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心裡三/ 黃怡瑄
「在寒冷的冬天裡,對家境貧困的小瑞蓮而言是非常痛苦的。由於家境清寒,並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不能上學,而在上個月時他的奶奶又過世了,小瑞蓮成了孤拎拎的一個人,被送進了孤兒院寄住,他每天早起的工作就是-去賣火柴,而且還必須全數賣完才能夠回去,這是院長給予的嚴厲指示。
一年一度的聖誕佳節來了,但小瑞蓮的生意特別慘淡。她拖著弱小的身軀,用僅存的力氣在街上叫賣:「先生、小姐,要不要買一些火柴阿!」伴隨著嘴裡透出的白色霧氣,但是街上人來人往沒有人願意為小瑞蓮停下腳步,多半是看一眼後便匆匆離去,一心想回家與家人團聚。
小瑞蓮又累又冷,但是一想到沒賣完回去也只有挨打的份,便無助地坐在角落,從街上各家的窗口,看到許多小朋友正開心的跟家人吃著聖誕大餐享受天倫之樂,便默默流下淚來…..於是他獨自點起一根又一根的火柴取暖,直到最後一根火柴都熄滅了,路過的人依舊沒有來關心她,他的小生命也隨著燭火燃燒殆盡。」
相信以上的故事大家都有聽過吧?對~就是丹麥著名兒童作家安徒生寫的童話故事,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們的冷漠,並且沒有願意伸出援手的行動,但是每個人真的都是這麼冷漠的嗎?
談談實驗之前,再告訴大家一則真實發生的案例,也是引發心理學家做實驗的原因!
1964年3月13日半夜3點多在紐約市有位剛從酒吧下班的珍珠維斯小姐在回家的路上遇刺。當他第一次絕望的大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要殺人啊!」的時候,附近住戶紛紛亮起了燈打開窗戶一探究竟,也嚇跑兇手。然而當一切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尖叫附近住戶也亮了燈再度讓兇手嚇跑。原本以為應該可以平安到家了,兇手卻又突然出現在他面前將它刺死。在這個過程中,儘管有大約38人曾觀望查看卻沒有人幫忙打電話報警、沒人來救他。這件事引起紐約市的轟動,心理學家對此也有了「助人行為」的研究,並衍生出「責任分散效應」。
其實不能僅僅說是人們冷漠或道德淪喪
心理學家指出,其實在不同的場合,人們援助行為確實是不相同的。大家直覺上也許都能理解用環境因素解釋,在大都市龐雜的人群中誰也不認識誰,人與人疏離感很重,容易變得比較冷漠,但是珍珠維斯小姐的這個案例情況比較複雜一些,較引人注意。所以哥倫比亞大學的拉丹及紐約大學的戴利,針對這個「旁觀者問題」進行了一連串研究。他們依照各種情勢設定不同的緊急狀況,觀察目擊者是否會伸出援手幫忙。結果令人相當意外,原來,目擊者是否會伸出援手與在場的目擊人數以及時間最有相關。
拉丹和戴利請一名學生在房間內假裝自己癲癇發作,而隔壁房間只有一名實驗者,當這名實驗者聽到這位學生發病後,前來協助的機率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機率。然而當這位實驗者覺察應該還有其他房間的人聽到這位學生發病(事實上是放錄音帶製造有其他人在的假象),則前來協助的機率降低為百分之三十一。另一個實驗則是設定一個火災,門縫冒煙的情境,當只有單一實驗者時會主動報警的機率有百分之七十五,如果還有其他人有看到此場景(事先安排的人假裝若無其事),則報警的機率降為百分之三十八。
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當發生事件的當下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把採取行動的責任分散到所有其他人身上。我們會認為也許別人會去打電話、會去報警,也許隔壁有濃煙冒出不會坡及到自己……之類等等。
回到真實案例本身
從實驗結果我們也了解到,其實整件事情諷刺的不是”雖然有三十八個人看到卻沒有人願意幫忙”,應該是”因為有三十八名目擊者看到所以沒有人報警”,如果當時只有一名目擊者經過,珍珠維斯小姐就有可能獲救了呢!
那麼,一起觀察自己助人的行為階段吧!
這個實驗後來被發展成有名的「助人五階段論」,也就是我們在幫助別人時會產生的思考歷程,最後才會願意有所行動伸出援手:
第一階段、覺察: 你注意到有事情發生,而你可能幫得上忙。
第二階段、理解:你認為有人需要幫助。
第三階段、責任:你自覺應該要幫忙。
在第三階段中會有兩個關鍵的因素影響: (1)責任分散:在場的人數如果超過四人,則主動助人機率則降低! (2)黃金時間:三分鐘之內是助人的黃金時間,一旦過了三分鐘,則助人行動也會大幅降低!
第四階段、判斷:你決定要怎麼做。
在第四階段中也有兩個要注意的關鍵: (1)可能遭遇危險的評估:遭遇事件必定會讓人產生恐懼心理,有時候會讓我們裹足不前! (2)旁觀者效應:他人如果無動於衷,自己的動機熱情可能也會被澆熄!
第五階段、行動:你採取的行動。
總結
現今社會上時常有詐騙集團喜歡利用人們的好意善心,製造假車禍、愛心義賣……等等,造成我們雖然擁有惻隱之心,但時常因為經歷太多複雜因素的心理歷程,反而在真正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錯失了最佳機會。但是經過以上案例的結果說明,我們應該培養的是有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平日也需加強認知的訓練,並提醒自己:責任分散會降低助人的機率。當我們了解這些道德、理論後,更重要的是要一步一步的實踐它,並且努力克服外在的壓力因素,主動伸手幫助別人。自古以來有句話廣為流傳:「助人為快樂之本」,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助人行為也許就改變了他人的一生,況且這也代表著你有一定的能力能夠使他人的情境好轉,這聽起來不是一件很令人振奮愉悅的事情嗎? :)
圖片來源 http://img.vlifeapp.com/circles/201505/201505082249588512.jpg
http://www.mcqyy.com/pic/2013/11/25/c8c93aff6f6e99f525ee95533e23230a.jpg
參考資料: <打開史金納的箱子-20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http://www.mcqyy.com/pic/2013/11/25/c8c93aff6f6e99f525ee95533e23230a.jpg
參考資料: <打開史金納的箱子-20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您好,在網路上有看到類似如下的後續:
回覆刪除引用自http://goo.gl/REQFmN
事實上, 是很多戶都打電話到派出所, 但是接線生一下子收到大量電話, 以為是惡作劇, 到第二天看到報紙才知道自己犯下彌天大錯。
看到作者的這篇文章,想順便請問後續的真實與否,謝謝。
怡瑄妳好:
回覆刪除用賣火柴的小女孩來開場好棒唷!這個會很吸引小朋友的目光呢!
而且也把在社心所學習到的內容,
用很詳細與貼近生活的字句來撰寫,我覺得非常豐富充實唷!
我們寫一樣的主題XD
回覆刪除但是讀完你跟芳慈的文章後我發現,
每個人寫文章著重的點不一樣,
寫出來的文章真的很不一樣呢!
難怪老師總是說閱讀文獻最好看第一手的資料,
看二手的資料已經是別人加工整理過的,
原來就是因為每個人看到的跟注重的點都不太一樣XD
我一開始也是看打開史金納的箱子在思考怎麼寫旁觀者效應,
結果發現那本書的作者寫的時候凱蒂的事件好像還沒被揭發是假的,
所以擔心參考這本書寫出來的內容會有誤。
我在網絡上有看到一些資料,
說這起事件的真實性是有問題的,
看到回复有人有疑問,可能你要補充在內文會比較好:)
FOR 怡瑄:
回覆刪除(*´∀`*) 用賣火柴小女孩故事很貼近呢~~~大家真的都沒有人幫助她~~~
理論解釋得很清楚呢~~~~
怡瑄你好~
回覆刪除開頭賣火柴的故事很有趣
只是後面似乎要補上後續真實性的部分會更完整
感覺標題很令人省思
回覆刪除而且例子也是用經典的童話故事
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揪咪
回覆刪除對於以前的社會事件或許真的單純是因為那些不為人知的效應在搞鬼,但對於現今的我們來說其實對這些效應多少也有認識,但為什麼還是會發生那麼多類似的時間呢,多少真的和那些偽善或詐騙什麼的脫不了一些關係。現今的社會現象不再單純只有那些效應的影響,更多的是人心層面的問題在其中啊XD
回覆刪除我喜歡你開頭的故事,很可愛也很有趣~
回覆刪除你的文章很完整,把社心上課的內容及概念都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