逵
恐嚇滋事、圍毆等事件在社會上層出不窮,有許多報章雜誌也曾作過分析指出這些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多半都是成群結黨來行動,但究竟是為什麼呢?
起初,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瑞貝卡.薩克斯(Rebecca Saxe)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團體會給予人們一種匿名的感受,讓我們不容易去意會到自己做錯了什麼,同時在這樣的集體行為中,每個人原有的責任感卻降低了。薩克斯和他的研究團隊探討當人們在省思的同時,腦部的活動情形會有怎麼樣的起伏,他們發現當在進行團隊的競賽時,腦部活動的情形相較於進行個人競賽時還要低。
幾年後,另一位學者賽卡拉(Cikara),聚焦在這樣的暴力心態(mob mentality)上來做更進一步的探索。他的研究團隊把焦點放在人腦的內側前額葉皮層(medial prefrontal cortex),這個部位是當人們開始省思自己時,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可發現在此皮層的位置會發亮。在實驗開始的前兩週,研究者針對實驗參與者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做調查,而且也同時調查了他們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這樣的目的在於,研究者可以先借由實驗參與者所陳述的情形,來設計題材,例如: 「我曾經偷過公共冰箱內的食物」 、 「當我不小心撞到人時,我會和對方說對不起」等等。
當實驗開始進行,研究者測量這群實驗參與者在進行任務的同時,腦部的活動情形,實驗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要求參與者獨自去完成,另一部分則是讓參與者以團隊的方式去完成,而任務的目標是,當參與者看到有關於社交媒體字眼的陳述時(例如:我”臉書”的好友超過600人),就必須按下手上的感應鈕,當然,在這些句子當中,也包含了有關道德評斷的句子(例如: 公共冰箱內的食物放了許久都沒有人拿走,剛好我肚子餓了,拿了沒關係)。腦部掃描的結果發現,當參與者獨自一人在進行任務,並且看到符合自己道德判斷的句子時,相較於符合其他人道德準則的句子,前內側前額葉皮層會明顯的發亮,但是當參與者是和其他人組成團隊一起進行此任務時,此發亮的現象差異就不是那麼的明顯,研究者認為當在團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會盡量讓自己的道德準則去符合其他的人,特別是在共同去籌謀一件事情時,愈容易有這樣的情形。
所以,下次若朋友慫恿你一起集體作弊或做壞事時,請別義無反顧地眛著良知,三思而後行比較好喔!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我想問一下為什麼要針對實驗參與者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做調查啊?
回覆刪除而後面的『而任務的目標是,當參與者看到有關於社交媒體字眼的陳述時(例如:我”臉書”的好友超過600人),就必須按下手上的感應鈕。腦部掃描的結果發現,當參與者獨自一人在進行任務,並且看到符合自己道德判斷的句子時,』是說社交媒體字眼的陳述中會有出現道德判斷的句子嗎??
''腦部掃描的結果發現,當參與者獨自一人在進行任務,並且看到符合自己道德判斷的句子時,相較於符合其他人道德準則的句子,前內側前額葉皮層會明顯的發亮''
回覆刪除這段不是很懂><自己道德判斷是指...??
我也對於「道德判斷的句子」有點疑問,這裡是只看到社交媒體字眼的陳述後,顯示一句道德判斷的句子嗎?或者是有其他的意思呢?
回覆刪除建議這部分可以在描述得清楚一點喔 :D
三、四段有很多地方讓人看不懂,這兩段可以再重新整合一下如何寫
回覆刪除研究者認為當在團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會"盡量自己的道德準則"去符合其他的人,特別是在共同去籌謀一件事情時,愈容易有這樣的情形。
回覆刪除是不是有有寫錯什麼字呢?因為有點看不懂ㄟQQ
原來是少了個"讓"字
刪除已補上~~~
感恩您的提醒 :)
感覺裡面的理論跟責任分散有小小的一點點關係
回覆刪除然後我也想問什麼是道德判斷的句子:)
回覆以上同學們的疑惑
回覆刪除首先,實驗者主要的目的是想看看當受試者看到一些句子時,會不會依照自己的道德標準,而使得生理上有所變化(由fMRI測得),例如:同樣是沒事先告知對方,就隨意拿取他人的物品來使用。 這一句話,可能某些人認為沒什麼大不了,反正等對方回來後再說就好了,甚至想說自己搞不好在對方回來前就把物品放回原位歸還;而這個句子對於另外一群人而言,可能就不符合他們本身的道德判斷(東西不是我的,當然要得到對方同意才行),這就是道德判斷的句子。
再者,研究者會用有關社交媒體的敘述句,主要是將這樣的句子當作是給與參與者的"任務目標"(當然,實驗的目標仍然是在觀察,當諸如上述所說的涉及道德評斷的句子出現時,參與者的生理反應為何),同時也是實驗中的"中性句",所以在實驗開始前,才會需要先初步了解參與者對於社交媒體的熟悉度是如何,或者什麼是社交媒體。
不知道這樣的說明,能否協助大家對於文章的內容更加明白一些?
也很感激你們點出我的缺失
讓我好好的反省反省 T皿T
這是責任分散嗎哈哈
回覆刪除說明人是受團體影響的。這一點也和人是群體生物有關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