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眼睛讓你看起來更像人!

文:心理三/詹竣程

什麼是有生命的

為了近乎真人的形象,許多電影公司投注了數百萬美金在電腦生成影像(CGI),如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或貝武夫:北海的詛咒(Beowulf),但努力換來一場空,觀影者評價這些CGI人物為「數位蠟像」、「缺乏人性」。為何CGI製作出來的人物無法比擬活生生的人,Christine E. Looser 和 Thalia Wheatley 兩人便想要知道,什麼樣的元素,會讓生命栩栩如生。

於是他們去商家買了許多以人類作為原型的物件,
諸如玩偶、塑像。透過電腦程式,將這些非生命的物體照片轉變成逐漸趨於像人的連續圖片組(morphed images)。「試著和玩具店的店長解釋為什麼購買這些東西時,相當有趣,他們對我投注了奇異的眼光。」Looser談到了購買玩具的經歷。
圖一  小子,你說我恐怖?source:Max Pixel

實驗的第一階段,人們被指示要對連續圖片組進行「有生性」(animacy)的評分,紀錄他們認為這些圖片「多麼具有生命」。在評完一整組的圖片後,需要挑選一張圖片恰好認為是有生命的圖片。結果發現,有生性與圖片變化量不以線性,而是分布函數(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式的迴歸。這結果使Looser和Wheatley在意,是否有任何心理的分類摻入,影響了這個結果?


第二個實驗,受試者被要求,判斷兩兩圖片是否相同。圖片刺激包括非人組、人類組、PSE組、鏡像PSE組。每組分別有兩張圖片,而PSE組包括PSE±9%變化量的兩張圖片(64%±9)。除了比較各組的異同外,每組組內也需比較兩者差異。

圖二   有生性作為分組的依據,從左至右分別為非人組、鏡像PSE組、PSE組、人類組/source:

結果表明,各組圖片清楚地有類別差異。但PSE組內,圖片兩兩比較的敏感度則遠高於其他三組,意味相接PSE的兩張圖片之差異容易被受試者察覺。雖然研究者猜測,可能是作答策略的不同所致,但在分析作答偏誤(response bias)後發現,僅有非人組出現此偏誤,暗示判斷PSE組的圖片時,顯然有其他因素影響了判斷。


這有趣的結果開始讓Looser等人思考,臨接PSE的兩張圖片,怎麼使得人在判斷他們時具高度的敏感,是否存在某種細微、知覺上的結構變化,使得圖片更加容易被辨認?他們從臉的各個特徵下手。實驗者將原先的220張連續圖片組,拆分成眼睛、嘴巴、鼻子,和皮膚等四種特徵。請他們為各張圖片進行「有生性」的評分。


透過計算發現,眼睛在有生性上貢獻了極高的佔比,Looser等人因此認為,判斷有生性的各項特徵上,眼睛佔了要角。但所有特徵的有生性皆未超過68%。這可能是因為,比起單一特徵,受試者更加情願將整張臉當作活物,而非臉的特定部位。



CGI為何使人害怕


Looser等人總結,可能有三種因素導致為何CGI在模擬真人時,處處碰壁。首先,人在分辨連續圖片組的有生性時,傾向於採取類別的變化(有生命的/無生命的)而非物理量的變化。這個現象也能從其他的研究領域中觀察到,稱作「類別知覺效果」(categorical perception effect)。這現象在聲音、情緒、性別、種族等等領域中都可能出現。
圖三  只看到七彩而非電磁波段嗎,這就是一種類別知覺效果/source:Max Pixel
再者,人對於臉部的視覺線索相當地敏感,這也造成了繪圖難度的提高,致使需要極度精細的描繪,才能讓繪圖被視為真人,而非真實的蠟像。最後,Baron Cohen等人的研究也曾指出,眼睛攜帶了大量的情緒訊息,表情與意圖可以從眼睛內或四周的肌肉微小變化傳遞給他人,而這往往是無意識的行為。

這也難免,如此多的因素,導致CGI人物的眼神會被說成『缺乏靈魂地令人驚悚』了。

參考資料:
Christine E. Looser & Thalia Wheatley,(2010,Dec). The tipping point of animacy.      How, when, and where we perceive life in a face.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2),pp.1854–1862. doi:10.1177/09567976103880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