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我擁有自由意志嗎?關於服從,心理學的經典實驗






作者/高醫大心理系三年級 吳苡瑄


    你容易服從嗎?如果答案是『是』,是什麼讓你不忠於自己?如果『不是』,那如果你是以下這個實驗的參與者,你會按下按鈕——幾乎就是扣下板機——殺害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嗎?

    
     實驗故事發生在幾十年前。
    某一天,你受邀到耶魯大學參加一個實驗,當終於走到門口,卻看見一個涕淚蹤橫的人從門內快步走出。隨後,你進入門內,在走廊上又遇見一個,他用一種想暗示什麼的眼神看著你,你覺得有點怪異,但同時也感到一絲放鬆——畢竟,這是耶魯大學的實驗室。
    
    終於,你來到實驗室,裡頭還有另一個人,看起來像是另一位實驗參與者。研究人員微笑點頭示意,要你們倆個坐下。

    「這項實驗是要研究懲罰對學習的效果。你們一人當學生,一人當老師。老師念一組詞彙,學生複誦,學生若是背錯,就要遭受電擊,由老師執行。」接著,他拿出兩張抽籤用的紙條。「太好了!」你抽到老師。另一位參與者苦笑說「好,那我是學生。」

    隨後,研究人員帶你們兩個走到一個地下室,由你親手將另一位參與者綁上一張椅子、塗抹凝膠、連接電極。此時的你感到些微緊張,好像這位參與者會怎麼樣似的,不過——你深信——一切都在控制之下,畢竟這是個專業的地方,有專業的人員,是吧!

    接著,研究人員帶你回到操控室。這裡有個面板,上頭有著從15、30、45一直到450伏特的按鈕,旁邊還寫著「致命!」在你還來不及有任何反應前,研究人員開口:「請你依序把這些詞組唸給另一位參與者聽,用這個麥克風。一旦他背錯,就電擊他。從最低的15伏特開始,逐次增加。」

    你接連唸了幾組詞彙,大約8.9個詞彙一組。後來,那位參與者終於唸錯了其中一組,於是你按下了15伏特的按鈕。在這個電擊後,你感覺到雙方都認真了起來。當強度提高到150伏特時,你的另一隻手不自覺伸手抓住那隻正準備要按下按鈕的手,像是想阻止它。但你終究還是按下了。「噢!太痛了!我受夠了!讓、我、出、去!」操控室的廣播器傳來另一位參與者的尖叫。
「夠了吧?我們是不是該停了...?」你轉過身,面對研究人員。老天,你終於恢復一點自己的意見了。
「實驗就是如此,請繼續。」研究人員面無表情。
「但他似乎很不願意,這樣的實驗無法繼續吧。」你反駁。
「實驗就是如此,請繼續。」你覺得像是在對鸚鵡告解。但你又不想讓他為難。於是你轉回身子。

    轉眼間,那位參與者又答錯了數道題目,電壓已經來到300伏特。
「快讓我出去,我要退出實驗,錢還你們!」尖叫聲不絕於耳,然而,位於操控室的另一個聲音似乎更令人懾服。
「請繼續,電擊對人體不會造成永久傷害,痛苦是短暫的。」
「那暫時的傷害?你忍心?」
「根據實驗設計,你應該繼續。」此時你哭了,像個小孩,眼淚滑落,手足無措。懞懂間腦海似乎飄過剛剛在走廊上遇到的那個人,他一定也是參與者,他那個暗示你什麼的眼神......。

     實驗結束後,你被要求填寫教育程度、服役狀況、宗教等基本資料。 研究人員發問,你有些精神恍惚,但仍照實回答。 

                                              


    故事至此,你猜到什麼了嗎?
    沒錯,這不是關於學習與懲罰的研究,它探討的其實是「對權威的服從」。故事是這樣的,二次大戰以後,當時任教於耶魯的年輕教授Milgram很好奇,納粹手下的兵將為什麼能極其殘忍的屠殺?於是,他以「對權威的服從」為假設,設計了這個「服從實驗」。

    1963年,他發表了這項實驗,令當時的他飽受抨擊,「實驗參與者擁有都會記得,他們有這個能力....電死一個人。」諸多來自各界的批評,甚至上了媒體頭條,全世界都在關注當時年紀輕輕,僅27歲的Milgram。

   再加上當時背景——前面提過——這是戰後時期,那些在戰爭中突飛猛進的「科學」,除了軍事上,還有在納粹營中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等等,在一個極其敏感的時間點,Milgram選擇驚天動地震撼世人,代價就是挑動時代的科學倫理神經。 

    當時的每個人,或許就跟身為讀者的「你」一樣,正在思考:如果是我,會按下致死電壓的按鈕嗎?不會!一定不會。然而,事實是,結果有65%的實驗參與者,選擇進行實驗,直到最後——即使他們早已涕淚蹤橫、雙手顫抖,仍然堅持「服從指示」。這些人來自許多地區,根據實驗後的問卷,他們擁有不同宗教、平時「性情溫和」。但是,不論他們動手的原因是出於對研究人員的信賴、服從,不論Milgram到底想研究的是什麼!事實上,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有一半以上的機率會選擇按下按鈕。

    然而,時至今日,一位名叫Lauren Slater的心理學家,在服從實驗進行的幾十年過後,找到了一部份當時的實驗參與者,進行採訪,結果十分出人意表。

    其中,一名匿名參與者表示:「這項實驗讓我重新檢視生命意義,讓我面對天生服從的傾向,且設法抗拒。後來,我出櫃了!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但也讓我產生極大的勇氣。我發現自己面對權威時有多脆弱卑微,所以一直密切檢視自我,學著抗拒順從他人期望的傾向。

    另外,曾受業於Milgram的現任教授Harold Takooshina表示曾經看到Milgram當年收到一大袋受試者的信,信中很多人表示:「服從實驗讓他們更了解生命,反省自己對權威的態度。」

    「這項實驗激發受試者的自我意識,此乃改變的第一步」Milgram如是說。

    如果說畢卡索的畫作在其逝後才賣座,那Milgram彷彿就如同心理學界的畢卡索。他們都深知自己所作所為的價值。

    我們對科學的理解,就是追求真理,真理彷彿是唯一路徑。但Milgram服從實驗的意義,似乎遠超過我們一向想從科學裡知道的「由A到B」,除了數字、因果關係,更多的是哲學般的思考啟發。除了量化,更具教化。

    如果你曾經被找去做實驗參與者,並且從中獲得特別的想法的話,那一定得好好和研究人員分享分享!就好像當年「阿斯匹靈」是被發明來止痛,卻在幾十年後被發現有抑制血壓的功能!成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福音。這些層出不窮的「意外」,說明科學結果一直都在累積,在心理學、醫藥等領域,靠的正是所有人的服用經驗,後人推翻前人,數據累積出真相,像川河一般不止。而這正是心理學最有趣、最惱人、最讓研究人員好氣好笑的地方——所有關於「人」的一切。
                                                                                                                                              


參考資料:打開史金納的箱子(作者:Lauren Slater
圖片來源:http://si.wsj.net/public/resources/images/BN-GN173_2munch_H_20150120091736.jpg

8 則留言:

  1. FOR苡瑄:(・∀・)
    覺得妳的開頭非常吸引人,很有懸疑小說的感覺呢~~很特別。

    回覆刪除
  2. 嗨苡瑄~
    我喜歡妳中間描述實驗的方式,讓人迫不及待往下看!
    還有最後結尾的地方也讓人會心一笑:)

    回覆刪除
  3. 苡瑄妳好:
    開頭的故事真的好像在看小說,覺得很吸引人!!
    結尾的部分我覺得有很不一樣的面向,
    除了Milgram服從實驗,也看到了心理學不同的層面,
    覺得很棒呢:)

    回覆刪除
  4. 嗨苡瑄
    我很喜歡你最後的結論,
    很多事本來就是有一體兩面的
    就是靠著一代代的累積
    讓我們離真相更靠近了一點

    回覆刪除
  5. 苡瑄嗨~
    我覺得你的實驗過程描述得好生動喔~
    讓人很有動力讀下去~

    回覆刪除
  6. 阿瑄你好 我是阿煊
    我好喜歡你的文筆喔~
    讀起來很有趣也很能進入情境
    讓我在讀前面的故事快冒出冷汗了XD

    回覆刪除
  7. 苡瑄的文章鋪敘手法很特別~~
    "第二人稱"的手法很容易讓讀者帶入狀況
    對於受試者的內心劇場描述也很生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