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理三 梁芳慈
有一天,小美提著買好的晚餐,悠閒地漫步在街上,並想著等等要回家飽餐一頓,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一個十字路口,而這時交通號誌轉為紅燈,於是小美停了下來等紅燈,看了看周圍,想著會不會是因為下班、下課時間,所以人潮眾多,許多學生有說有笑的走在一起,還有一些情侶在曬恩愛,小美想說趁等紅燈的時間,拿起手機來滑了一下臉書好了!突然,一聲巨響,小美抬頭一看,發現前方有兩台機車相撞,機車騎士雙雙倒地,這時小美感到驚嚇,並看了一下周圍的人群,大家似乎都對於目前的景象而愣住了,美美想說既然這麼多人,應該有人會幫忙吧?於是沒有想太多地過了馬路。回家後,小美想到剛才車禍的畫面,不禁苦惱地說:「不知道剛才那兩個人有沒有怎樣?有沒有人幫他們叫救護車啊?我那時候是不是應該要去幫忙他們一下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驗,目睹了一個緊急事件,發現他人需要幫助,但是想說當時有很多其他人在場,於是並沒有給予他人幫助,事後想起這件事時,會有點後悔為什麼當時沒有幫助那個人,而這個現象其實是心理學理論中經典的「旁觀者效應」。
原來人們會袖手旁觀
「旁觀者效應」源自於1964年紐約街頭的一場謀殺案,根據報導,當時有三十八位目擊者,但卻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或幫忙打電話報警,這件事情震驚了當時社會。雖然近幾年來有研究者提出,這件事情可能不是事實,而是當時的記者杜撰了報導,扭曲了原本的事件。但這件事情成功地引起社會心理學家的重視,並紛紛投入研究此現象。
當你與一群不認識的人被邀請去做實驗,你們被互相隔開,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單獨的空間裡,且被要求與其他不認識的人討論一些個人問題,其中一位陌生人在談論時突然出現癲癬症狀,這時你會怎麼做呢?1968年Darley
和Latane的實驗利用這樣的情況去測量人們會花多久的時間才開始去幫助那位出現癲癬症狀的陌生人。
他們發現當人們單獨一個人面對癲癬發作者時,有85%的人會幫助這位陌生人,並且在短暫地時間內給予幫助,而若除了自己和癲癬發作者,還有另一個陌生人一起參與討論的話,前往協助癲癬發作者的機率有62%。而當還有另外四名陌生人一起參與討論的話,前去幫助這位癲癬發作者的機率降至31%,並且人們經過了較長的一段時間才給予幫助。也就是說,當在場的人數越多時,會降低給予需要幫助的機率,此外,在人們決定要給予幫助的反應時間拉長了。
Darley 和Latane在1986年的另一篇研究也顯示類似地結果:當人們在等候室中面臨一陣白煙竄進房間內,若獨自一人坐在室內時報警的機率會比較高,且反應時間會較短,而當與自己一同在等候室內的人數越多時,報警的機率會下降,且會經過較久的時間才開始打電話報警。
為什麼人們會袖手旁觀?
在解答這個疑惑之前先在此說明──Latane提出在緊急事件中助人的五個步驟,首先我們要注意到有緊急事件,接下來,我們定義它是緊急事件,也就是認為有人迫切需要幫助;然後你要感覺到自己有責任要幫忙;並且你要知道怎麼去幫助他人,最後,你才會採取助人行動,如果中斷了其中一個步驟,則助人的行為就不會發生。了解這五個步驟後,我們在回頭來看看,為什麼當緊急事件發生時,若在場的人數越多愈不會去幫助他人,也就是旁觀者效應發生的原因。
當一個人面對緊急事件時,會覺得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很大,故會較容易採取助人行動。而當人數越多時,會出現責任分散,也就是每個人對此緊急事件的責任都降低了,於是我們會認為,若自己沒有去幫助那個人,一定有其他人會去幫忙。此外,研究者提出人們會有人眾無知的現象,因為我們會用他人的行動來判斷這件事情緊不緊急,如果每個人都沒有行動,則我們認為這個事件並沒有那麼緊急。舉例來說,你有沒有曾經在地震發生時,打開大門看看鄰居們有沒有動靜,如果鄰居們似乎沒有任何反應,我們就會覺得這個地震好像沒有那麼嚴重,因為都沒有人慌張地跑出來,於是我們關上門,繼續回去看自己的電視。
新聞也時常有一些「旁觀者效應」的事件發生,我們看到這些新聞時,通常會謾罵「這些人怎麼那麼沒品」、「社會真的是有夠冷漠!」,當我們了解這些原因之後,可能會比較容易了解在緊急事件的狀況下,不是因為我們沒道德,不去幫助迫切需要幫助的人,而是因為情境的因素讓我們沒有提供他人協助。
雖然如此,但確實也因為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一個人的生命喪失。
所以……
當我們瞭解了旁觀者效應,然後呢?
旁觀者效應使人們因為有責任分散、人眾無知等原因,導致當緊急事件發生時,我們沒有伸出援手。但是,想想開頭小美的故事,如果大家都認為有別人會去幫助那兩個機車騎士,有別人會幫忙叫救護車,或者是因為每個人對這起車禍都沒有反應,認為好像也沒有那麼嚴重,最後導致兩位機車騎士枉死路口,這不是一件很令人難過的事嗎?此外,如果剛好是我們需要他人協助那該怎麼辦呢?
我們現在知道了「旁觀者效應」的現象,若我們剛好遇到緊急情況,成為那位迫切地求助者,我們可以透過指定他人的協助來降低責任分散的現象,因為被指定的人,會感到重擔落在自己身上,這樣較能提高被協助的成功率,此外,當我們目睹緊急事件時,可以學習如何控制現場,來讓大家瞭解這是一個緊急事件。
最後,當我們知道了旁觀者效應,除了在緊急狀態下能自我保護之外,下次在人潮很多的地方如果遇到他人迫切需要幫助,不要再一旁觀看,請在第一時間內伸出援手吧!我們可以當那個開啟助人行動的先鋒,這樣也會使其他人不再面面相覷,願意加入救助的行列!當然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要小心自身安全喔!
資料來源:
1. Darley, J. M. & Latané, B. (1968)."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 377–383.doi:10.1037/h0025589
2. Latané, B; Darley, J.M. (1968).
"Group inhibition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 308–324.
圖片來源: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i&rct=j&q=&esrc=s&source=images&cd=&cad=rja&uact=8&ved=0ahUKEwjFxq6g1fLJAhUhLaYKHVbKD0EQjRwIBw&url=http%3A%2F%2Fwww.goeducation.com.tw%2F%25E3%2580%2590%25E7%25B7%259A%25E4%25B8%258A%25E8%258B%25B1%25E6%2596%2587%25E5%25AD%25B8%25E7%25BF%2592%25E3%2580%2591%25E4%25BD%25A0%25E7%259F%25A5%25E9%2581%2593%25E4%25BB%2580%25E9%25BA%25BC%25E6%2598%25AF%25E6%2597%2581%25E8%25A7%2580%25E8%2580%2585%25E6%2595%2588%25E6%2587%2589%25E5%2597%258E.html&psig=AFQjCNHKN6ZeZTvHQDQ_pjvB_A8qobqx1A&ust=1450983595327043
圖片來源: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i&rct=j&q=&esrc=s&source=images&cd=&cad=rja&uact=8&ved=0ahUKEwjFxq6g1fLJAhUhLaYKHVbKD0EQjRwIBw&url=http%3A%2F%2Fwww.goeducation.com.tw%2F%25E3%2580%2590%25E7%25B7%259A%25E4%25B8%258A%25E8%258B%25B1%25E6%2596%2587%25E5%25AD%25B8%25E7%25BF%2592%25E3%2580%2591%25E4%25BD%25A0%25E7%259F%25A5%25E9%2581%2593%25E4%25BB%2580%25E9%25BA%25BC%25E6%2598%25AF%25E6%2597%2581%25E8%25A7%2580%25E8%2580%2585%25E6%2595%2588%25E6%2587%2589%25E5%2597%258E.html&psig=AFQjCNHKN6ZeZTvHQDQ_pjvB_A8qobqx1A&ust=145098359532704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芳慈妳好:
回覆刪除這篇是第四篇旁觀者效應QQ
但我好喜歡妳開頭的例子,貼近生活,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擾呢><
實驗過程描寫得很詳細,包含助人歷程也都很清楚,
內容真的是超完整的啊啊啊~
揪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